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jNX6Ct? 我的本科是河北一所普通院校,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读
博士。
#B?lU"f8q^ 两次考研,三次
考博,一路走来,没有捷径,没有太多的套路,就是靠着一股努力和执着跑到了现在。
k}g4? 我一共考了三次博,这三次都是报考的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是在研究生最后一年考的,总分超过20多分,
英语差了2分。第二次是工作期间考的,准备不充分,所以也就当滑水了。第三次是辞职以后参加的考试,这次吸取了前两次考试的教训,集中精力弥补了一下自己的短板,2018年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
aj1g9y 我主要从学校和
导师的选择、备考资料的收集,考试进度和时间安排、复试的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讲一讲我的考博经历与心得。
~P}ng{x4z Jb> X$|N'% 一、学校和导师的选择 9wfE^E1 我相信在决定考博的那一刻,大家就会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选择学校和导师。研究生三年期间,自己的经历和身边同学的故事告诉我,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非常重要。
b(@GKH"W 导师不光是学术道路的引路人,也是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学校的排名会对博士毕业之后的就业有些影响,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H'$H@Kn]- bydI+pVMo (一)选择一个有修养的导师 T"H"m4{'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都会去看一个导师在这个领域的名气,看他是否是领域内的权威性人物。但是,我认为导师的人品是我们更需要去了解的。
X*7VDt= 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一个导师的人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
3jfAv@I ~ 1.在你和导师不认识的情况下,可以从和老师的交往中体会他的修养和品行,这个是我个人的经验。我三次考博都是考的同一个老师,时间会慢慢让我们认识一个人,这个道理一点都不假。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第一次见到我的博士生导师,我向他说明了报考他博士的意愿后,他非常开心,并且把一位博士师兄介绍给了我。我在第一次考博失败以后,给老师简短的发了一个短信,内容是我第一次考博的成绩。当时老师第一时间回复了我的短信,说我的专业课考的非常好,可以接着再考一年。第二次我给老师在新年的时候发了一个问候的短信,老师很快的回复了我。
% mPv1$FH 2.可以通过自己的同学或者其他关系侧面了解一下导师的人品,我觉得这个要看自己的人脉资源和运气了。我认为错误的选择大部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如果能够及时的、全面的搜集到一些可靠信息,会对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Y<Ae_yLa 我还记得我同学讲过她自己的导师,有一次下雨天,她的导师让她和自己回家拿些东西,当时我的同学就在门外淋着雨,这位老师都没有让我的同学进下家门。
L"1AC&~u 导师的人品至关重要,有时候会影响你对这个世界和周围环境的看法,进而影响自己的心理,我们在网上的报道也可以看出,有些师生关系不融洽,间接的导致了一些自杀或心理疾病的发生。
D5Rp<PBq, TT;ls<(Lg (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 fbdpDVmpU 我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扰,要不要继续留在首都师范大学继续读博士,我的导师是一位学术和修养都非常有造诣的老先生,我对他非常的尊敬。
=s.0 f:( 继续留在首都师范大学读博士是否意味着我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是否有勇气去挑战一下其他的学校。我的研究生导师在知道我的困扰时,鼓励我去考北京师范大学或者中国人民大学。
'.%Omc
选择学校要考虑以下几点:
3e-E/6zH6 1.首先要考虑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然后选择一个水平相当的学校。在选择和备考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迷茫和烦躁,究其原因我想多半是因为个人理想和能力的不平衡造成的。其实考博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容易,起码我周围是这样子的。在研究生期间,我们班有六个人考博,只有一个考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当然也不要为了上一个博士就随便选择一个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考上的,每个人只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才可能获得成长和能力的升级。
wLI1qoDM 2.考虑这个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例如,有时候你在一个地方上了几年学,毕业后就会很可能在这里就业了。我觉得在报考博士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以后就业和生活的种种问题。
:>ca).cjac 另外,可以选择多个学校来进行备考,但是这个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q3v5gz^t (1)你的备考时间是否充分;
7N OF^/nU (2)各个高校博士生考试的时间是否相互冲突;
qM3NQ8Rm (3)报考专业方向尽量一致,不然准备多个方向会让自己吃不消。
fWIWRsy% `l70i2xcj (三)怎样联系博士生导师 'Zex/:QS 我在找博士生导师的时候也是特别犯难,的确,当我们开始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畏惧和胆怯心理。但是,这也是一个能力不断升级的过程,暂且就把他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吧。
6e.l#
c!1} 一般联系博士导师有以下几种方式:
=%I;Y& K 1.经她人介绍,这样的认识方式会非常直接,节省时间,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和便利。
3
Sf':N`u 2.在报考学校的官网中,进入到院系师资介绍的专栏里,去查找老师的联系方式,我建议最好不要直接联系导师,这样比较唐突,虽然这种方式直接迅速,但是有些事情在通话里很难充分交流。我建议还是用邮箱的方式和老师去联系,一般情况下,导师看到这样的邮件都会回复的,这个不用担心。
