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2007年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生复试情况总结!! :c/=fWM%
wM&x8 <
复试那天下了场朦朦胧胧的小雨,坐落于珞珈山之上的武大园因此更添了一份诗情画意.走在散落着片片枫叶的小路上沿着山脚漫步,路边的枫树在春风的召唤中发出阵阵呓语. mBgx17K/-_
+fQ$~vr{'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复试定于3月27号.我3月24号晚到达武汉在朋友的陪同下在东胡新村租房,两天后参加了复试. <n~g+ps
关于复试的目的。任何理性决策都要建立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选拔攻读硕士学位的同学也需要一定量的信息.初试可以提供一定量的信息,但有些信息,如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却难以反映.,为了增加有效信息量,复试这种制度便得以确立并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从资源配置上讲,将稀缺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尽可能优秀的同学无疑是有效率的.如果决策者---负责录取工作的老师们-的目标是择优录取的话,他们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困难.这种信息不充分容易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我们不妨把考生分为"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那么如果主考官没有足够多的信息去区分二者的话,整个学生群体的优秀程度将会下降.这是因为,"优秀学生"知道他有实力获得更高的评价,因而就会倾向于报考复试制度更有效率的学校,"一般学生"则庆幸于"优秀学生"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因而倾向于报考那些复试制度效率不高的学校.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假设只有实力相同的两所学校,A院校的复试制度效率高,B院校的复试制度效率较底,那么可以预见,A院校参加复试的学生的中优秀学生所占比例要于B院校.这种分析有两点结论:1 实力强的学校有更强的激励去完善 m&z%kVsg]
复试制度 2 "优秀学生"倾向于主动向老师们发送有助于将其与"一般学生"区别开来的信号,而"一般学生"倾向于不发送信号或者发送干扰信号.3主考官从择优录取的目的出发喜欢那些主动向其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的. jvKaxB;e
关于复试前的准备.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复试的具体准备是有所差异的,但也有一些共性.我报考的是西方经济学方向,这里就以此谈论一些如何准备专业课.对于任何一个想成为卓越理论工作者的人来说,他必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 他喜欢这个职业吗?2 他能从事这个职业吗?前者取决于起兴趣和价值观,后者取决于其潜质.前者是从收益的角度看,后者是从成本的角度看.当你的兴趣和价值观告诉他,他喜欢研究,崇尚思想的时候,他应该明白他对这个职业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他认为自己比较有潜质的时候 ,他应该明白,在取得同样的收益的情况下,他所付出的成本要低些.当然,这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事实上,兴趣,价值观,以及潜质都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内力和外力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塑造的.复试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要为提供这些信息准备有份量的信号,信号的区分度越高,形势对他越有利.我觉得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重视两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对于一个理论工作者来说是核心.我很早就研读了一批经典教材以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写的文集,这使我对西方经济学的精髓有了一定的领悟,复试之前我又特别看了<经济研究><国际经济评论>上的一些文章并写了几篇文章,这些准备使我在研究上具备了一定的潜质,使我可以提供一些区分度较高的信号. E,?aB
Rxy
复试当天的情况.3月27号上午9:00___11:00 专业课笔试 ,考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总分100,试题包括四个名词解释(每个约8分),三个论述(每个约25分).复试指定的参考书有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N·格里高科·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FCB/FtI0
.其中前两本我以前研读过.在三月19号之前我学习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之后才开始复习发展经济学.由于教材没买到,我用三天看了一其它版本的<发展经济学>,然后在读书馆里看了两天的学术论文,之后用一天左右的时间复习微宏观,考试前一天把自我介绍的英文准备了一下.时间安排的不太合理,不过凭着一点功底再加上娴熟的自由发挥,我的笔试做的自我感觉还可以. /t 6u
"I~
下午2:30在发展经济学办公室进行综合面试.主持面试的老师总功有5个,其中有一个负责人,还有一个做笔录的,考生进去之后便处于五双威而不猛的眼睛的包围中.参加面试的总工有19人,我排18.一个人大概谈二十分钟弱,进行完14个人后,已经是下午6:00点了.老师们辛苦了一下午,肚子也饿了.原本打算是让餐厅送餐过来,老师们吃完饭后于6:30左右接着进行.意外的是送餐的人来的有些晚,老师们只得跑到外面去吃饭.老师们都还挺平易近人的,先后几次过来劝我们五个也先去吃饭,吃完饭后再过来.我没有去,一个刚面试完的河大校友出去帮我带了吃的.我稍微吃了一点后,便和大家在那闲聊,休息.7:30左右面试继续进行.轮到我时已经八点多了.不过,我相信,好戏都在后头.综合面试的具体安排是:先选择两道专业性试题选择一道进行回答,我回答的是解释企业利润最大话的一阶和二阶条件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后果,答的总体还行.在选择两个英文试题并用英文作答,我回答的大概是Do you have any friend who works in a factry? wuould you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hou to manage a factry well? 我感到有些意外,略想一下后便从institution 和enterprize culture 两个角度说了七八句吧.最后是自我介绍,老师先让我用英语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专业院校等最基本的信息,然后就开始用英语与我进行对话,总共问了我五六个问题,涉及家乡,大学专业课学习安排,自己的数学成绩为何不高等.我把事先准备的句子灵活的运用到交谈中,虽然语法错误不少,但总算是没冷场,还不时 show了show自己的口语语感. 大概是因为等的时间长了,对那种紧张气氛已经产生了抵抗力,我走进办公室时并不觉得怎么紧张,整个交谈过程中我的思维丝毫没有因为情绪波动而受干扰.我的自信表现的太主动了,老师们可能感到有些意外,不过从老师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微笑中我觉得他们对此并不反感.我进去的时候,带了我寒假里读<国际经济学>时写的约20篇读书笔记和最近几天写的两篇文章,回答问题时我特意提了一下这些信号并在走之前请他们在有时间的时候过目一下我的文章,老师留下了我的文章.最后,综合面试结束了,我说了句"老师们,再见",然后就出去了. OsSiBb,W79
现在初录取名单已经公布,我被建议改攻读省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与我数学功底尚不够另人满意有关,考了98,还得在以后恶补才能破除以后研究的瓶颈).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加油吧.提前写下这些信息,希望对有志于深造朋友有所帮助。 U
&k3
写在后面的话:三楼以一种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方式提醒我:这种经验应该无私的奉献出来而不是尽管微不足道的价格出售,我会注意的。这让我再次反思我们论坛的目的:促进交流,激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