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1   
来源于 考博资料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d b]b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Q 6>7{\8l  
本章共有三节 W& M=%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E`E$ }iLs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cnJL*{H<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z+@ CzHCN  
本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E o\=>l7  
本章难点:第三节的第二个问题: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 zo0/<dk  
ZD$W>'m{F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哲学 (tZ#E L0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GUX! kj  
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6snDv4  
SW94(4qo  
展开: }Iyr u3M][  
. 哲学 ^{ Kj{M2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xXa* d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Onj| w7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_'eG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R,3E_me"}  
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者既区别又联系 rwZI;t$hf  
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 C(=$0FIR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X jJV  
. 哲学的基本问题 {|R@\G.1(  
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0n FEPMO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G<F+/Oi&DX  
3. 哲学的党性问题。 |E& F e8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0XkLWl|k  
DGs=.U-=e  
展开: ">8]Oi;g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b `W2^/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U@ ;W^Mt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 ^#6"d+lp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qI]PM9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A]U.C  
第一,这一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aV\=a |A  
第二,如何回答这一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iH~T6  
第三,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wgN)*dpuI  
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nV[0O8p2Md  
3.哲学的党性问题。 S= NGJ 0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8\AyKw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vDEDOS1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QbN7sg~~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L+=pEk_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Gp l  
① 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ZaNZUVBh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p aQ"[w  
② 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J~e%EjN5e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WR;)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OBCH%\;g  
6Mh;ld@  
唯物论                 唯心论 _EusY3q  
Au=9<WB%H  
odPdWV,&*  
$-=QTX  
辩证法                 形而上学 hoLQuh%2%  
q n6ws  
.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Qf'%".*=~8  
1. 唯物论 en5sqKqh+  
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FSdzvg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 IAl X^6s *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9>OPaL n  
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kp$w)%2JW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rsGQ : c  
2. 唯心论 drM@6$k  
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 f ecV[  
表现形态:第一,主观唯心论(举例) =dp(+7Va  
第二,客观唯心论(举例) e Lj1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zZhA]J  
3. 辩证法 O^L#(8bC  
观点: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X9S` #N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UnJrP-if  
第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1[ 4)Sq?  
第三,唯物辩证法 %p(!7FDE2n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Aa{]t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e%wzcn  
1v M'yr$  
展开: v|K'M,E  
.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c1@2G<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wadOo  
社会历史条件 v&]k8Hc-  
阶级条件 G< _<j}=  
自然科学条件 ` v"p""_H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dR|*VT\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Gdu5 &]H#6  
1.对象上: >bUxb-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 R5! V V  
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 vS1#ien#  
旧哲学的对象     知识的总汇 eJ"je@vvrK  
科学之科学 5B)z}g^h  
2.内容上: q,% lG$0v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hziPHuK9,  
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2gm  
旧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 6Qw5_V^0o  
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 Ss$/Bh>hN  
3.本质特征: 0vjlSHS;`.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6>)oG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实践 SF. Is=b  
旧哲学离开实践谈认识 AQU^7O  
Ucqn 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今日世界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G4jyi&]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s*'P398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7]F@ g}8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3 [r9v!l  
*u ^mf~  
展开: W&Xm_T[ Q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 3XG8J  
1.科技革命的含义 s%/x3anz=  
科学革命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r,X$]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自然方式及物质手段的进步。 (CR]9 6n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VNj0i. Pr  
2.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z~($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G0p=~+,p  
1. 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及其倾向 TJ_pMU  
① 含义: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总称 k}hTSL  
② 倾向: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von<I  
A.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强调非理性因素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e.Gjp {  
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u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BIY"{"hJ  
萨特的存在主义 w<SFs#Z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 t b>At*tO  
B.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强调理性因素,故称其为理性主义。包括:结构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b,4qMr  
2.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um]a70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本质和阶级属性上完全对立。 A/TCJ#>l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别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重视科学精神,反对人本主义,重视人文精神。 0Z1';A3  
3)马克思在批判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时候,注意到它们中某些合理的因素,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21sXCmYR,t  
k@|G o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i5#4@ 4aC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3;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 `_"R 6  
.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cq"#[y$r  
1.意义: o0 |T<_  
①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 U(:Di]>{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trz &]v=: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XsGc!  o  
④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青年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了指导。 ")Qhg-l  
2.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 [w{x+6uX'  
第一,认真读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S b.%B^O  
