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UID: 235792
精华:
0
发帖: 6
流量: 22 M
威望: 16 分
介绍博友: 0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2020-04-27
最后登录: 2020-07-13
|
免疫学资料 问答题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unhide:no;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font-family:宋体; mso-bidi-font-family:宋体;}.MsoChpDefault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default-props:yes; font-size:10.0pt; mso-ansi-font-size:10.0pt; mso-bidi-font-size:10.0pt;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0pt;}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Word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 List Definitions */ @list l0 {mso-list-id:6; mso-list-template-ids:6;}@list l0:level1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21.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2 {mso-level-number-format:alpha-lower; mso-level-text:"%2\)";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42.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3 {mso-level-number-format:roman-lower;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right; margin-left:63.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4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84.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5 {mso-level-number-format:alpha-lower; mso-level-text:"%5\)";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105.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6 {mso-level-number-format:roman-lower;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right; margin-left:126.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7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147.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8 {mso-level-number-format:alpha-lower; mso-level-text:"%8\)";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168.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0:level9 {mso-level-number-format:roman-lower;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right; margin-left:189.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 {mso-list-id:13; mso-list-template-ids:13;}@list l1:level1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21.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2 {mso-level-number-format:alpha-lower; mso-level-text:"%2\)";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42.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3 {mso-level-number-format:roman-lower;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right; margin-left:63.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4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84.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5 {mso-level-number-format:alpha-lower; mso-level-text:"%5\)";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105.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6 {mso-level-number-format:roman-lower;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right; margin-left:126.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7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147.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8 {mso-level-number-format:alpha-lower; mso-level-text:"%8\)";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left; margin-left:168.0pt; text-indent:-21.0pt;}@list l1:level9 {mso-level-number-format:roman-lower; mso-level-tab-stop:none; mso-level-number-position:right; margin-left:189.0pt; text-indent:-21.0pt;}--> ]:B|_|H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 1. 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6@T
Ga%:G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9b[G2 1.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51Yq>'8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Hf
]aA_: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p.9VyM 2. 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ho#]i$b}f2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1rw\Zp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I^pD=1Y]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ALqP;/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1/>#L6VAZ 3. 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F!=%8 (1) 区别:见概念。 |kL^k{=zV (2)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d^"<Tz! 4.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_@[M0t}g_ (1)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BnK[Q8X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umdW
x.*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okx~F9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hX\z93an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B[:-SWd 5.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GU99!.$ (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 Gma)8X# (2)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 H 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Pa PQ|Pwz 6.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Wpo:'?!(M^ 1975年,KÖhler和Milstein 首创了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使小鼠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每一个杂交瘤是用一个B细胞融合而产生的克隆。这种细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细胞大量无限增殖的特性,又继承了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将这种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株体外扩增或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则可从上清液或腹水中获得单克隆抗体。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无交叉反应等特点。 N>?
R,XM
V 7.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J(JB}[X, (1)概念:见名词解释1。 1df}gG (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 M#II,z>q 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 ^a~^$PUqI b.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 =}txcA+ c.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 iJ
HOLz"! -g'[1 8. 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Sns`/4S?6Z 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 ydOJ^Yty 区别点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Aox$[|@ 激活物 IgG1~3或IgM z
mvF#o 与Ag复合物 脂多糖、酵母多糖、 xh[De}@ 凝聚的IgA和IgG4 MBL {]1+01vI- 参与成分 C1~C9 C3,C5~C9, B、 HMT^gmF) P、D因子 同经典途径 .K>rao' C3转化酶 C4b2b >gqM|-uY C3bBb 7Pu.<b} 同经典途径 4%/iu)nx C3转化酶 C4b2b3b I_s4Pf[l C3bnBb Jwzkd"D
同经典途径 Jsf-t 所需离子 Ca2+ Mg2+ Mg2+ 同经典途径 $CXKeWS=Q. 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 参与非特性免疫,在 _h1n]@
d5 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同经典途径 i,jPULzyjk 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 9l9h*Pgt 9.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
iFd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b=<xzvy (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 V$O{s~@ti (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OLq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 \Q[u ?/TF (5)免疫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X0;~oB 10. 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9
z_9yT ①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②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③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④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⑤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⑥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⑦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⑧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 n JH+P!AC 11. 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 ********** ~$7fU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①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 如IFN、TNF等。②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③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④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1RC(T{\x 12. 简述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 p7y8/m\6 细胞因子共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sg@HFhY' 细胞因子受体共分五个家族: w+<`> ①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L-1、IL-6、M-CSF、SCF、FGF等受体属于此类。 >
*v!2= ②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或造血因子受体家族。IL-2~IL-7、IL-9、IL-11、IL-13、IL-15、GM-CSF、G-CSF受体属于此类。 XBi}hT ③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类受体是干扰素的受体。 nRKh|B) ④ 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TN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9bFIvMc ⑤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一家族是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 =1' / ? 13. 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根据HLA复合体各位点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HLA复合体分为三个区域,即I类基因区、Ⅱ类基因 区和介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的Ⅲ类基因区。 UR;FW` (1)I类基因区内含经典HLA的A、B、C基因位点和新近确定的非经典 HLA的E、F、G、H等基因位点。HLA的A、B、C各位点基因编码 HLA 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α链),与β2m结合共同组成人类的 HLA I类抗原。 P
h(bgQg (2)Ⅱ类基因区包括HLA的DP、DQ、DR三个亚区和新近确定的HLA的DN、DO、DM三个亚区。HLA的DP、DQ、DR三个亚区编码相应的HLA的DP、DQ、DR抗原的α链和β链,组成HLA Ⅱ类抗原。 Zi$v- b*< (3)Ⅲ类基因区位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内含众多编码血清补体成分和其他血清蛋白的基因,主要基因产物为 C4、C2、B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热休克蛋白70等。 EN^C'n
14. HLA 的多态性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①复等位基因:HLA复合体的每一个位点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②共显性:HLA复合体中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样性。 go^?F-
dZ 15. MHC 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 : XI#1) (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 :sD/IM",}, (2) 抗原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动免疫应答。 wGfU@!m (3) 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只有当二者MHC分子一致时, T细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CD4+Th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的制约,CD8+Tc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 I类分子的制约。 ~4HS
2\ (4)诱导胸腺细胞分化。MHC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 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非已抗原的应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约。 P[NA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