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北大外国语学院2008招生年度研究生报考指南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北大外国语学院2008招生年度研究生报考指南

外国语学院2008招生年度研究生报考指南 Esf\Bo"  
ucFfxar"  
ohi0_mBz  
6foiN W+  
学院介绍 T>w;M?`9K  
*mn"G K6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实力雄厚。它包含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九个二级学科,其中英语语言文学和印度语言文学为1988年和2002年两次审批的国家重点学科。 ^M+aQg%  
/]2I%Q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由原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和东方学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化系、日语语言文化系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系八个系和世界文学研究所,其中世界文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联合组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19个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马来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莱语,同时学院还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全国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等二十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国外文学》、《语言学研究》和《东方研究》等。学院图书馆共有19个语种的二十三万余册藏书。 XQZiJ %'  
Q}#xfrprF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其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恢复京师大学堂时,同文馆并入大学堂。分设英、俄、法、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在百年多的历史上,这里始终汇聚着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这里汇聚了我国数十年来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如朱光潜、曹靖华、冯至、马坚、季羡林、金克木、田德望、闻家驷、俞大絪、吴达元、赵萝蕤、杨周翰、李赋宁等知名教授。进入世纪之交,这里又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他们已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中坚力量。本学科目前已经拥有一支语种较为齐全、学术梯队合理、研究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局面。 |k]fY*z(  
4jC7>mE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文革”以前就已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已经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过去四年中共有一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人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10月在全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一。英语语言文学和印度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考评。本学科以“确保质量,追求卓越”为指导原则,确立了比较完善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体系,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此外,本学科利用语种多、研究方向多、国际交流频繁、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努力营造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环境,鼓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从事重要理论问题和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 s3=sl WY=  
Z61 L;E  
'q l<R0g  
BOv^L?)*Z  
2008年新招生的硕士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1跨文化研究   2世界文学理论 UQjYWXvi  
S2EV[K8#  
2008年新招生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1世界文学   2跨文化研究 ;WG%)^e  
ynJ)6n7a  
二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古代安那托里亚印欧文明研究 ,fvhP $n  
on 4 $n7  
h$p}/A  
%2'Y@AX`  
专业介绍 b^"mQ   
l=C|4@  
yUs/lI, Q  
+1c[!;'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l@`n4U.Gwl  
dRUmC H  
BwVq:)P/R  
0Z{u;FI  
一、机构简介 ,nJCqX~ /G  
\mqrDaB  
世界文学研究所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个学术梯队合理、专业功底扎实、富有开拓精神的教学和科研实体。本所的师资力量以中青年为主,全部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目标是,跨越古今,打通东西。 r9p ((ir  
&_' evZ8  
自1986年起,“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已招收近20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人数达100多人,在校研究生为30人,其中硕士课程班的研究生5名。2008年,我所开始招收“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 ,My'_"S?  
cL4Xh|NBp  
本所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df/7u}>9  
h~ q5GhY!9  
二、招生要求 xu >grj  
Q1!+wC   
世界文学研究所主要培养从事“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教学、研究、采编的通识人才;同时,它也培养从事国际交流、中外媒体、文化管理、跨国企业等领域的相关人才。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对世界文学史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中外文学理论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本专业比较强调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DIgur}q)@  
DHuUEv<  
三、硕士招生考试说明 KK4rVb:-  
Q)5V3Q]@^  
以下书目仅供参考,并不涵盖全部考试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科目的范围和自己的判断选择更为合适的参考书目。“世界文学史”的考试范围是欧洲文学、美洲文学和东方文学;“文学理论”主要包括西方文论和东方文论(内含中国文论)。 C1OiMb(:  
&& C'\,ZK5  
世界文学史科目 P.djR)YI  
I")mg~f  
1、《欧洲文学史》,李赋宁等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sIRfC< /P  
WsT   
2、《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j%gle %_  
w,t !<i  
3、《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陶德臻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QE721y   
ADA}_|O  
文学理论科目 .u]d5z BR  
sYB2{w   
1、《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tdyAT?&  
2rHQ7  
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ZkaH(a1  
+]Ev  
3、《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B/Ltb^a  
'f8'|o)  
这两门专业课的题型均为三种:解释题(8题,40分);简答题(5题,50分);综合题(4题,60分)。 N(P2Lo{JF  
GtKSA#oYZB  
四、博士招生考试说明 :es=T`("A8  
1/%5pb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执行北京大学的统一要求;两门专业课“世界文学史”和“世界文学理论”。 Ql"~ z^L  
H(Y1%@  
以下书目仅供参考,并不涵盖全部考试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科目的范围和自己的判断选择更为合适的参考书目,也可以参考上述硕士招生所列参考书目。“世界文学史”的考试范围是欧洲文学、美洲文学和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侧重英语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理论”主要包括西方文论和东方文论(内含中国文论),重点为东西方文论的整合。 E@-5L9eJ\  
arvKJmD  
参考书目: )"_&CYnd  
((M>To_l  
Maynard Mack, gen.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5. z G`|)  
G[n;%c~`+  
Hazard Adams & Leroy Searle, eds., 《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E`]un.  