第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分析国际问题、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个人思想问题。 F$@(0c  
第三,反对几种错误的观点:无用论、过时论、代替论。 N(`XqeC*  
\p#_D|s/Ep  
本章思考题: . "Q}2  
1.简述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O+"a 0:GM  
2.简述唯物论的观点及其表现形态。 heScIe N^`  
3.简述唯心论的观点及其表现形态。 l#TE$d^ym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 @_0tq{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v}TFM  
6.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何影响? dy]ZS<Hz8G  
7.简述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及其倾向。 RMHJ I6?LB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ej,R:}C%`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yof8LWXx  
z) x.6  
M9~6ry-_  
<"yL(s^u"  
M9Xq0BBu  
x/0loW?q^  
.Nk5W%7]=  
Xi;<O&+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Ax*xa6_2  
本章共分三节 <m~{60{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iN_P25Z<r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_'l"Dk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Vfw H:  
本章重点是: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l{*Ko~g  
kH`?^ ^_yJ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 物质观(重点)  dZX;k0  
. 运动观 +J#8w h  
. 时空观 `g <0FQA  
fL*+[v4  
展开: @^/aS;B$>  
. 物质观 BkP4.XRI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论的物质观 CY.4>,  
1)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 sOb]o[=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 ?Qx4Z3n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TL"Hd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hWbmQ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hy>0'$mU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OZC yg/K  
b.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ugb6q[6B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4LW~  
3)列宁下定义的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下定义的。 H_Xk;fM  
. 运动观 +25=u|#4r  
1.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的一切变化,从单纯的位移直到思维。 \98N8p;,I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8_ o~0lb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 \w"~DuA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8?6m-  
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wX_~H*m?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RWX!d54&  
:KR KD  
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    形而上学 BoST?"&}'  
唯心主义 z&Aya*0v`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MT:VQ>f C  
①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 Pf<yLT]  
含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哲学范畴。 r ;MFVj{  
表现:第一,是指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8e^uKYR<  
第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1 3w(Tf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U^BM5b  
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HS"{@Z"h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f th iA  
                                            动中有静 F#M(#!)Y"  
统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表现在   静中有动 K#AexA  
 动静结合 gujP{Z  
                                     形而上学不变论 f$n5$hJlQ  
批判:割裂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会导致 u"m(a:jQ  
相对主义诡辩论 Gk/cP`  
③把握相对静止的意义: \v5;t9uBZ  
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u4")V>  
第二,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gzqp=I[%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W3d+t ?28  
. 时空观 ;gSRpTS:  
1.时间、空间的含义及特性 {j;` wN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特性:一维性 2<y9xvp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特性:三维性 )wCNLi>4  
2.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g}W|q"l?i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二者不可分。 CswKT 9  
a) 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不存在; <F(2D<d{;)  
b)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 VN`fZ5*d~  
c)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牛顿时空观) `]XI Q\ *  
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RvX }y-  
①绝对性: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不变。 |:JT+a1  
②相对性: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5*;kO`  
4. 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Z+J4 q9^$  
1) 有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的时空是有限的。 m,!SD Cq  
2) 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rwY   
5.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L YF|  
第一,理论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 xk% 62W  
第二,实践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fz:(mZ%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O0xqA\  
二.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_ `&l46  
三.  实践是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的根源和统一的基础 BLO ]78  
@`:X,]{  
展开: ""a$[[ %WC  
.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G%t>Ll``C  
1. 实践的特点及存在方式 Y.]$T8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yG/!K uA  
理解: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ktU,Oo  
      第二,实践是人的物质的、客观的感性活动 h )5S 4)  
客观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IM.7`I   
2)实践的特点     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VDb bA\  
社会历史性: Q]/%Y[%|  
3)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VAyH('~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9Gcv1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ptHk<K:)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实现和确证的 [A!w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e@ZM&iR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n@p@ @  
.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ji1vLu4|t  
从人的实践活动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与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 WXY'%G  
1. 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ebQgk Y=  
主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Nb`qM]&  
2. 实践的中介 @i;)`k5b  
3.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K 8_v5  
实践决策    实践目标的制定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实践结果的检验 JN|6+.GG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的源泉和统一的基础 BA]$Fi.Mw  
1.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含义 S *V}1</L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界,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nm,LKS7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j`73@6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Ptv'.<-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f|~{j(.v  
第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相互作用 $ItjVc@U  
因为 a.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世界形成的过程。 Q,&Li+u|  
b.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不断地改变自然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 9_?xAJ  
第二,在人的实践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不可分割。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基础上分化与统一。 pi?MAE*f  
人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 EJ9hgE  
第三,批判两种错误     :x*)o+  
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 KkA)p/  
tg/UtE`V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tX{yR'Qhu  
二. 世界统一于物质 #hZ$ ;1.  
