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七点建议一、比起失败,更可怕的是不敢尝试 "_oLe;?$c
我在刚入导师的组时,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我觉得导师不仅是科学上的导师,还是技术上的导师,我的思想曾停留在导师是全能到连一个题目都有权威答案的那种人。当我不断向导师询问各种细节时,我遭到了第一次警告和批评,我至今保留着我的导师那封邮件,它改变了我的整个博士生涯: 'M
lXnHxt
OK, I will respond with more instructions now, but as a PhD student you are supposed to take initiative and figure things out for yourself. This is part of the PhD training, particularly in western countries(don't work on the assumption that I know everything...). It doesn't matter if it goes wrong sometimes -- you'll learn from that, just try. s%bUgO%&
实际上,当你毕业回头再去看最初的项目时,你会觉得给你四五年时间来完成这么简单的一个项目实在是太奢侈了:五年后的你,或者当时的导师,也许只需要两个月就能把项目做出来,而这么多的时间,就是给你去犯错的。去寻找专门的文献,去找其它比你更懂的人交流,而不是全权依赖导师,把数据备份然后不断尝试并发掘里头的细节。博士期间不说90%,至少一半的时间是用来犯错误的,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输得起的魄力,以及不能从错误中学到新的东西。 E6JV}`hSk
-
UTV:^
读博士的七点建议二、建立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PgTDjEo
当你终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项目,并付诸实践的时候,你开始积累经验,并且知道了本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方向,这个时候,你也就要开始思考一些导师想法之外的想法了。建立自己的想法,是整个博士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你到了三年级四年级还没有自己的项目,甚至连一点点想法都没有,那你就要小心了,这意味着你根本无法脱离自己的导师,独立开展自己的科研。 i
U,/!IQ
建立了想法之后,就要付诸实践,去做实验,分析数据,找合作者帮忙。要看得起自己,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个学生,自己的idea肯定是小儿科的东西因此不值得去实践。当然,当你还不成熟时,你会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真的是小儿科的东西,这也没关系,能发现自己想法的不成熟,往往就朝着更成熟的想法更进一步。在我读博士期间,至少提出过三个项目并邀请我的同学合作,最后其中两个至今裹足不前,但有一个已经产生了非常高质量的文章并引起了同行关注,这就足够了。因此,当我有同学来邀请我合作时,哪怕最后发现对方的idea行不通,我也十分愿意陪着TA一起去试错。 l)%mqW%
你的想法越多,你能产生的想法就越多,哪怕你的第一个想法错了,你会发现在实践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可做,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解决。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一个想法能产生有影响的科学结果固然很好,但哪怕没有,它能带给你的是更多的潜在的其它想法,而在你越来越积极的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朵花盛开。 m"q/,}DR
>z5Oy
读博士的七点建议三、交流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6
VG
o>b;
不要放弃任何交流的机会,这会让你建立自己在同行中的声望,这对未来的职业至关重要。实际上,当你走到科学圈里的时候,你会发现科学圈就是一大群绝顶聪明的人在灌水,只是和我们平常吃吃喝喝的灌水内容不同,他们讨论的全是人类尚不理解的未知领域的智慧。一个大牛提出一个想法,然后发表一篇文章,然后一群人顶,另一个人发表另一篇文章反对或者支持,又一群人顶,科学就在这种吵吵嚷嚷中前进。因此,你如果在科研圈没人认识你,那么就不会有人关心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你脱离了导师之后就没有自己的合作者,没有自己的合作者几乎必然走向被淘汰——试想你在微博上都没有小伙伴你一个人发心灵鸡汤又有什么意思? %-k(&T3&
此外,交流更重要的作用是,从另一个独立的角度来帮助你的科学,小时候,我数学考试回头自查错误很少成功,因为当我洋洋洒洒把公式推导完时,我总认为自己肯定没问题,带着这个偏见,自查也很少查出来,直到老师公布答案或同桌比对时才恍然大悟。科学也是这样,当你在自己的领域越钻越深,你不可避免要产生一些类似“嗯,这里肯定没问题”这样的偏见,而这样的偏见是很难自己觉察到的。这个时候,有一个独立的科研伙伴帮你查看这些课题,就尤为重要,有时候TA会给你提出一些十分重要的建议和改进,而这是你一个人冥思苦想想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投稿之后往往需要同行评议的原因。 WySNL#>a
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和其他人交流,就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涉及到我们领域一个争吵不休的课题,那个时候,我只知道这个问题悬而未决,而再多的数据也只是把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而已。直到那年夏天导师送我去交流,虽然当时也没做出什么东西,但是却在聊天中学习到了许多理论天文学家的思考,一些建议我也就记在了心里。一年后当我回到这个领域时,一个无形中的发现让我立刻想起了当时那些建议,竟然柳暗花明地就把这件事情做出来了,最后还发表了Nature。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意思。大多数时候,我们去和别人交流,不代表交流过后我们必须项目上有所推进,但那个时候哪怕有一句话让你能长久地记在心里,就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给你带来收获。科学是积累的,但也是跳跃的。 iW":DOdi_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