SAE'y2B*  
这两门专业课的初试题型均为三种:解释题;赏析题;综合题。解释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赏析题重点测试写作水平和分析能力;综合题深入了解专业素质和研究潜能。 "`h.8=-  
AqH GBH0  
复试为两门:专业口试和第二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能掌握5000左右的基础词)。复试前要求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或发表的论文、或其他能证明学术能力的材料。 *nEG<Y)  
^2i$AM1t  
五、博士生导师介绍 @.,'A[D!K  
hsJGly5H  
赵白生 男,教授。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曾获Harvard Yenching Fellowship、朱光潜美学与西方文学奖、赵萝蕤英美文学奖,担任德国古腾堡大学客座教授(2005)、法国里昂第三大学访问教授(2006)、美国《传记文学年鉴》编委(2006 - 至今)。主要成果:《欧美文学论丛》第四辑(合编),《传记文学理论》、《肖像》、《走向后现代主义》(合译)等。 X]d N1/_  
i O$ ?No  
研究领域:传记文学、生态文学、跨文化研究、世界文学理论。 ,rOh*ebF  
W{1l?Wo  
招生方向:世界文学;跨文化研究 5acC4v!T  
AdbTI#eY  
联系方式:bszhao@pku.edu.cn yM7FR);  
olm'_ {{  
TCi0]Y~a  
-s ^cy+jd  
c?6(mU\ x  
*2/6fhI[p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Mr Q1  
HUbXJsSP  
D0L s~qr  
bPMf='F{r  
一、英语系介绍 3f:]*U+O  
&E@mCQ1  
北京大学英语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为准则,培养品格高尚,遵纪守法,既有人文素养,又有严谨治学精神的高级英语专门人才。接受过本计划教育的学生将在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美国研究、翻译研究及英语教育等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ob/HO (h3  
dvglh?7d  
英语系研究生共设有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美国研究、翻译研究、和英语教育等五个专业方向,学制为3年。 waG &3m  
)i:"cyoE  
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应修满本系11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4门必修课,7门选修课,选修课中包括1门非本研究方向的课程及1门其它院系所开的相关课程),每门课程计2学分,共计22学分。研究生还需修满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第二外语等课程,共计9学分。总学分为31学分。 '=d y =  
H~:g =Zw  
北大英语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享有很高的声誉。从1919年北京大学建立英语系、胡适任系主任起,英语系已有83年的历史。由俞大猷、朱光潜、杨周翰、李赋宁、赵萝蕤等老一辈学者所创立的人文传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北大英语系是我国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也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第一批重点学科点。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当中,北京大学英语系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再次当选。 kjr q;j:  
Z*(OcQ-  
北大以研究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而见长。北大在传统文学语言学方面有一定优势,文学研究领域也日趋多元化。除了研究从古英语到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以及美国文学外,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也不断升温。 在学科建设方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点目前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涵盖了英语文学、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化批评、英语语言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美国研究等各个方向。 ) }k"7"  
9QkssI  
十五期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点将对新兴的、跨学科的、与当代有关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进行重点建设,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美国研究、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加强对二战以后文学的研究;重视对华裔作家的研究;建立和发展TEFL(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方向。在新兴和前沿的学科领域,每年至少新开设1-2门研究生课程。 J+`gr_&  
tq*{Hil>P`  
目前英语系有教授23名(其中50岁以下的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22名,其中英美或者海外大学的博士13名。这些教学和研究人员中年龄在40岁左右的最多。 lxB cO/  
,pW^>J  
近年来,英语系定期举办了一批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包括 “第一届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文化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惠特曼2000:全球化语境中的美国诗歌”(2000)、“欧洲文学和文学史国际研讨会”(2001)、“美国文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等。 V3axwg_  
fL gHQ  