三.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Cku"vVw,  
?dgyi4J?=`  
展开: ) CP  
. 意识起源、本质、作用 W&?Qs=@  
1.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2e>f5m.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0^ux:Uv+N  
意识起源理论的意义:理论意义(贡献、证明、批判) '+PKGmRW  
实践意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o;M ?Nt6  
2. 意识的本质: ?nd: :O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0F' Ca  
Qd[_W^QI  
形式是主观的 Yq+ 1kA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内容是客观的 %=^/^[D  
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xFn~b/  
3. 意识的作用 =&WIa#!=  
1)能动性是意识的本性之一   夸大了——唯心主义 zR"c j  
看不见——形而上学 Ax;[Em?I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HL38iXQ( 3  
   二者的含义;二者的关系;二者关系原理的意义 m\L`$=eO8  
3)能动性的表现 8QrpNSj4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a5 D|#9  
   第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8>&@"j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1)ue-(o5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KBa-i%o  
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 -*C WF|<G  
   第一,要尊重客观规律 x'GB#svi  
   第二,要通过实践活动 -NBVUUAgN  
   第三,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l4bytI{63  
. 世界统一于物质 cb}"giXQTB  
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几种观点的介绍 X3.zNHN5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观点 SH%NYjj  
①世界有统一性 M3(N!xT  
②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21\D  
③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ma.84~m  
3.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m{\ & k  
   ①理论意义 =8AT[.Hh  
②实践意义 "r9Rr_, >  
四.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cS ~OxAS  
NXW*{b  
本章思考题: HK;NR.D  
1.试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R0$x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L)e" qC_-  
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T[oC='I+O  
4.简述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02;jeZ#z  
5. 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点和形式? 3BFOZV+  
6.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A_xC@$1e<  
7. 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tOs A #  
8.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意义。 ~k"+5bHa*  
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vsY?q8+P  
&>sbsx\y  
联系实际的问题 Iy<>-e"|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说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正确的。 w#A)B<Y/"  
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ox;I }S  
3.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展又要稳定。 honh 'j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核心
本章有两节 w"hd_8cO  
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FRL<mp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d"wA"*8~y  
重点是第一节、第二节 tsXKhS;/w  
$:9t(X)H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V9c.(QY|f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KC/O EJ`  
. 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 eqx }]#  
.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zakhJ  
.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fBSa8D3}`  
6o't3Peh  
展开: &:&'70Ya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i%2u>N i^  
1. 联系及其客观性 >eJ <-3L;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 9+ 'i(q z  
2. 联系的普遍性 ; !n>  
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事物相联系。 ;ALWL~Xm  
第二,一个事物内部的要素也不孤立存在,同周围要素相联系。 ( t&RFzE?G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环节。 ww2mL <B  
3.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E7Lqa S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rVg/m  
1. 联系、运动、变化、发展。 fO<40!%9cQ  
2.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w~ Tg?RH: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 A3]A5s6  
②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IJ^~,+  
    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任何事物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方法论意义。 X[BP0:`t  
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35\ |#2qw6  
1. 质、量、度 * EWWN?d  
质是使事物成为其自身,又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X0>Ru[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i:?c  
度是事物维持自己质的量上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ee  {ToK  
2.量变、质变的相互关系 {npm9w<;  
①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AtQ.H-8r  
量变不是质变,但能引起质变 P6+ B!pY  
质变不是量变,质变后可以引起新的量变 t2[/eM.G  
②关系:二者的含义和特点的不同是对立, W!{RJWe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U5Hi9fe  
二者的统一表现为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sN41Bz$q.  
