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dca?(B!'6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Yg]!`(db
1,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 bHmn0fZ9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它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突出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 o 0H.DeP
(1)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含义 F6
f
所谓方法,语意学的解释是“按照某种途径”(沿自希腊文“沿着”和“道路”),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的说明。 |`@7G`x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中,所谓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诉诸观察与实验,将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以试图结实现象背后的因果律或自然法则的方法。 ?xzDz
另外一种说法是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在他看来,所谓的科学方法不过就是“假设—证伪法”。波普尔认识,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的归纳推理所证实,只能通过反驳证伪的方式,逐步排除错误接近客观真理。原因在于证实与证伪是不对称的,不论多少次证实都可以被一次证伪所推翻。 8|IlJiJ~v
(2)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R
nk&:c
教育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Z(o]8*;Ai
(3)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wWB^m@: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即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共性是: + :k"{I
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0J1&6b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BPC>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9lSs;zm{Q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hbTJXP~~?
⑤有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3 bll9Ey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l& ;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研究的周期较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jo[U6t+pj7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hrTl:\
2.教育研究的意义及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 c$
R<j'7
(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51HJB}C]
我们可以把教育科学的研究意义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8jfEvwY
①改善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级教育的实践模式,包括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师生关系等,也因环境、对象、内容等因素的变化发展而被要求更新。要为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模式、新方式找到科学根据,就必须通过科学研究。以教学模式为例,我国近十余年中各地小学教师自发地或自觉地由理论工作者指导或独立探索出来的许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模式,如目标教学、学法指导和愉快教学等第,都是长期大量的实践研究的结晶。 ,HfdiGs}j
②推进理论建设: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人们一般认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性强,研究往往偏于应用,但实际上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教育现象,对其开展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某一时段的特殊规律,更在于中从中提炼一般教育原理。比如,教材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三者的内在联系,从知识到能力的内在转换机制。总之,无论是揭示培养中小学生的特殊规律还是培养人的一般规律,在中小学教育这片广阔天地是大有可为的。 r*W&SU9Z
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c:_dW;MJ0
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范教育仅仅着重学科训练和教学规范,轻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欧洲一些国家,至今都不主张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65年就批评过大学里对中学教师缺少教育学训练的现象。合作教育学派的实验教师也因其锐意改革、敢于向传统教育学挑战而文明全国,并引起国际关注。各国尽管对小学教师应否参加教育科研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行业劳动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相应要求从业者具备科学的头脑和开拓进取意识,已是大趋势无疑。从我国中小学现实看,我们正处于改革时代,要求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就要以科研来引导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改革的效益。 NC{8[*Kx5
教师劳动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在表面上又显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容易滋生匠气和惰性,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保持探究的精神和革新意识,才能在平凡中尝出不平凡,才能从教育科研成就中发现自身价值而激发起继续开拓创新的愿望。正同有人说道:实验的学校是最好的教师进修学校。 gYvT'72
(2教育研究的价值(可能以论述题的方式出现,适当加些举例,可能与意义出在一起) jMQ7^(9-
教育研究应当是“科学地”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共识,科学研究也越来越接近生活并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益处。社会科学的只能扩大了,像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功能尤其突出。概括地说,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深化认识和改善实践两个方面。 e^Glgaf
① 深化认识的价值:科学研究帮助人们深化认识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表现出来的: eLN[`hJ
一是发现并揭示规律; qre(3,VE5
二是对已有的反映规律的原理(学说)不断进行检验。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科学研究就是以寻求各种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的本质为自己的任务的,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将其准确客观地陈述出来。 YfU6
mQ
但是,科学研究也不会在已有的学说或原理上停步不前,它必须随着条件的变化和情境的转移而对已有的学说(原理)进行不断地检验,考察在新条件新情境下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真实性,从而使人们对规律的描述更准确、对本质的刻画更深入。 rd4mAX6@
② 改善实践价值: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弄清“是什么”、“为什么”一类问题,即认识问题,还能帮助人们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实践问题。认识问题的明确,是人们决定如何行动的前提。 (c1Kg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深化认识的价值表现为深化对教育活动的综合生成和动态转化过程,揭示其特点及一般规律,既推动教育理论建设也知道教育的应用研究。改善实践的价值,表现为运用事理研究揭示一般规律认识和改进教育活动实践,寻找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独特的价值,那就是锻炼培养教育科学研究者主体——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rJ fO/WK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y{
f>nm
1.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3d*wZ9qz
如何对研究方法历史发展进行考察,同样需要有科学方法论指导。各国的科学家对科学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法论形态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前苏联的学者尤金认为科学史上可以区分三种方法论认识形式,这就是: L QA6iZBP
①19世纪中叶之前的古典科学时期的本体论主义,特点是旨在反映“知识——客体”的联系; ;$rh&ET
②19世纪中至20世纪,认识论时期,集中反映“主体——客体”的联系; 3C(V<R?