|eye) E: 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去认识老师,我当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我当时看见导师就简单的汇报了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和报考志愿。导师和我聊了下,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这也算不小的收获吧。在和导师有过这次见面之后,我还是用邮箱的方式发了一份简历,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4kV$JV.l
N?, (四)联系导师要说什么 +_*iF5\ 联系导师要说什么这个非常关键,主要工作是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我们要明白,考博和考研是不一样的,考研主要还是看成绩,但是考博过程中导师和考生自己也有很多自己的考虑。
j-i>Jd7 我认为想要导师要你的机率大,还要看你的研究和学术背景是否能够和导师的研究相对接。在众多的研究生当中,我自感自己是最普通的。但是,我的本科专业和我的研究生专业以及我报考的博士专业算是一脉相承的。我想这个可能是我的加分项。言归正传,当你联系导师的时候,首先是态度的问题,我认为态度一定要谦虚,不管你多优秀,也请你低调一些。不然你自己以为的优秀,会因为你的态度成为别人口中的狂妄自大。
rkdA4'66w 联系导师时要有以下内容:
nHF~a?|FT 1、开头先要问候导师;
211T}a 2、介绍自己、自己的学历背景以及自己的工作背景;
&oZU=CN 3、写一下自己的科研经历,包括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做过的研究,发了哪些论文,参加过的项目、会议和其他学术活动等等;
9@Cu5U] +4qR5(W 4、自己以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8090+ (U n8\88d 二、备考资料的收集 '4M; ;sKW 考博和考研不一样,准备研究生考试可能就需要看固定的几本书,但是对于考博是远远不够的。在资料的准备中,我建议大家通过以下途径去获取信息。
Ut/%+r"s (一)资料的收集方式 MU '- 1.资讯导师
Bw+?MdS 关于备考资料我是问的导师,一般情况下导师会简单的告诉你备考的范围。这个信息是很可能是非常模糊的,还需要你自己去鉴别。我考的是教育学,最起码要把核心期刊里与我方向相关的最近5年的文章都看一下。我当时一想到要看这么多论文,也是有些畏难情绪的。
rY@9nQ\>g 2.资讯师兄师姐
Q_0_6,Opb 如果能够找到已经考上博士的前辈,去请教一些他的备考经验,这也是很直接和迅速的途径。联系的时候态度要谦虚一些,让师兄师姐的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他们一高兴也许会跟你多分享更多的备考经验和故事,里面也许会有小惊喜哦。
{}RU'<D
3.网络查找相关信息
/74h+.amg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通过别人获得的信息,为了使自己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杜绝做伸手党的习惯,我建议大家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搜集下信息。举例来说,我自己在准备人大英语考试的时候也很迷茫,
考博英语和考研英语不同,每个学校的英语考试内容、范围和难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准备考博英语资料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学校的考试特色。
#_IuB) qy 在英语资料的准备过程中,如果你请教其他人,你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因为英语基础不一样,给你的意见也会不一样。
VKlC`k8L 我建议自己在得到别人信息的时候也一定要有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第一次参加考博就轻视了英语,在英语资料的收集和投入的时间上都没有太用心。
nq+6ipx 很大程度上我是听一个师兄说,英语并不难,稍微准备下就可以啦。但是想要考一个好成绩,每科都要突出一些,因此一定要认真准备,不可以疏忽大意。
CQ{{J{pU" 我第三次考博是在人大经济的论坛上搜到了对我帮助很大的信息,人大考博英语很多词汇是来自于人大研究生英语教程上的。所以我就在网上购买上人大研究生英语教程这本书,在备考的过程中认认真真的看完了。
xDS]k]/(T *<"{(sAvk 4.结合现实分析历年考博题目
<{YzmN\Z 寻找历年考博题目的方式很多:
NweGK (1)可以自己在网上查询信息;
/
+ais3 (2)问参加过考试的师兄师姐;
^LXsU]
R (3)报名一些辅导机构,他们会提供历年考题。
<7L-25 = (4) 考博论坛免费下载
www.freekaobo.com (4C)]
RHQ 我认为寻找历年考题是分析考试范围的一个渠道,但是每年的考题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结合现实。看一看这一年在你的研究领域内,有什么新的研究,新的论文,国家出台了什么新的政策或法律,把握考题范围既要考虑以往的考
试题目也要结合时事。然后在根据你分析的考题范围去搜索复习资料,掌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这要靠自己动脑动手了。
J!3;\ ,":_CY4( (二)资料包括哪些 {%&04yq+ 我是参加了三次考博,有些信息是我自己通过尝试和试错来获取的。我准备的专业课资料包括:
6g#E/
{kQw 1.期刊类
~RBa&Y=Mb 报考学院的所有教授发表的论文,这个是一定要看的。我这个专业要考两门专业课,专业课一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教育,专业课二考的是具体方向的知识。
d@b2XCh<K 两门专业课,前者往往是院里其他的老师来出题,因此只看自己专业方向的论文,对于备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503<j 2.书籍类
_~P&8 除了看论文还要看一些专业书籍,书籍的阅读我认为更加依赖平时的积累。如果在短暂的时间内去阅读大量专著话,是不切实际的。
e5;YY
我建议先去找专业方向内比较权威的书籍,对这个方向的知识点和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点对于跨考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书籍的阅读对系统的积累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b+f
' 有的跨考的同学虽然也考上博士了,但是学习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他们对这个领域了解的并不深刻,基础知识掌握的也不牢固。那落下的功课,也只能留在以后的时间慢慢补起来吧。
g
4$ 0&\71txrzg R,OT\FQ< Zz'g&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