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 25分 G>edJPfQ
r}:Dg
fn
_BEDQb{"|
<S^Hy&MD>
Zd|u>tn
佛教何时传人中国,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 %H[~V
f?d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由西域大月氏伊存121授《浮屠经》给博 :*M2@
士弟子景卢开始的,从史书上看,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佛经是东汉 w7
E#mdW
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得的《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小乘佛 c8N pk<
教的基本教义,而后才有大乘佛教的传人,东汉末对佛经的翻译 d};[^q6X
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前者主要翻译小乘经典, ef@F!s_fI
后者主要翻译大乘经典。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并未引起社会重 !
o?E.
视,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儒林之所说,未闻修佛道以为 W!+eJ!Da
贵”①,佛教依附于道士、方术,佛教经典的翻译多借用道家范 \'r;1W
畴、术语,当时一些佛教学者在翻译或编辑佛经时,还尽力把佛 G?^w
<
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避免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念相冲突, \j<aFOT(
如东汉末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三国时译经家康僧会 8M0<:p/
集录有关佛经成《六度集经》时就是这样做的,而当时出现的 %(S!/(LWW
《牟子理惑论》更是竭力用佛教教义来迎合儒家思想,坚持佛、 RA!8AS?
儒善恶标准和伦理观念的契合、一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大 F=?GV\Tw
盛,中国佛教学者也摆脱了以往认佛教为一种道术的观念,认识 hh$i1n
到佛教是一种哲学的宗教或宗教哲学,并直接利用魏晋玄学中不 u/CR7Y
同的思想观点理解、阐明般若学理论,从而形成了般若性空理论 g7w#;E
的不同派别——“六家七宗”。东晋后期.佛教领袖彗远自觉地把佛 /g1;`F(MS/
教理论同中国固有的宗教迷信以及儒家伦理思想调和起来,如他把 o{' JO3
佛教因果报应同封建礼教沟通起来,把因果报应作为实行封建礼法社会教化的思想基础,他说: YkQ=rurE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 lmIphOUoIw
民知其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 "AlR%:]24~
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 mqBX1D`e2
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 Q>xp 90&.n
不革其自然也。”① K#N5S]2yb
d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