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中国培养的博士质量到底如何?一个耗时近两年、斥资300万、涉及10多万人的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将对此作出回答。 [;#^h/5E
WHr:
M/qD
这项调研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人事部共同牵头,2007年9月底启动。目前近30万字的总报告已基本定稿,预计在今年8月、学位办第27次会议召开前后公布。 M
(:_(4~
wsj5;(f+
“总体来说,好的好于当年,差的差于当年,中间部分质量平平。”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透露了此次调查的大致结论。 uFG ;AY|
91ec^g
负责报告执笔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告诉记者,以此次调查作为酝酿和铺垫,博士生培养机制将会有很大变革,在导师自主招生、弹性学制、培养方向等方面,将进一步放开探索。 GXR7Ug}k
b(A;mt#N
比对中外博士论文 ?
Hbi[YD
kZQ$Iv+^(
2007年9月底,三部委下发通知,启动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博士质量调查。除了可授予博士学位的259所普通高校,部队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具有博士生培养资格的单位都在被调查之列,总数近400家。 7??j}ob>
XeXK~
除了分别针对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的书面问卷,课题组还进行了大量访谈,调查总人数超过10万,其中博士生样本7万多人。 S/6I9zOP
RohD.`D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告诉记者,自1999年扩招以来,博士生教育一直有“质量下降”之虞,一些论文造假事件也助长了质疑之声。 >+S* Wtm5
2'WdH1UrBc
本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博士学位论文。对中外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比较。 9!wm`'G8
aT=V/Xh}d
北大教育学院参与调查的专家介绍,课题组确定了12个有代表性的学科,从该学科首次授予博士学位开始,每3年为一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随机选取至少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每个学科的论文总数不少于15篇。用作比较的国外论文数则不少于8篇,其选取遵循关键词匹配的原则,以保证研究内容的可比性。 GEAVc9V
:yAvo4)
每个学科则组织7名以上专家,依据7项主要指标: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创新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道德和论文写作,进行论文质量的中外对比和纵向对比。 #J4,mFMr
}q~xr3#
“除了每年评选出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还差强人意,整体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有些研究明显缺乏前端的问题意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学昌说。 D"n
3If%
]I0(_e|z}
2008年底,学位办第25次会议听取了博士质量调查的工作汇报,初步结论是“我国博士的整体质量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水平学科点偏少,学术训练薄弱”。 d?(eL(W
XJf1LGT5
症结:缺少系统博士评价体系 Xc
Q'(
_xXDvBU
专家组在本次调查的总体方案中提出,博士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和导师特征、博士培养制度和宏观社会环境,其中第一点最为关键。 bq`0$c%hN
%LZf=`:(
“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复旦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文科博导指出,国内庞大的博导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6v*c;ZF
ZBfB4<M9xS
以中美名校相比,中国高校教师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并不少;但双方在标志原创性和学术影响力最高水平的《自然》(《Nature》)杂志和《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差距显然不止一个级别。 !yX4#J(
5>[j^g+@
博士培养的生师比也是个问题。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杨卫在2005年透露,我国每个博导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另有数据认为,实际数字远大于这个生师比),远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2至3个学生的比例。 w~=@+U$f
^7%
KS
硕士生的大规模扩招,则影响了博士生源的质量。上述复旦博导认为,相当比例的人考研究生只是为了延迟就业或者“清洗学术出身”,致使博士生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能力都很成问题。 Oo95\Y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