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信息传播学、数字艺术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V?WI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 7}5JDG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传媒人才。当前,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高效能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设国家舆情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国际传播高端平台,全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重-国舆-国传”三位一体格局。面向未来,学校正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通过实施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的“三个跨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 dn$!&
一、招生计划 -ifFbT+x
我校2024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20人左右,分两批招生。第一批招生计划为130人左右,包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专业为文学门类(不含编辑出版学及海南国际学院相关招生专业)和工学门类相关专业,具体招生专业及博导信息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第一批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EDl!w:
第二批招生计划为90人左右,包含各类专项计划。招生专业为艺术学门类相关专业及其他专业,具体招生专业及博导信息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s://yz.cuc.edu.cn)届时相关通知。第二批招生将于第一批招生结束后启动。 gu.}M:u
我校实际录取总人数以及各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录取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 [MM~H0=s
2024年我校在传播学专业(专业代码050302)继续招收“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是中国传媒大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面向国家国际传播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集中我校国际传播优势资源,集合国内外国际传播优秀导师,集纳“政产学研用”各界国际传播力量,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导向,着力培养卓越国际传播人才。“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以高水平、宽口径、多元素养、复合能力为培养理念,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重人文与艺术,兼容社科与理工,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信息传播人才。“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研究生院代表学校直接领导,各相关学科培养单位协同,由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具体管理,与同期建立的“国际传播白杨班(硕士)”一并形成我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区,构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梯队。 L2i_X@/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24年第一批招生专业范围为:新闻学(050301),传播学(050302),广播电视学(0503Z1),互联网信息(0503J4)。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y9UlsD
二、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 u[=r,^YQ
我校2024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 '/p/8V.O.
1.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 yg=q;Z>[~
2.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yEoF4bt
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 ZdWm:(nkU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 0#Y5_i|p
“硕博连读”考生在报考时只能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型。 :zke %Yx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详见“四、报考流程”。其中,工学门类相关专业(专业代码前2位为“08”)不设初试环节,其初试内容在复试的笔试环节考核。 ,~@X{7U
三、报考条件 |a`Sc%
(一)基本要求 sW'AjI
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 u5b|#&-mX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nuMD!qu!nZ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s.QwSbw-g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意见。 1POmP&fI(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4x}ppX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U "8{
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 $)ijN^hV
2.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成绩优秀。 w3obIJm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0分。 *-=(Q`3
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 RSyUaA
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授权等,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或其他同级别科研、创作或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排名第一)。其中,对于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所发表的论文须为SSCI 检索或CSSCI 检索(含扩展版)论文;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所发表的论文须为SCI/EI 检索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 ?wF
(三)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u=?.}Pj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n&;85IF1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W'he[
2.2024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Z?TFg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7F=u!/`<C
四、报考流程 p;59?
(一)报名 oWim}Er=
报名时间:2023年8月16日10:00至2023年9月10日20:00。 j_!F*yul
报名网址:https://yzbm.cuc.edu.cn/10033/user/login/login 2G67NC?+
(二)提交申请材料 vMi;+6'n>
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个人基本信息、代表作、贡献度和主观评价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 XSe=sHEI
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 nwB_8mN|
1.基本信息 .9 on@S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 8 S:w7Hr
(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 @uqd.Q
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 b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