在学术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英语系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骨干教材和优秀译作。近期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胡家峦的《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丁宏为的《理念与悲曲》、周小仪的《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高一虹的《“1+1>2”外语学习模式》等。由刘意青等一大批老师共同编写的《欧洲文学史》是英语系与校内、国内同行合作的优秀成果。《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美国文化研究导论》、 《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句法语义学》等作品反映了英语系教师在不同领域中辛勤耕耘的成果。在“十五”期间将完成《英国诗歌与基督教传统》、《中古英语文学研究》、《英美叙事理论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文化认同与人格建构》等科研项目和《美国文学选读》、《北大英语精读》等教材项目。 Z#K0a'  
GB}X  
英语系一向以严谨的学风著称,特别注重学术道德问题,因此考生必须学风端正,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严谨扎实的作风,坚决杜绝一切学术腐败现象。在基础知识方面,想要报考英语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文功底,各位导师对考生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要求很高,这是从事英美文学和语言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考生还需对自己报考的专业有充分的准备,对于文学和语言学方面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并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考生必须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工作。 !m9g\8tE  
QdIoK7J 9  
选拔方式主要分为免试推荐和应试两种形式。英语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经过所在学校的推荐,可以申请免试推荐,即不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申请免试推荐的学生必须通过北大英语系的专业考试和面试,考试包括语言基础和专业能力两部分,考察学生的英文基础(翻译、作文)和对专业知识(文学、语言学)的掌握。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除了需要参加政治和外语的考试之外,还需参加英语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两门考试。这些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不求死记硬背,而是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展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有关参考书可查阅北大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 W\e!rq  
0IsnG?"  
5=! aq\ 5  
X4"[,:Tw  
从2006招生年度开始,英语系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有重要改变。 :5:_Dr<  
h5))D!  
详情见第三部分的说明。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7-10-11   
二、考试说明及部分参考书目(硕士): xBMhk9b^0  
;-T%sRI:|  
w.H\j9E l  
g\ p;  
(一)、“专业能力”卷,其中包括翻译及英语作文,英语系不为这份考卷提供参考书目及咨询服务。 [z`m`9Aq  
F>A&L8  
|JH1?n  
 zWIC4:  
(二)、“专业知识”卷 标准题型 mEe JK3D[  
c)fTI,.$  
,~- dZs  
.pQ4#AJ  
1、英语文学方向题型 (暂包括翻译研究,美国研究方向考生): #~^Y2-C#  
}x1*4+Y1  
(1).Define the word “decorum,” and describe the cultural/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word became a well-known literary concept. Then, use 3 works (poems, novels, or essays) respectively by 3 authors and discuss how they abide by, support, and illustrate the idea of decorum. Be specific. (50分) Awad!_VdHS  
P:y M j&)  
(2).In praise of Mark Twain’s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Earnest Hemingway said: “It’s the best book we’ve had. All American writing comes from that.” Write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book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American novels.(50分) Yxt`Uvc(^h  
\f_YJit  
3.Write on the differences (thematic, stylistic, etc.) between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Illustrate your points by textual details from these two epics.(50分) !fcr3x|Y~M  
wDV%.Cc  
7.PG*q  
Td5;bg6Qy  
2、英语语言学方向题型: fK|F`F2V  
fN TPW]  
1)     术语翻译及解释(50分) }*4K]3et$  
AtN=G"c>_  
如:翻译:Cohesion,级阶 "[(I*  
T&=1IoOg  
解释:Prosody,The Prague School h@"dpmpe  
Yl+r>+^  
2)     讨论与分析(100分) {Ah\-{]  
)0P>o]fWI  
如:讨论: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J_ d*  
MH`H[2<\!,  
分析:Comment on the use of the performative verbs (underlined) in the following Z;aQ/ n[`  
xGq,hCQHV  
sentences and the felicity conditions that must be met for the performatives to =!'gV:M  
3r?Bnf:  
take effect. O1Gd_wDC/i  
