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会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
taaAwTtk?A ]5/U}Um MDt?7c V}+;bbUc- dC#\ut%l 学会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是指运用归纳推理进行学习的思维方法,它通常被称为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识学习的思维或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或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这是两个不同的认识过程。在这两个认识过程中进行思维推演,就形成两种推理,一是演绎推理,一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在上一个问题中已讲述,这里主要谈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上,尤其在发现
法学习中将起到核心作用。
3>v0W@C B)8Hj).@B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xq = 归纳推理,这个概念来源于拉丁文indactia一词,其本意为“诱导”。归纳推理是指仔细研究特殊事例之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故归纳法被定义为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概念主要是通过归纳形成。把概念与概念联系起来,做出判断,也是通过归纳进行的。从思维结构上看,归纳推理是从几个一般性较小的前提,概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原理,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法制文摘》刊登1997年8月1日在湖北省破获了一起绑票杀人案。其实早在八年前,这起绑票杀人案就发生了,但侦查了很久却没有结果,已成了一个陈年悬案搁置在那里。后来,刑侦专家吴忠义随手翻阅旧案卷,偶然地发现案卷中保留着一张绑匪写的纸条。那张纸条上只写了19个字,6个标点符号。其文曰:“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他先匆匆瞟一眼,突然若有所思。决定重新侦查此案。究竟是什么给了刑侦专家一个重新判断的机会?写这张纸条的罪犯是在向受害者的家属指点藏信的所在,他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减少信号量,但他忘了,文字愈简缩愈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请看这19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以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
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即有节奏又有音韵,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读来十分顺口。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达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达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缩得很小,可划定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间。那地方有一所大学,罪犯是一个大学教师。谁揭发了他?文化——对字条文字归纳推理的结果。
S\gP= .G >nEnX 归纳推理能导致重要发现。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天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对慧星的研究。他在观测1680年的大慧星之后,又对24颗慧星的轨道进行了计算。他注意到1456年、1531年、1607年及1682年慧星运动轨道的相似性,用归纳法得出下面的结论,即:1531年-1456年=75年;1607年-1531年=76年;1682年-1607年=75年。这表明,这三次慧星出现的间隔时间几乎相同,于是哈雷猜想,过去天文学家认为这三颗不同的慧星也许是同一颗慧星,就是说,它可能先后三次经过那里,它以76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哈雷从对这些数字上的归纳后得到猜想,并进一步作理论上的研究,然后以此为据,推想这颗慧星下一次出现的时间为1758年或1759年之间。哈雷的预言得到了证实,1759年3月,这颗明亮的慧星再次扫过天空。为了纪念哈雷的伟大预言,人们称这颗慧星为“哈雷慧星”。在以后每隔76年,哈雷慧星如期而至。哈雷用数学上的归纳推理,在一系列慧星出现的时间表上归纳预言慧星的到来,于是推翻了前人的结论,获得了真理。
o1+]6s+j} A"iD4Q 在学习科学知识中,我们要掌握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并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创新。结论是:凡事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a@ }r[0O rF3]AW( {`CWzk?
d2yHfl]
3 |9$'?4F 6、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
:9#{p^:o :=v{inN 6*33k'=;F IkNt!