③当代科学的方法论主要特点是十分重视“主体——知识”的联系,即强调主体和知识的相互决定性。 h&m4"HBL_
尤金还提出了对方法论研究的方向和形式作分类的几个方面因素,这些因素是:科学研究极其阶段和结构;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原理、途径和概念;科学史的具体情况和分期;科学的逻辑研究。 +pJ~<ug]
从教育整个历史发展看,两千多年前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经验到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过程。 Ue2k^a*Ww
(1)直觉观察时期 $z'_Hr'
从古希腊到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知觉观察时期。 vON1\$bu`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他们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教育理论,而且提出了他们研究教育的种种方法论观点。从总体上分析,反映出以下特点: ~mYCXf oc{
①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道德教育为主。②采用观察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因此,教育理论观点的表达方式是以描述性的记述为主,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③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④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总体分析,这个时期是以直觉观察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4+4C0/$Y
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教育进行解剖分析,他们把教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无论唯物论或辩证法思想都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总体分析,有以下特点:A.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B.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C.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先哲们关于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辨证关系的分析论述中。D.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yc3i> w`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K8g9IZ*lT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这是从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原理的提出为标志的近代教育科学产生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的形式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时期。 L<H6AzR+
总括分析这个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机个方面: p)w{}@%r
① 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如卢梭、福禄倍尔强调个性研究,强调教育的内在因素。 ^DOQ+
②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或重思辨轻实践经验或重局部具体经验而轻理论思维,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分析,都是以分析为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JfO} DRI
③ 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RL~]mI!U
④ 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已不同于直觉的观察方法,它是变革现实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方法的采用标志着教育研究方法的长足发展。 #wP$LKk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7F
1nBd
20世纪以来,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这个时期,新兴科学飞速发展,科学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的广泛应用,对物质结构的愈来愈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加重视理论的模式和结构的作用等,都要求对各门学科的共同问题,特别是科学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FY{]Wz!
关于这个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及方法的发展,以下几段是值得注意的: &Y|AX2KUC
①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比较法等。一定程度上缺乏“教育化”,还未形成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体系。 NJ$c0CNy
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OysO55 i
③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示出实用主义倾向。 HC/?o0
④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如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已从介绍外国教育状况的事实描述(报导——描述)发展到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说明其特征,目的是“借鉴——改善”。 7
Hzv-s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为教育学家们探讨教育的规律,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普遍有效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二是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co [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 }ec3qZ@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关于现代科学发展与方法论的关系,不少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一般认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方法论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E
①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u[?M{E/HU
②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应用一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的现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不同的科学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原有学科的邻近领域产生了新学科的生产点,这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RqRyZ*n
③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了一些详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b
3i34,
④科学研究课程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研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的并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方法论。 rhA>;9\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传统方法论基础上,完整地把握方法论发展史上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吸收其中合理因素又避免了以往的片面性。正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方法论的深刻变革,给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当代科学走着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道路,在方法论方面产生了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要求,如何处理好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另外,还有关于教育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分析,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有效性的条件等。
T6N~L~J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lOu~-*$p
(1)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 _omz74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a5@XD_b
【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 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 mr\C
①.“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 fs6% M]u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 ^P}c
0}^
②.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 Rg6/6/ IN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 u:GDM
③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1mTKw)S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 Yi+$g
④教育主体间性 8bI;xjK^Q
学者们在对教育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的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诠释和解析,并开始关注教育与交往、教育与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主体间性问题上,研究者开始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等问题,有关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等新的领域。 bA8RoC
1、【具体研究领域】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 q_[V9
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质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二是探讨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认为这是当代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性问题。 pIP^/H
在课程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原则,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一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三是探讨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开开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 L|N[.V9
在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教学论体系在新的教改和课改形势下所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及未来走向,教学转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教学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走向是建立开放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论研究模式的转换,加强网络时代的教和学的研究的观点。 i*2l4
2、【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 8lfKlXR7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具体包括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机制到义务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从教育政策的层面探讨教育平等和公平问题,是一个新的视角。论文提出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U9A\$
3、【“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研究】 jz"-E
在观念层面,指出教育的事业性抑或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教育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取决于人们对它是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在制度层面,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入WTO的过程中,我国公办高等学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转型,比较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在体制层面,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则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未来的改革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刘亚荣,第8期)。在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型拨款机制的观点。 uPQrDr5
4.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转型】 _5&LV2
三、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