-bK#&o,  
I pronounce you guilty! ee]PFW28  
'Lft\.C  
我任命张兰为英语系团委书记。 xQa[bvW  
Y B@\"|}  
#_}lF<k  
x[3kCa|4A  
“专业知识”卷参考书目 xNTO59Y-s  
twqjaFA>  
@4 m_\]Wy  
`Y-uNJ'.N  
(一)、英语文学部分(适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美国研究方向考生): wh:O"&qk  
,ijgqEN  
_JA.~edqM  
e =Vu;  
1.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4卷本,古希腊罗马,西欧,俄国部分,商务印书馆,1999年。 @c{=:kg5  
-c!{';Zn  
2.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2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zFs/(k  
 ;uNcrv0J  
3、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2卷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 X&h4A4#P  
X~Uvh8O  
4.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2卷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zIq:}7  
A?q[C4-BO,  
5.Baym, Nina, ed.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orter Fourth Edition. New X%xX3e'  
&F[/@  
York and London: Norton, 1995. V< 0gD?Kx  
@0?Mwy!  
[[QrGJr  
Mi9A%ZmP  
(二)、英语语言学部分: %xf6U>T  
}8p;w T!  
1b E$x^P  
XQ- -8G  
1.胡壮麟、姜望琪主编:《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P ~+H>;  
vL{~?vq6  
2. Poole, S. C. 1999/2000.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语言学入门),外研社。3.Robins, R. H. 1989/2000. General Linguistics . Fourth Edition.(普通语言学概论),外研社。 afv? z  
9M:wUYHT  
M ZZ4  
bT*MJ7VVm  
三、考试说明及部分参考书目(博士): BS>|M}G)r  
QS,IM >Nr  
  从2006年开始,英语系不再设立固定的博士生导师,招生也不再以博导名义分别招生,而是按英语文学与文学理论、翻译研究、和语言学这三个研究方向统一招生。考生考取之后,第一年不设导师。通过资格考试之后再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 *Eu ca~%=  
` #A&v  
  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正教授均有资格指导博士研究生。其他教师,凡具有博士学位、而且符合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者,也都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以下是目前可以指导博士生老师的名单和研究方向(按字母顺序排列)。 }XWic88!~  
9`i=kp  
  程朝翔(教授):英国戏剧;美国戏剧;莎士比亚研究 K& <|94_k  
cfMj^*I  
  丁宏为(教授):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近现代文学 uz".!K[,wE  
HlBw:D(z:^  
  高峰枫(副教授):比较文学;早期基督教研究 +|).dm  
1bF aQ50t  
  高一虹(教授):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IrjKI.PR  
4~hd{8  
  辜正坤(教授):莎士比亚研究;翻译学与比较文化 2)h i(  
\/la`D  
  韩加明(教授):18世纪英国文学;英国小说 VZ'[\3J  
N\l\ M  
  韩敏中(教授):维多利亚文学;英美妇女文学 .slA }  
UGj!I  
胡壮麟(教授):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94A?pn[z  
iUFS1SN \  
  姜望琪(教授):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 q6f+tdg=  
W~aVwO' (  
  林庆新(副教授):比较文学 d+rrb>-OU  
)~v`dwKj;  
  刘建华(副教授):美国小说 #Gx%PQ`  
 msM  
  刘树森(教授):美国19世纪文学;翻译研究 d }=fJ  
YD H!N l  
  齐小新(副教授):美国研究 )o;/*h%@  
z6]dF"N  
  钱军(教授):英语语言;语言学思想史;语言教学 zUXQl{  
Zy|B~.@<j  
  申丹(教授):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文体学;翻译学 u n\!K  
Q [kbEhv;  
  苏耕欣(副教授):哥特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文化研究 )=;GQ*<8Zs  
SE.r 'J0  
  王继辉(教授):英国宗教诗歌;英国中世纪文学;历史语言学 kfr' P u  
p:Ry F4{b2  
  周小仪(教授):唯美主义文学;比较文学 ~7+7{9g  
NY 756B*  
1K?RA*aj  
GK .^Gd  
  有关博士生考试,英语系除语言方向外其他方向目前暂不提供参考书。 Z8E-(@`q5Q  
U$v|c%6  
SK [1h3d  
cWjb149@)  
语言学方向博士参考书目 qmqWMLfC  
|a4cER.'2^  
|0ATH`{  
U;`C%vHff  
一、   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科目 waI?X2  
uP, iGA  
1)       Robins, R. H. General Linguistics. (4th edn.) London : Longman, 1989.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mSLA4[4{  
OL]P(HRm]~  
2)       胡壮麟、姜望琪(主编)《语言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W}cM  
N8x[8Rp  
二、   应用语言学(具体方向)科目 WX .Ax$fT  
g>G+?PY  
1、   文体学 YBh|\  
$B%wK`J  
1) Leech, N. G. and M.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T _{k.  
