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平教授,男,1961年5月出生。医学博士,中共党员。 ~lo43$)^
教育背景: Vc9rc}
1984年9 月-1987年8月 山东医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 w0~%,S
1995年9 月-1998年8月 山东医科大学 博士研究生 =de'Yy:\-
2003年2月- 2003年9月 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 访问学者 |]9@JdmV
单位科室: WutPy_L<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Y1h)aQ5{
职称职务: /JS_gr@DK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 !h.hJt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aZb\uMePK
学术地位: 4k225~GQ:C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 O^cC+@l!4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委员 *6?mZ*GYY
上海市妇科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9pxEidVA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 EnWv9I<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0&^.N
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J9[7AiEd(/
全国五年制大学本科《妇产科学》编委 G!Brt&_'
《肿瘤》杂志编委 _^&
q,S
《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编委 !'N@ZZ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编委 r]!#v{#.
?b+Y])SJK
研究方向: 67(s\
在不断提高五年生存率前提下,以保留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以及体像(body image)的完整性为学科发展的突破口,研究女性性激素、女性性活动与妇癌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完善早期宫颈癌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保留生殖潜能的治疗方法;推进微创手术和重建手术的应用进程;探索女性生殖器官移植(同种异体/自体冷冻移植)应用于年轻妇癌病人的前沿技术;跟踪、分析和评估新诊疗系统中诸项设计的成本-效益结果;实现妇科恶性肿瘤医疗服务由标准化向个体化的重大转变,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妇癌病人作为女性个体的综合生活质量和品质,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M G$+Blw>
RB %
+|@c
具体研究方向: K
) }1;
1.妇科肿瘤学 目前承担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本方向课题四项:(1)子宫内膜癌分子分类和预测模型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耐药与转移关系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分子预测模型的建立(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4)超声刀辅助晚期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前瞻性研究(上海市卫生局发展基金)。 UDJjw
2.女性生殖器官移植医学 目前承担本方向课题三项:(1)子宫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资助课题);(2)大鼠同种异体子宫移植与生殖重建模型的建立(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3)人类卵巢组织冷冻保存与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海市卫生局发展基金)。 <YW)8J
科研成果: 7su2A>Ix
1.万小平,苏应宽,刘新民,等.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199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GIBB=D9
2.刘新民,万小平,左常婷,赵晶,等.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的前瞻性研究. 1998年度山东省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k8Z(
3.万小平,席晓薇,等.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代阴道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畸形.2003年上海市第五届临床医学成果奖三等奖 0''p29
专利技术: A1prYD
1.万小平.《带吸头的主韧带剪刀》.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95 3 12001.5; 2jyWkAP'
2.万小平.《能自锁的止血带》.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 94 2 25990.4; HS<Jp44
3.万小平.《一种吸引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 94 2 25991.2 HFFG4'
译著与著作: :Dty([
1.刘新民,宋玉琴 万小平. 主译.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二版 *<sc[..)
2.万小平.主译.妇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一版 ,,uhEoH
3.妇产科手术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二版 %4Lo Em=U
4.妇产科学.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一版 n}UJ-\$
论著论文: VFf;|PHS
1.席晓薇,李双弟,万小平(通信作者),等. 经阴道超声、磁共震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判断子宫内膜癌深肌层侵犯的准确性研究.上海医学,2004,27(9):633 >8"(go+02
2.扬永彬,万小平(通信作者).早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研究新进展. 上海医学, _]zX W
2004,27(9):690 7y=O!?*
3.陆慧芳,刘 玲,万小平(通信作者),等. 人PTPRK基因在上皮性卵巢肿瘤 |J!mM<*K
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肿瘤,2004,24(5):478 b#?sx"z
4.扬永彬 陈建利 万小平(通信作者).蛋白质组学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 UrD%;s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6):92 ?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