2s_ ER1mA:8>E 1786年,法国某城市的街头广场,一个卖艺人正在表演“吞剑术”,当他把那长而宽的金属宝剑徐徐吞下时,观众个个目瞪口呆、惊讶异常。当时,法国著名医生库斯莫尔也在那里观看,并从中得到某种启发。他想,能否用一个金属管经过食道插入胃中,观察胃里的病变呢?于是,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硬式胃镜。
^oO5t-9<! h]$?~YE 类比法是由个别场合的知识推出另一个有关个别场合的知识的思维方法,是由个别过渡到个别,由此物及于彼物,由此类及于他类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探索性:类比法是探索科学奥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有许多新的科学理论,最初都是借助或运用类比法而产生的。例如,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正是类比了机器、生命和社会这些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撇开了它们在质、能方面的特殊本质,寻找到它们作为通讯和控制系统所共有的信息变换和反馈过程的特征,从而概括出一门具有综合性、普遍性的新理论——控制论。可见,类比法能使科学从旧的知识领域中脱颖而出,过渡到新的知识领域。二是形象性。类比是在个别的事物之间进行的,这些个别事物又是具体的、鲜明的。当人们应用类比法时,往往能够将研究对象的形象映入头脑中,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融为一体。类比法的形象性在运用类比法建立模型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例如,中学生可以建立语文学习的模式和其它科目的模式进行类比,从而明确自己在学习上的长处,努力克服短处。三是或然性。类比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在九大行星中,火星是类地行星,即在许多方面与地球相似。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地球存在着生物推测火星上也可能存在着生物,而许多科学研究却予以否定。为什么呢?首先,类比的客观基础限制了类比结论的可靠性,类比的客观基础是客观对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的存在,提供了类比的可能性;差异性的存在,又限制类比的范围。如果被推出的属性是两个对象的相似点,那么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被推出的属性是两个对象的差异点,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其次,类比的逻辑根据是不充分的,类比只是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似来进行推断,大部分的类比没有把握相似属性与被推出属性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因此,类比本身不能保证其结论是确实可靠的,只有经过科学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其结论的可靠性。
v};qMceJ Go7hDmu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dU
^<7 K:S 事实上,类比推理是提供科学假说的重要工具。当旧的理论不能解释新的实验事实时,科学便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它既不能从旧的理论演绎出来,又不能从有限的事实中归纳出来,只有通过类比,把新事物同已知的事物类比,提出科学的假说,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通过类比得到的,通过类比,提出假说,再经过验证,最后成为科学。例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光波动说,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法国物理学家卡诺的热机假说,都是明显的例证。
C?|3\@7 a;(zH*/XK 在读书学习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实用意义。开普勒称类比是他最好的老师,是很有道理的。类比推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认识事物的线索,并使之循此继进,由已知探索未知,由现在揭示未来,从而启迪人们的思路,扩大人们的视野,以达到对事物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
\[I . '?3z6%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不同的事物。
fYM6wYJ aW-o=l@; 7、同一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意义
c
GzYW~
K Q4LlToHn Cf=q_\0|W 5=h'!|iY ;s.5\YZ"k 在思维过程中,同一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意义,也叫作同一律。它的含义是:
)-:eQ{st` %g@3S!lK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vcJb\LW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必须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而不能任意改变。《韩非子》中有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的裤子破了,他让他的妻子再作一条新的,他妻子问他做什么样子的,他说照原样做一条。他妻子把新裤子做好后,照原来破裤子的样子剪了一个洞,让他啼笑皆非。这里讲的是笑话,不过他妻子违反了同一律。他丈夫说的“照原样”是指大小尺寸样式等,没说“照原来的洞”来做,而他妻子偷换了“照原样”这个概念。
7h#faOP SA+%c)j29 第二,同一思维中的判断必须有确定和相同的内容。当有人说欧帝德漠说谎是,他狡辩道:“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显然,欧帝德漠偷换了论证的概念意义,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即前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指同实际不相符合的事物;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指世界上不存在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两个“不存在的东西”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因而他说世界上没有人说谎纯属诡辩。
>dvWa-rNUT %i
-X@.P 第三,推理和论证都要有确定性。如有一个古代笑话:有三个吝啬的秀才一起去喝茶,每人带20个铜板。一壶茶55个铜板,茶老板找回5个铜板,三人各拿回1个铜板,余下的2个铜板无法均分,便赏给了跑堂的。喝茶时,其中一个秀才叫了起来:“不对呀,我们每人有20个铜板,现各得回1个,实际上每人出了19个铜板,3乘19是57,加上赏人2个铜板共59,60减59得1,奇怪了,那一个铜板去哪里了呢?”很显然,这个“精于计算”的秀才想错了。但他错在哪里呢?问题是他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偷换了概念。首先,57加2的计算是荒谬的,其次,60减59更是荒唐。
6 #x)W 2*q:
^ 请记住,同一律的要求是,在正确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同一概念必须保持着同一意义,而不能偷换它的意义。