ebno:)  
2)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1995. ! Gob `# r  
wcH,!;3z+  
3) Semino, E. and J. Culperer, (eds.) Cognitive Styl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2. @$}Ct  
Kb X&E0  
4) 胡壮麟《理论文体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SR%k|YT  
8\WV.+  
2、社会语言学 yY[9\!  
7 Tb[sc'  
1)     Hudson, R.A. Sociolinguistics. (2nd e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RNY}bbk  
'0-YFx'U0V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3rd e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WwsH7X)  
Q":,oZ2  
3)       McDonough, J. & McDonough, S.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uIEvD?  
vf&_ N  
3、语言与文化 U$yy7}g  
x~Y{ {  
1)     McDonough, J. & McDonough, S.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Mj&G5R~_  
=yF]#>Ah  
2)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za%gD  
|v:oLgUdH  
3)       Samovar, L.A., Porter, R.E., & 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4NM of8N  
eFh7#~m  
4)       Whorf, B. L.《论语言、思想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高一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8 )%[  
4#CHX^De  
5)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nb<e<>L  
#x qiGK  
4、功能语言学 Q ,K$)bM  
O 1D|T"@  
1)       Jakobson, Roman O. On Language. Ed. by Linda Waugh and Monique Monville-Burst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Zg$S% 1(Q  
H;R~d%!b  
2)       Kuno, Susumu. Functional Syntax: Anaphora, Discourse and Empat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Fw\g\  
@R-11wP)M  
3)     Luelsdorff, Philip A., Jarmila Panevova, and Petr Sgall. (eds.) Praguiana: 1945-199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重印本。 Ngj&1Ta&[  
fy]c=:EmD  
4)       Wierzbicka, Anna. The Semantics of Gramma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8. h@E7wp1'~  
"OwK -  
5、   系统功能语法 s+~GQcj<T  
e|?eY)_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London : E. Arnold, 1994.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eT Fep^[  
EK= y!>  
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HTD|yy  
&r.M~k >  
3)       胡壮麟《语篇衔接与联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ufCpX>lNF  
_1Q6FI5iR  
6、   语用学 re_nb)4g  
6I: 6+n  
1)       Verschu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 E. Arnold, 1999.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9/! 1J  
$|xSM2  
2)       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英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Y0.'u{J*  
67hfve  
3)       ----《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VVeE  
7UY4* j|[C  
4)       6_<~]W&  
=Q{?!  
