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UID: 3
精华:
10
发帖: 10339
流量: 10025 M
威望: 10739 分
介绍博友: 5951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群组: 考博英语
注册时间: 2006-03-20
最后登录: 2025-10-01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 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 UzN8G$92qF 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煤炭研究室,于1954年在大连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挂牌成立。1961年,煤炭研究室扩建为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并搬迁至山西省太原市。1978年9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并沿用至今。
]
&/0 建所以来,山西煤化所以协调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突破制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材料瓶颈为目标,在能源和材料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需求。“十四五”时期,山西煤化所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围绕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炭基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材料、污染物协同控制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个主攻方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系统集成创新,为国家能源与国防安全提供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引领煤炭绿色低碳与高端炭基材料发展方向,成为我国能源、材料领域创新能力强、影响力大、不可替代的战略科技力量。截至2021年底,山西煤化所共有在职职工491人。其中科技人员390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人,山西省学术带头人14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8人。 f};!m=b 山西煤化所拥有太原桃南园区、小店园区;拥有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煤化工技术国际研发中心以及与潞安集团共建的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单元;中科院(山西省)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粉煤气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石墨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热塑性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与太钢集团共建的山西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院、省级研发单元以及应用催化与绿色化工实验室所级研发单元。 S]tkz*w0* 山西煤化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2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及1个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所的博士生导师56人,硕士生导师68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我所一贯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取得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历年来培养的博士生曾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全国优秀青年化学家”称号及“国际催化青年科学家奖”等国内外重大奖项,两百余名博硕士研究生荣获过“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及“壳牌奖学金”、“德国西格里优秀研究生奖”、“中科合成油优秀科研奖”、“潞安能源化工优秀奖学金”等各种奖励。 <&*#famX 2023年我所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54名左右,含直博生9人左右,硕转博生27人左右,普通招考博士生18人左右。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定向博士生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时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单位就业。详细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情况见《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EF0Pt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地处太原市中心,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住房条件宽松,所内配有齐全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和丰富的科技情报资料。我所招收研究生全面实行奖助学金制度,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 u;QH8LK 热忱欢迎应往届硕士毕业生及立志深造的青年学者报考。 S/KVN(Z 一、培养目标 HarYV : 我所招收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m]Hb+Y=;h 二、报考条件及要求 Ixyvn#ux) (一)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普通招考的博士研究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Fw
@afE~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7=; D0SS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Cca~Cq[%*(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5~v(AB(x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1y_fQ+\2A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报到时间前取得硕士学位,即2023年9月1日前须获得硕士学位证); Q@ykQ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kL=
h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Fc34Y0_A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学力。获得本科毕业证但未获得学士学位证者不予认可。 pE$|2v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硕士结业证书且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 ^aGZJiyJ 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82G lbd)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各培养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UIC\CP d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7yc9`j}] 6.持境外大学硕士学位证书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提交认证报告。境外在读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就读学校出具的在学证明(写明预计获硕士学位时间)。若被录取,在报到时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否则不予报到注册。 YlZYS'_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0BbiQXU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及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JL}hOBqfI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或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或以上科研课题。 )x_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