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意味的是,师弟师妹眼中的李先生与家人心目中的形象有所出入。“他很憨厚,很真实,很书生气,但是很焦虑。”这是一位国关学院学生对李开学生前的印象。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门师弟告诉本刊记者:“他的求学路肯定比较艰辛。他原来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基础不是很好,所以考研 、考博都相当的艰辛。和我们一路读上来的年轻学生相比,他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成绩。” /3~L#jS
3-{BXht)
还有人在校园网上留下悼念文字追述李生生前的困窘情形:“妻子尚在读书,孩子刚上大学,他却没有能力施以援手,只能不断借债,借债。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补贴一点家用,除了读书、写作,他还要出去兼职代课,赚取廉价的课时费。有时,他白天代课,晚上回宿舍写论文,就这样,一天一天,身体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流失到他自己难以想象的地步。” `Y4K w
NGl
8*Af
所有这一切的辛劳,家人并不知晓。 0
h!Du|?
_r{H)}9
他曾对家人说:“我做人生来就是手心向下的,是给予每一个人,而你们都是手心向上的,靠别人施舍。我一切都靠自己争取。” Z6i~Dy3
)-Hs]
D:
正是出于这种“手心向下”的要强性格,使他强撑着压力给家人永远的笑脸。这股要强劲支撑了他一生,使他从农村跨入都市,从高中生变为博士生,直至油尽灯枯。 *0!p_Hco
?1JY6v]h4
读博不堪压力之重 lsOv#X-bE
A%W]XEa<
湖北襄樊籍的复旦博士生李先生之死,在互联网上引发关于博士生生存状况的讨论。昨日,记者采访到李先生曾经的师兄和一些博士生,他们在分析李先生死因时,普遍认为是因为现在的博士生压力太大。“就业压力太大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董少平感叹。董少平与李先生曾经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二人都在这里读过硕士研究生。董少平介绍说,今年春节李先生去上海之前,曾经在武汉找过他,表示博士毕业后想回武汉高校工作,因为如果留在上海工作的话各种压力会更大,希望董师兄能牵线搭桥。董少平当即回复说,想进武汉高校工作恐怕很难,因为老师已经饱和。 49&i];:%7%
4F#H$`:[
另一名与5年没有毕业的李先生有类似经历的在读博士生说,现在很多博士生身上都压着“三座大山”:一是与导师的关系问题,不少博士生成为导师的打工仔,非常耽误时间,但要是与导师关系搞僵了,恐怕永远不能毕业,他自己就是一例,读博十来年至今没有毕业,导师让他不停地修改论文;二是“资格论文”的问题,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这对于一些冷门专业的博士,只好四处找关系,不惜“求爹爹告奶奶”;三就是经济和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只有两百多元的生活费,要花很多精力去找兼职。 pS ](Emn`.
%0C [v7\
武汉大学法学院一名在读博士生也分析说,学业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恐怕就是李先生之死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