xu_,0 ZT]{  
h}! 9?:E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R|}N"J_  
F$(ak;v}  
t/Y0e#9,  
Yb-{+H8{J  
一、硕士招生考试说明 E( j# R"  
nX 9]dz  
1. 俄语语言文学及文化 ;xe.0j0h  
c\2rKqFD8  
包括三方面: \7i _2|w  
?WHf%Ie2(  
(1)俄语(100分):(不设参考书目),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内容包括词汇语法(30分)、阅读理解(20分)、俄汉互译(30分,分俄译汉和汉译俄两部分)以及俄语作文(20分); ?!&%-R6*  
@`dg:P*[  
(2)文化国情知识(20分):参考书目包括《苏联概况》、《独联体国家概况》等,试题类型为客观题和简答题; {@ vnKyf^K  
B Z|A&;  
(3)文学(30分):参考书目包括《俄苏文学史》(第一卷)、《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等,试题类型为简答题。 y0sce  
+ x=)Kp>  
2、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ipnQ v  
^\AeX-q2v'  
}VZE xqm)  
R`cP%7K  
二、博士招生考试说明 @2/|rq  
?:J_+? {E  
目前俄罗斯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执行北京大学的统一要求;两门专业课《俄语》和《俄罗斯文学史》:前者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考试类型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双语互译和作文;后者考察考生对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的深层理解,运用文艺理论剖析文学现象,考试类型为三或四道论述题。 8^>c_%e}  
7bzm5w@v  
三、博士生导师介绍 ^sD M>OHp  
X+aQ 7^"s  
任光宣:男,教授。1982年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俄罗斯文化艺术、俄罗斯当代文学。主要著作:《俄罗斯文学与宗教》、《俄罗斯文学史》(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俄文版)、《俄罗斯艺术史》、《俄罗斯:解体后的求索》(合著)等。 R~4X?@ZB  
b$ 7 ]cE  
招生方向: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当代文学 >MHlrSH2  
;"Kgg:K>W  
联系方式:rengx@pku.edu.cn \;)g <TwL  
%hsCB .r>|  
g 0tnt)]  
{siOa%;*  
赵桂莲,1965年生人,教授。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年以公派形式赴俄罗斯学习,1994年获得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副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正式进入该校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该系系主任。 2+g bMd4n  
. ,^WCyvq  
除教学以外,主要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传统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两部:《生命是爱——〈战争与和平〉》,《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独立完成的译著一部:梅烈日科夫斯基的文集《先知》;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博士后基金项目“白银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辨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评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外国神话史诗研究”之子课题“俄罗斯神话、英雄史诗和壮士歌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文学特征研究”。 2bNOn%!  
Q?k *3A  
TlS? S+  
:+,;5  
查晓燕,1965年生人,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硕士,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与中俄比较文学(为俄语系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文学所联合培养)。199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留系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博士,1996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担任俄罗斯语言与文学系文学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 b&U1^{(  
Y[6T7eZ0g  
讲授过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如“俄罗斯文学史”、“实践俄语”、“俄语视听说”;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如“俄罗斯文学史”、“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史”。在“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文化国情”两个方向指导硕士研究生。除教学外,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主攻诗歌、普希金)、中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普希金——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主编(与他人合作)《普希金专刊》(《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2期);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发表译文(含论文、俄罗斯当代小说)近十篇。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7-10-11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G3Si %  
^(Gl$GC$Mu  
一、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简介 IiKU =^~w  
}ll&EB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正式成立于1946年(1987年更名为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为我国高校中最早的日语专业,也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文革前就培养出过日语研究生),198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 r[E#JHw  
OBFM70K  
1999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时,日语教研室升格为日本语言文化系,下设日本语言教研室日本文学教研室、日本文化教研室,共有18名专职教师,均有长期在日本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其中有13人获得博士学位。曾有徐祖正(文革前我国惟一的一位日语教授)、陈信德(其编写的日语教材、语法书、读物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历史作用不可替代)、刘振瀛(我国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等名师在北大日语专业执教。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就出自我系。 K%9!1'  
UXSwd#I&  
几十年来,北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日语人才,我国第一位日语出身的外交部长、国务委员唐家璇、原驻日大使徐敦信、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効贤即为北大日语专业的毕业生。 covCa)kf  
j\#)'>"  
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一个班,现有本科生66名,研究生45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高,反映出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本科生毕业以后约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继续攻读研究生。我系所招收的研究生有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三个研究方向。 Lh+7z>1  
