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UID: 3
精华:
10
发帖: 10285
流量: 9968 M
威望: 10682 分
介绍博友: 5942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群组: 考博英语
注册时间: 2006-03-20
最后登录: 2025-05-15
|
中南民族大学2017年博士招生简章
(根据国家政策随时更新) IjQgmS~G
1=!2|D:C)i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7年学校有8个二级学科专业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热忱欢迎广大学子报考! /^I!)|At $
BB^xJ\O S&k/Pc
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介绍 %.Kr`#lCr
(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 dldS7Q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设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传统学科之一。2006年获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设立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法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Y$j!-l5z 7uF
@Xh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积淀最为深厚的特色重点学科。1951年,创建民族研究室,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等参与了全国民族调查,为土家族、黎族等中东南民族识别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创建了国家民委直属重点研究机构——民族研究所,随后又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目前,民族学一级学科所属有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专业委员会、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湖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等十余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基地,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恩施州共建“恩施发展研究院”等研究平台也依托该一级学科。该学科还建设有设施完备的“民族学人类学文献资料中心”和“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中国第一个民族学博物馆也是该学科的重要科研平台。 6lkCLH
ycvgF6Me<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现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民族学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品牌专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平台。 A_2lG!!
6 V%C'@m(/SZ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8人,十余人次获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高层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特殊津贴专家等,十余人次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级学会组织副会长及以上学术兼职。 R?N+./{ *#@{&Q(Qh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十年来,累计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0余项,发表和出版论著近600篇(部),有5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特别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该学科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2013年公布的全国学科排名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名列第四名。 #T`1Z"h< U^DR'X= MI.OOoP3a
4<5*H
pW yZNg[
KH 二级学科博士点介绍 ou]jm=4[
民族学 c]qh)F$s8 f3h]t0M 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散杂居民族研究”和“民族宗教学”两个研究方向。 w^7[4u4 lYr4gFOs “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立足中南,兼顾全国,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长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区散杂居民族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散杂居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主要着力点有二:一是加大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着重研究影响散杂居民族的突出问题,如散杂居民族关系、省际结合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过半县、直过民族等问题。二是关注回族以及伊斯兰教在散杂居民族问题上的突出地位和特殊影响。这是国内唯一以散杂居民族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研究方向,设点15年来,已经培养出数十名本学科领域内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XB:E<I'q!3 V{\
1qg{ “民族宗教问题”研究方向,注重运用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政策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对象上,侧重对穆斯林社会的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学理上,强调从一般性学术层面阐释民族宗教问题生成及其运行的社会逻辑;应用上,注重探求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本质和特性,致力于我国民族实务治理体系、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 .R@XstQ
0wF)bQv1 本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了《散杂居民族概论》、《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民族文化与社区和谐——回族社区的调查与分析》等 20多部著作、160余篇论文,并有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和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等课题有20多项,如 “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对策研究”、“长江流域散杂居区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研究”、“民族文化与社区和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A,7* 52U hVJ}EF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vo~Qo;m `dl^)4J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两个研究方向。 X2P8Zq=%a >rYMOC~ “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重视研究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特别是当代的民族问题,揭示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 bZj5qjl`x GNW.n(a “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以应用研究为特色,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研究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着力解决当代中国现实的民族问题,探索民族政策的与时俱进,推进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6J cXhlB` 8\PI1U 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民族利益问题研究”、“民族政策评估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等论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等专著,堪称本研究领域中富有创新意义的最新成果。关于民族地区生态利益补偿理论、民族利益表达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对民族政策的完善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学科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估与制度创新研究”等,立项经费达到2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0余项。2008年,我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志着这个教学科研团队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准。 y7'9KQ <^ratz!-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gXY]NWI s>{\
^T7y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机制建设”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三个研究方向。 R#rfnP >
bY~V?yNgKM “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民族经济学基本问题,并围绕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系列政策,深入研究政策的演变、内容、作用、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价及政策创新,该方向涵盖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等诸多方面。该方向既注重理论创新,亦注重服务现实。 "wxyY
^" 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