_Z66[T+M %*6oUb $:BK{,\
Lr}b, ^A"lkV7 8、对事物的同一思维不能自相矛盾
u ?G\b{$m 3ES[ N.V# ZG/8 Ds *iRm`)zC( <A -(&+ 在思维过程中,对事物的同一思维不能自相矛盾,也叫作矛盾律。它告诉我们:对某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意义,同一条件下的看法,不能同时作出两种相反的判断,即不能自相矛盾。违背这一规律,就叫做逻辑矛盾。
L740s[,`o# ,8=`*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Ueg N-n 《韩非子》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吹嘘他的盾非常坚固,他说:“人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扎透,”他又吹嘘他的矛非常锋利,他说:“我的矛能扎透任何东西。”别人问他:“用你的矛扎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了。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不能回答呢?就是因为发生了逻辑矛盾。他说他的矛锋利得足以扎透任何东西,又说他的盾坚固得没有任何东西能把它扎透。他的矛扎他的盾,如果扎透,那么就成了他的盾不能被任何东西扎透,又能被别的东西扎透;如果不能扎透,那么就成了他的矛能扎透任何东西,又扎不透某个东西。这些都是逻辑矛盾。
jq("D, UrhM)h?% 在同一思维中,一个思想不能即反映甲对象,又反映乙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肯定有一个是假的。据说,曾有一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对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摇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违反了矛盾律。
MB8SB xjK_zO*dLq 我们不妨先提出一个问题:假设这位年轻人确实发明了一种万能溶液,但他用什么器皿去盛放它呢?这位年轻人犯了违反矛盾律的错误,一方面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溶液,至少必须有一种器皿盛放,这样就得出了万能溶液并非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推论,与万能溶液的定义相矛盾。按照矛盾律的要求,两个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而爱迪生否认了那位年轻人天真的想法。
.mT#%ex x>^3]m 总之,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能首尾一贯,准确无误;反之,不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必须发生逻辑矛盾,造成混乱。
5rfH;` Jny)uo8 XYb^Cs; iF [?uF
wTlK4R# 9、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h 08Z q[)q|R| S$jV|xKB so!w !O@@ h6\3vfj^
f 在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叫作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对关于同一事物的相互矛盾对象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换句话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数学上的反证法,通过证明与原命题相反的命题是虚假的,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是真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了排中律。由于排中律同样不允许存在逻辑矛盾,因而凡属于排中律的判断,必属于矛盾律。
qY$*#*Q M[YTk=IM#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Z;GIlgK9 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记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沙成了小岛的总督。他上任第一天遇到了一个案子涉及一条法律:过桥者首先要发誓他从那里来,将要去干什么。如果他的誓言是真,那么就让他过桥;但如果说谎,那么他就要在绞架上被绞死。问题是来了一个人宣称:“我发誓我要上桥边的绞架上被绞死,这就是我要干的事,舍此无他。”守桥人左右为难,因为无论守桥人对此人做什么都要出错:让他过桥就意味着他说了谎,所以他该被绞死;但一旦把他绞死又意味着他发的誓是真的,所以就该让他过桥。守桥人只好
求助新来的总督。桑乔•潘沙也为此伤透了脑筋:怎么办?
)D["M$ZA^ IpWy)B>Fl3 故事的结局是桑乔•潘沙宽大为怀,免此人一死。但是,逻辑思维无法承认类似的悖论现象,因为它违反了排中律。违反排中律的主要错误有二:一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承认其中必有一个判断是真的。二是模棱两可。即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肯定,也不否定,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例如,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二者必居其一,不能“模棱两可”。根据排中律要求,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其中的一个是真的。
OU,PO2xX9 ~!]&>n;=G 同前二条规律一样,排中律也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遵守了排中律,思维就正确;不遵守排中律,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和判断事物。
GJ1;\:cQq qIbg
4uE (C`FicY E0"10Qbi $J QWfGwR 10、正确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0?lp/|K M}Nb|V09 A 1T< m:)Z6 <<
3
a<I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一典故说的是:杨修通过曹操的言行,判断出他心中的想法。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的判断大多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猜测,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MP{67Dm (^sh 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应该是在人们实践中被证实了的其它思维作根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真实的判断或令人信服的思想都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充足理由。推理中,论据必须真实,论据与论题之间有逻辑联系,推理的形式必须正确。在科学研究中离不开验证,验证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答案的充足理由。所谓“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
};&HhBc!g |@ikx{W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