:|l0x a  
北大日本语言文化系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实为一体,全系的教师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多为国际研讨会),此外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现已出到第6辑。近年来,我系教师出版多部专著,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我系多名教师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科研奖项。 aV f sF|,  
b#709VHm  
目前北京大学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法政大学、日本大学、创价大学、关西大学等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我系每年至少有1名教员作为访问学者前往上述大学进行为期1年或半年的访问研究。此外,我系还与同志社女子大学建立了交流关系,每半年有1名教员前往该校教授中国文化。我系每年都邀请1-2名日本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l2#~   
nJH'^rO!C  
m%U=:u7#M  
s]vsD77&  
二、博士生导师简介 Kj"n Id)  
h\C1:0x{  
刘金才:男,1951年出生。1974年于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毕业,2000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赴创价大学、法政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作研究员和访问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副主任、日本语言文化系主任、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日本史学会思想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会长;《报德学》(日本)发行人兼编辑委员长;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学》执行主编。 fN`Prs A  
b#(QZ  
主要研究领域为: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日本思想史、日本人论及中日文化比较。已有《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现代日语敬语用法》、《学日语必读丛书——敬语》等个人完成著作4部,《中日价值学新论》、《报德思想与中国文化》等参撰著作和主编著作12部,翻译和合译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承担和参加《东方文化与现代化》等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社科课题三项,目前承担和从事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工作为:(A)主持和从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日本“ 历史认识”问题深层研究》;(B)从事日本文化史论的研究,撰写《日本文化史论纲》;(C)中日文化关系及相互认识研究;(D)作为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总部设在日本)会长,领导和组织对“报德思想”的国际性研究。 H1 ev W  
E]Cm#B  
wC1) \ld  
q:_-#u  
于荣胜: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74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留校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日在大阪外国语大学留学,1982—1983年在中日联合举办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高级班”学习,1988—1990年赴日任法政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1998—1999赴日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国文学科进行日本文学研究,1996—200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2001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兼职研究员。自1985年以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日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2000至今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b^Do[o}5  
H8c -/  
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中日近现代小说比较。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编写《日本文学简史》(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修订《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国家十五教材规划项目)。已完成的研究课题有:《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与日本文学发展》(教育部8、5人文社科项目)、《中日近现代小说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子项目)、《日本文学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建设项目)、《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GyE5jh2  
q!d7 Ms{q  
主要著作、教材、论文有: 《东方文学史》(合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日本现代文学选读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基础日语》3,4册(合编 商务印书馆 1985-1986)、《中日近现代小说中的“家”——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博士论文 2000 )、《大学日语》1,2,3,4册(合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991)、《大学日语》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 “‘和’、‘物哀’与明治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6 同年全文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 “巴金与藤村的《家》中的长子形象”(《国外文学》 1998   同年全文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内向的」な文学と「外向的」な文学——中日近、現代文学者の文学観念の比較について] (载《新世纪的日中文学关系》(日文) 和汉比较文学会 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共编 勉诚社出版 2003年8月)等。另有文学及其它方面的译著13部,辞书、教材5部,论文二十余篇。 m7,"M~\pX  
k DKfJp&a  
CwF=@:*d  
`?N|{kb  
彭广陆:男,1957年生于北京。曾先后就学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曾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任讲师、副教授),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社会兼职有: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日语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日本日语文法学会编辑委员、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比较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 Kn+B):OY+  
V=GP_^F  
研究方向为日语词组学、日语语法学、日汉对比语言学。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日语词组学研究、日语动词研究、日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新时期的日语借词研究等。曾参加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 7*&q"   