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Oka7.yz  
AC RuDY  
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两个错误: ucN' zq  
第一,激变论(左倾、冒险、盲动) ~P3b5 -  
第二,庸俗进化论(右倾、保守、改良) J[ZHAnmPH  
OZ&/&?!XE  
③意义:是青年学生把革命目标和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循序渐进的精神结合起来的哲学依据。 eHr0],  
+?J  N_aR  
3.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4*XNk;Dx  
①量变、质变形式多样 3](hMk,}  
量变形式多样 qo [[P)tq  
质变形式多样 6KddHyFz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局部性) #`iEbiSq  
②量变、质变互相渗透 5r5on#O&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特征) XvI~"}  
.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r#zcl)rbU  
1. 肯定、否定及其互相关系 C.?^] Y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因素 x?S86,RW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Ul8HWk[6Iw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表现在: VhO+nvd*W  
对立:二者是事物内部两种相反的方面、趋势、相互排斥 . 1kB8&}  
统一 相互依存 Y(UK:LZ'  
相互渗透 , >7PG2 a  
2.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cKTjQJ#  
事物的否定都是自我的否定。 'KH+e#?Ar  
否定是联系环节 5aaM;45C  
①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    自我否定有两个特点 8:0/Cj  
否定是发展环节 /?;'y,(Q  
作为联系和发展环节的辩证否定观是扬弃 |y^=(|eM  
事物的否定是外力的否定 # scZP  
②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内容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消灭 !h #ZbErW  
要么全肯定,要么全否定,否定是抛弃 Ao\P|K9MyL  
③学习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 }||u {[  
   第一,对任何事物都要持科学态度 ;t0 q ?9  
   第二,对古代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 K 4GuOl  
   第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要批判地吸取 ].s;Yxz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mXC,<]  
①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SMrfEmdH+  
②特点:在一个周期里完成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jGK  
P4@`C{F5m  
③意义:第一,理论意义:是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 'i%r  
第二,实践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指导意义,既要充满必胜的信念,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t#"0^$l=  
4.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m%6VwV7U  
①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kLj2!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YVc cO~!8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历史的进步方向,有远大的前途,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sQ`G'<!  
第二,新事物与旧事物相比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新事物往往否定旧事物过时、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 UF7h{V})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Oa D7  
.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4 -.W~C'Q  
 1. 规律及其特点 }. &ellNQ  
含义: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qt}M&=}8Q  
特点: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客观性。 p=:Vpg<!  
规律作为客观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o ueOg  
2.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 T [$-])iK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yU!1q}L!  
1)含义: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可出现、也可不出现,可这样出现也可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OUe {j<  
2)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 srf}+>u&  
必然性源于事物发展的根本性矛盾      根源不同 aG]>{(~cL  
偶然性源于事物发展的非根本性矛盾     Mm$\j*f/  
对立    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偶然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地位不同 ]i#p2?BR  
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加速 tq5 9w  
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作用不同 tle`O)&uo  
`sKyvPtG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j'\h/  
统一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性 AI2XNSV@Yl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w5 .^meU  
3)批判: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会导致两个错误:机械决定论 <}J !_$A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bxPILw  
4)意义:第一,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Ow4_0l&  
            第二,善于分析各种偶然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 6nk }k]Ji  
            在实践中这一原理要求立足必然性又不忽视偶然性。 WhW}ZS'r  
3. 本质和现象及其关系 m~&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LWM<[8wJ4  
1)含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有其真象和假象之分。 0ZjT.Ep  
2)关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1p~K*[[  
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利用感官可以感知,本质是内在的,靠抽象思维把握; uJ2ZHrJ  
对立     现象是个别、片面的,本质是一般共同的东西; 0i\>(o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Vxt2@p{  
MUl`0H"tR  
gg`{kN^r.a  
 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fZ-"._9UyH  
统一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 c= t4 gf  
3)意义:对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意义 @S3L%lOH  
4. 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fc~fjtqwvz  
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对立表现: cI[i v  
第一,用联系的(全面)还是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O + aK#eF  
第二,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n*9QSyJN]  
第三,承认内部矛盾还是否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zqIq9}r  
 5.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m<+tn 3m  
①唯物辩证法的构成: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M%:\ry4:  
五对范畴: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q2xAx1R`sV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o%Q9]=%!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Lf9s'o}.R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vQUG u8z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 M5*Ln-qt(a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f]10^y5&  
q>%.zc[x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R[j'<gd.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MHK|8!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_ l)3pm6  
. 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 M`7lYw\Or!  
.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观 yz3=#  
UH&1QV  
展开: nIOSP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E}zGY2Xx  
1.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6P L^I  
1)辩证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1|\(W#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 M!hD`5.3  
r0f&n;0U4  
具体表现 矛盾双方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E i2M~/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VH~Q<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25 U+L  
lQgavP W!  
