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8月份开始,对于考博,自己始终处于彷徨中,一是觉得该不该考?毕业后工作,守着老婆孩子,有房有车,我的生活会非常舒适,而读博则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人生也会为此多了几分煎熬;二是觉得报考何处?社会如此势利,万一自己辛苦拼搏一场最终落得陪太子读书一场,对自己是极大的不负责任。 %X-&yGY
a(t<eN>b!
对于前者,我至今仍无明断,我的结论是看不清的事就先不要去看,去做对自己对家人有好处的事情应该不会有错。另外,《士兵突击》里有句话给我很大启发:一个人安逸的太久了会出问题的。所以明知道”博士“这个头衔下所含有的艰辛及折磨;明知道博士毕业也不会带给你飞黄腾达,我还是选择了考博,也许是为了获得这个中国目前最高的学历,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具有更高的视野,也许是骨子里的不服输,也许是自作孽..... #__'U6
`(
4!b'%)
对于报考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就决定你几个月的奋斗结果,应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作出适合的选择:1.一般来说博士毕业能去什么地方工作与博士毕业院校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有关。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的院校以北京(协和、北医)上海(交大、复旦)的为主,广州(中山)及个别省市211院校(同济、湘雅等)其次,这些地方博士文凭含金量高些,就业优势稍大,但竞争力也大;大部分省级院校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出省就要差很多了,但竞争力要弱很多,而且人情关系在里面起很大作用,所以对于不想改变工作环境,或不想离家很远的考生,是个可以考虑的选择。2.结合自己专业的情况,尽量选择专业内比较牛的教授,打听他的为人,对学生如何,是否有内定。3.公平性。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几乎没有可能认识那些名校里的大牌,两眼一抹黑去考的人绝不在少数,如果大家都是公平竞争,数的心服口服,也无怨无悔,但如果你全力拼搏获得优异成绩,却被暗中黑手给扯下来,任谁都会悲愤和失落,所以,名声,尤其是学校的名声极其重要!在这里我讲的主要是几率问题,公平的学校也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但就像不公平的学校也会有某些讲道义的教授一样,是个小概率事件。对于我们这群对未来怀着憧憬,对现实怀着畏惧的莘莘学子而言,我们能得到具体而微的信息吗?所以,我们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赌自己的命运;所以,按照我们所能找到的信息,朝着概率大的一方,投下我们的注吧。一下我所言皆是我亲身经历,希望能为以后考博的同道们能有更大的赢面做点贡献。 EO!cv,[a
>j~70 ?
通过园子里以及外界的一些了解,加上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向往,我觉得上海交大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就通过E-mail联系了导师,没想到导师回的非常及时而且诚恳,他回答是:欢迎报考,我能保证的是你会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那时候我认为,所有的导师估计都会这样说的,至于是否能做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但他是我联系过的导师里说的最让人有报考欲望的一个,带着些无奈,硬着头皮,就报了他,为了给自己留点余地,我同时还报了另外一个学校作。 [q|Q]O0
[Kj#KJxy
由于准备充分,又全力以赴,我的考博成绩很好,自然就获得了复试资格。复试之前我只知道我排名第一,根本不知道有几个过线,复试竞争多大。到了医院科教处一打听,我的心里就凉飕飕的:只有一个名额,过线一共四个,其中排名第二的是本院大夫,硕士时就是该导师学生,成绩更我相差不多。根据我对这种情况的理解,本院大夫在绝大数院校的招生中都是优先考虑的,这甚至都不能称为不公平,只能慨叹命不好。我在无比郁闷的心绪中完成了复试。当然,复试大多数都是在走形式,我的发挥还可以,尤其是口语面试,我和主考老师交流的很愉快。在这样的忐忑中,我见到了导师,没想到他说,你是第一名,我没有理由不要你,如果我只有一个名额,那就是你,如果有两个,那个第二名也会上。也就是说:初试成绩是决定性的,本院外校一视同仁。公平吗?公正吗?我除了感谢如此公正公平的教授,还要感谢培养出如此公正公平的教授的公正和公平的上海交大。他们本来可以不要我的,因为复试就是他们暗箱操作的最大便宜。明知道复试可以被利用,可弱势如我们又能怎么样呢?被公正公平的对待对于我们而言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啊!不想沦为这种黑暗机制的牺牲品,就只能擦亮自己的眼睛!同为上海的院校,我对复旦的近亲繁殖现象,有些惧怕,也幸亏没有选择他,我的感触是,想上复旦的博士,至少在考硕的时候就选择他,如果你在硕士毕业前或以后再想考,似乎晚了点;另外,硕士期间如果没有认真做出些成果的,也最好不要打扰他。总之,你有实力,最好不要这样浪费一年;如果你没有实力,最好不要这样浪费感情。 ofhZ@3
~$&r(9P
虽然我还没有最终决定是否去读博(去的成面应该比较大),但我是这样的被交大所感动,所以我不得不为他摇旗呐喊一把。如果你有实力,报考交大吧,你会得偿所愿!如果你没有实力,报考交大吧,你会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