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学生往往要经历极大的甚至是痛苦的转型过程。对于那些已经接触过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转型相对容易些。虽然大学生到硕士生的培养经历了转型,但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标准的差异也很大。这种差异源于各方面的心理预期:对于多花了几年时间培养的人的能力,社会有更高的心理预期;指导教师也有不同的心理预期,认为博士生理应达到硕士生不能达到的某些指标;学生对于未来的生活和收入也有憧憬(尽管不少学生只看到了学历本身的价值,而忽视了学历背后所应有的能力支撑)。此外,这样做似乎也符合培养规律,至少欧美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做的。 +k4SN
p4OiCAW;
博士生既然和硕士生的培养标准不同,那么入学标准(以及转博的标准)自然应该有所不同,此后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有明显差异。然而现实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入学标准、培养方式很难看出有多大差别,博士生成了硕士3/4年级或者5/6年级,是硕士生的简单延续,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导师的认识水平和培养能力问题,也不排除个别人的私心因素。 W+0VrH
0F
ard<T}|N
如同我在以前博文中批评过的博士生入学时要求提交的推荐信千人一面,导致这种推荐信几乎失去效力的情况。从几年前开始要求博士生复试时提供的研究计划,也基本上变成了摆设。我在复试时看到的很多研究计划,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明显是从某个项目申请书中抄来的(最有可能就是抄自自己导师的课题申请书),完全达不到让博士生拟定研究计划的初衷。其实复试时不少老师也不在乎研究计划书的质量,复试的分项评分也没有专门针对研究计划的。因此经过几年的运行,学生们认为反正也没人看,所以就愈发采取对付的态度。 T=QV =21qn
H]7;OM/g
我虽然不能扭转这种现象,但至少可以“独善其身”,也就是在我能够掌控的范围内里,创造一个适当的小环境。于是,从去年开始,我要求同学们在入学前提供一份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国外称为research statement或proposal。 C,xM)V^a
-v(.]`Wo&;
我告诉联系我的考生,虽然提交这种计划已经是现行考博要求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基本上都流于形式。但我要求提交的计划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可以作为将来的研究计划使用。当然这不意味着现在就定好课题了,计划可以修改甚至在必要时推倒重来。 Ysk,9MR(F
Gq/f|43}@O
不过,研究计划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和我实验室的大方向一致,二是不仅具有科研价值(意义)而且有可操作性(可行)。研究课题应主要由学生提出,涉及到可操作性的部分,例如需要的设备、条件和科研合作等,可以向我咨询。 uII:Y{G
# N.(ZP
总之,通过撰写计划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系统思维,这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十分重要。 N}3$1=@Y
u9*}@{,
研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1)提出研究课题的背景和依据;(2)如何实现,包括大体框架和关键步骤,特别是如果关键步骤失败怎么办?一般的对策是要有替代方案。当然在形式上别忘了,提交的研究计划要有标题和摘要。 L@|W&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