3)矛盾斗争是反映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趋势。 O|Y`:xvc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重属性。 $Ups9pQ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在: ~4#D G^5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W2;Zw$  
对立 0<<ATw$aQ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mU[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s[7/w[&  
统一 lN"@5(5%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M`9|8f,!a  
批判:要么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_K!)0p  
                             形而上学 AYsHA w   
      要么在绝对对立中思维 #N"QTD|i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pFBK'NE  
1.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作用) pI_:3D xe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p&2d&;Qo0  
①同一性的作用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使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sq_fd ;'D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k?y+}E_f  
量变时: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gTLBR  
②斗争性的作用 tu ;Pm4q7  
质变时:旧的矛盾体破裂,新矛盾体产生。 aM_O0Rn==  
[{>1wJ Pdj  
2.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及意义 alsD TQ'  
① 含义: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要素的对立统一,是内因; Jt}#,I,B  
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外因。 00r7trZW^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第一位的原因。 }{&;\^i  
②关系: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lPtML<a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Jy('tfAHp  
j^hLn >  
& Yx12B\  
           第一,是我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③意义         的重要理论依据 Pl2eDv-y  
          第二,是反对“内因论”和“外因论”的思想武器 %E [HMq<H  
. 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 ekmWYQ ~  
表现在两个方面: |TR +Wn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C\dk} A  
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制约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v?%vB#A^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L9F71bs59  
       表现在:矛盾双方居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一面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非主要方面,非主要方面也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Xn9 W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r mQMjF  
3.研究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方法论意义  =+q\Jh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e+&Pxw]e  
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 8Kk41=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和意义 #l3)3k* ;  
1. 矛盾的普遍性 @X560_x[q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M.:JT31>1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k,f/9e+#  
其二是说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iGW~COd  
2. 矛盾的特殊性 *-{|m1P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5Z6MQ`(k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Chx+p&!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r9L--#=z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XrWWV2[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2O @  
相互区别: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侧面各有特点,是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cU9'r# h  
A^A)arJS  
r\Kcg~D>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Au}l^&,zN  
相互联结: FF! PmfF'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同普遍性相联系 xIC@$GP  
相互转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F(n%8)Yq  
]dI^ S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意义: L/`1K_\l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掌握唯物辩证法。 -)VjjKz]8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gC,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Q{L:pce-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观 c@3 5\!9  
(学生读书) [H>u'fy:C  
wC ruj`$  
本章思考题 .hR <{P  
1、 如何理解联系及其普遍性? FpA  t  
2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ET];iZ2  
3、 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其关系。 jYRSV7d  
4 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p$(\  
5 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Hy&Z0W'l  
6   简述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 %\HPYnIe  
7、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t~/:St  
8、 什么是度?把握度有何意义? 4=Ru{ewRV  
9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aq}hlA(w  
10、简述矛盾的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对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11、试述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2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意义。 Mh-"B([Z  
1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WP ~-}(  
14、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S*h^7?Bu  
l! 8 8|~  
~Dq-q6-@t  
联系实际的问题 B]G2P`sN  
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这一关系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 [Ny=0  
2、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进性和曲折 Sc>mw   
性的统一。 s_NY#MPz[  
3、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vZf&ib-   
4、用矛盾力量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L?N&kzA  
KMIe%2:b5  
lz#.f,h  
J\*uW|=F  
7wx=#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iRsB|7v[,  
本章共有四节 3(V0,L'1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t/Io.d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Nq`;\E.M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5eff3qrH{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gQl_Amvz  
本节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rk1,LsZVS  
f5 bq)Pm&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1 7 KQ  
二.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k^%=\c   
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y`n?f|nf  
8C3oi&av/{  
展开: \09A"fs{  
.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O2 l  
1. 在认识问题上要划清三个界限 9DA |;|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界限 ly` A,dh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Q*<KX2O  
第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界限。 }o:LwxNO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wY ItG"+6  
 ① 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的属性和形式。 |*t2IVwX  
 ②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且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的属性与形式。 O=bkq}  
 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sI ne>  
                        相互区别 Zo2+{a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j: M]fR  
相互联结 1P"7.{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6-73LsHcP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bxYSZCo*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0B8Wf/j?M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AQ$)JPs  
结论: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fLs>|Rh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90uXJyW;d  
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M?O(oO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e+!xy&u@u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fHRy:<+%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pohHI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A @yF?  
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Si(4l/  
首先,认识能够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预见性。 R%r25_8  
其次,认识为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效提供了价值标准。 Ndl{f=sjX-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水平制约着实践水平,制约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Cm8h b  
最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 0x5\{f  
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4E=QO!pVv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46—P148) wKd WE`|y  
;=@O.iF;H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4+6=? 正确答案:10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