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习的八大素质
g"L$}#iTsl E14Dq#L v}\Nx[} uvf}7 + %07J6 塑造健康的品质,
2Fsv_t&*> k\a&4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Qtpw0t" 增强素质的力量;
=%V(n{7= \4OX]{ 战胜平庸和贫乏,
ix]t>2r Q4,!N(>D 追寻明日的辉煌。
lUd;u*A Q-}yZ %nfaU~IqK /!mF,oR! >3a<#s{% 影响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一是智力,二是情绪。稳定情绪与激发智力相结合,是成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智力发展和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情绪智力商数(简称情商,英文缩写EQ)是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推出的震憾世界的教育新概念。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知识学习的成功因素中,智商只占有20%,而情商却占80%。
LJAqk2k
x2bKFJ>e@ 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取知识,要做到真正掌握所学,并且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效果,必须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培养、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等过程,努力克服心理上、生理上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各种障碍,努力培养学习的基本素质。我们将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经过凝炼和概括,在本书中提出为“学习的八大素质”。这就是:问心、悟心、用心、记心、信心、耐心、细心、静心。其中“问心、悟心、用心、记心”属智力素质,“信心、耐心、细心、静心”属情感素质,八大素质有机地结合,是中学生成功学习的先决条件。
O+^l>+ZGj? `i,l)X] j:;[Y `2 $R2iSu{kO S_VZ^1X] 以下,将分为八个部份的内容加以详细讲述。
:mwJJIjUW D 1Q@4
g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m)$ b .MzVc42< 1sqBBd"=PY kIlc$:K^ 一、问心——解决疑难问题的起点
N:]71+ +y$%S4>0tp 0'IV"eH2 /7
CF f&4 O"$uw “问心”,指的是如何看待和解决困惑、疑难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思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则是先要有问题的存在。事实上,有效的学习方式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ok"v`76~f5 9Q<8DMX^ 所以说,问心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起点。
ZPieL&uV` 4'ym vR '
DZYN {} =r3 %jWH6 >VQP,J{ 1、妨碍自已发现问题的原因
#E?T E F%t_9S,)O G,#]`W@qhK G234UjN% qgT~yDm 从前,一位科学家费尔顿在测定固体氦元素的传热度时,得到数据是当时公认数值的五百倍,然而他却丝毫不怀疑这个所谓已成定论的数值,而深信是自已在测定方法上有错误。后来,英国一名年轻的科学家经过反复测定,得出了与费尔顿相同的结论而一举成名。费尔顿得知此事后,十分感叹自已没能脱掉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造的帽子。事实上,如果能够对已成定论的数值提出疑问,进行分析和论证,费尔顿就不会被别人捷足先登夺走荣誉了。
9w^lRbn B}PT-S1l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问题是解决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归宿。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事物的矛盾,在学习中就是要找出自已的疑问之所在。多年前,李政道教授在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同学的谈话时指出:“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中做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他们敢于怀疑,敢问。”探求新的知识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起点就是疑问,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却毫无异议的问号。”有了疑问,学习才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会确立思维的目标,才会积极地去思考。对中学生来说,阅读课本得到的或在课堂上听到的一切,如果不提问题一概接受,即无助于理解新知识,也无助于记忆新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能不能提出问题,是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u3"0K['3 5r*5Co+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SXYH#p 因此,为了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学则须疑”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就其来源而言,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听课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二是听课过程中联想到的,而在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三是在复习中通过自己的钻研发现的问题;四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或思考题。前三类问题,特别是第三类问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的。不少学生苦于提不出问题,而使学习无从深入下去,到头来或是使课后学习流于形式,或是以作业代替复习,这种不良习惯将影响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说,中学生不大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就是一切都懂,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要么就说,什么都不懂,同样提不出确切的问题。其实,妨碍中学生发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怕难,不肯去动脑筋思考,这主要是惰性使然;另一方面,把许多问题看得很容易而觉得不值得去想。这样,也就杜绝了深入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可能性。
kLsp0%2 aVg~/ 因此,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当克服自己的弱点,在学习中懂得寻找和发现一些问题让自己思考,然后自己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找出答案。这是开发智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素质学习的一大关键。
;6 ?a8t@ oO0dN1/ S:bYeD4 1@dB*Jt ;u+k!wn 2、学问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VjI=5)+~ >>cb0fH5 :w!A_~ w2 _#UiY
ffa* WE{fu{x 孩子三至六岁时,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好奇,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令父母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月亮为什么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大热天狗为什么张开大嘴伸着舌头喘气?香蕉为什么没有核?蝴蝶下雨天在哪儿避雨?人害羞为什么会脸红?电视卡通是怎么画成的?……聪明的父母对种种疑问,总是采取鼓励孩子的态度。一些孩子善于提出激发大人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动脑筋、爱思考、渴求知识的表现。
&RJ*DAmL i,H(6NL. 思想敏捷的人就在于将“问题年龄”一直保持深化下去,表现在于喜欢并善于提出问题。俗语说:学问学问,需“学”,又需“问”。 善问,往往是肯钻研的表现,也是进行学习思考的先决条件。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生活的智慧大概就是遇事都问个为什么”。马克思的女儿劳拉请她父亲填一个调查表,其中问:“你喜欢做的事——?”马克思答:“啃书本”;又问:“你所喜爱的座右铭——?”答:“怀疑一切!”马克思说的怀疑一切是指科学研究上对一切已有的认为天经地义的结论,必须经过自己探索、思考、研究、审视,予以重新批判,然后决定取舍。
o>6c?Xi& :*=fGwIWS 中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学会发问。如能做到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无疑是提高主动性、自觉性,这也是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增长学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少年读书时,有一天,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这是南宋朱熹编的一本书,有许多注解。老师照本宣科地讲完“左经一章”之后,戴震听着心中产生疑问,就问:“老师,凭什么知道这一章叫《经》,是孔子说的,由曾子记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的?”老师对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你看,注解上不是写着吗?”戴震却不满足,还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南宋人。”“那么,孔子和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都是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距多少年?”“差不多有两千年。”“既然相距这么远,那么朱熹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断定呢?”老师被问得瞠目结舌,无话可答,不禁赞叹曰:“此非常儿也!”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前人留下的理论知识必须善学、敢疑,这样才不会让问题在自己的面前溜过去。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