L{1PCs36c  
有20余种科研成果(著作、译著、词典、教材)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性者有:《概说·古典日语语法》(编译)、《概说·现代日语语法》(编译)、《日语练习模范指导》(翻译)、《阿杨在日本·续集――实用日语情景会话视听教材》主编、《基础日语教程》第1-4册(主编)、《高年级日语精读》第1—3册(合编)、《综合日语》第1—3册(主编)。 6r5<uZ9w_X  
%tz foiJ%P  
0bIhP,4&  
yzCamm4~0  
赵华敏:女,1959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就学于天津外国语学院、东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2004年获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1984—1985年在中日联合举办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高级班”学习;1986—1988年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日语专业攻读在职硕士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1991年赴日任法政大学文学部作访问学者;1999年—2000年在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教授中国文化;2004—2005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国文学科作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主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员。 6$+F5T  
^^*dHWHn<  
研究方向为:日语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日语语法学、日语教学法。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编写《应用写作入门》(“十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 “外语教材编制理论与实践”(“九五”“十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有:现代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研究、中日两国言语行为之比较,外语教学法与教材编制等。 !_1RQ5]^  
pu+jw <7  
主要科研成果有:《新编基础日语》1—4册(合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日语》1—3册(合编)、《高年级 日语精读》1—3册(主编)、《初级日语》(第1-2册)(总主编)、《日语常用表达形式用法辞典》(主编)。代表性的论文有:“关于 te hosii 的谈话分析”、“反驳言语行为中的datte 和 demo”、“论日语反驳言语行为的类型及语用意义——兼与汉语之比较——”、“关于日语教学中的交际功能”、“礼貌与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等等。 XuW>GT/  
.ktyA+r8v  
z!\) sL/"  
)mXu{uowr  
金 勋:男, 1963年出生。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本科)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比较语言专业(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于199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北京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96—1997年日本法政大学访问学者;1997—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2年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交换研究员;2004年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交换教授,讲授中国文化课程。现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客座教授、韩国韩国佛教研究院特聘咨询委员,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IsiCHtY9  
&p^8zEs  
研究方向:中日韩哲学宗教(佛教)、东亚文明比较、世界新宗教、世界各国宗教政策。目前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有(1)《当代世界各国邪教治理经验综合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当代世界性邪教的网络传播模式与治理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日本的宗教政策与宗教统制研究》(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研究项目)。(4)《中国佛教史(对外交流卷)》(季羡林、汤一介主编)。 $]]|#}J  
n#5%{e>  
主要研究成果:《元晓佛学思想研究》(专著)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日文版)2002.05、《现代日本的新宗教》(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06、《韩国新宗教的源流与嬗变》(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02、《东方文化大观》(合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2、《中国朝鲜族生活志》(合著)日本 社会评论社(日文版)1998.01、《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合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01、《韩国哲学思想资料选辑》(合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01等。此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40余篇学术论文。  F| O  
d#3E'8  
ER$qL"H U  
sq'bo8r  
三、博士考试科目说明: vq JjAls  
+(| ,Ke  
1、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0h~7"qUF@  
EJ`"npU  
语言方向: Bgj^n{9x  
;V\l, u  
英语或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种。日语(含文言日语)。日语语言学(含知识题和小论文)。 ":N E I  
vTU*6)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 hmBV7nR  
N1i%b,:3  
5ki<1{aVtZ  
[oh0 )wzB  
文学方向: ;/g Bjp]H  
xRM)f93@  
英语、日语(含文言日语)、日本文学论 _B5v&# h(.  
jou741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pw5uH  
KN-)m ta&  
文化方向: ~*Kk+w9H<  
I[v6Y^{q  
英语或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种。日语(含文言日语)。日本哲学宗教、日本历史文化。 I8:A]  
Xe7/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T cM;6h`  
VuWBWb?0Q  
2、考试参考书目 ~SN  *  
1Vy8TV3D  
语言方向: tlJ@@v&=  
5.3=2/  
『日本語教師のための言語学入門』小泉保著、大修館書店、1993 2j <Y> Y  
>`(]&o6<$  
『日本語要説』工藤浩ほか著、ひつじ書房、1993(1995) l" P3lKS  
3BzC'nplm  
『現代日本語講座』(全6巻)、飛田良文・佐藤武義編、明治書院、2001~2002 z+(V2?xcvt  
L.tW]43K  
文学方向:(请与导师联系) %ot4$ eY  
$WS?/H0C  
文化方向: <*F!A' w2o  
a*(,ydF|L  
  石田一良著:《日本文化¾¾历史的展开与特征》[日]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Eau wAx  
wFX>y^ 1  
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美]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S<StH  
1@S(v L3a  
内藤湖南著:《日本文化史研究》[日] 商务印书馆,1997 r&_bk Y%  
SW WeN#Q  
刘金才著:《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中]北京大学出版社, &A!?:?3%O  
+ ko-oZ7V  
2001年9月第一版,2004年4月第二版。 UsQh+W"?  
fx3oA}  
金 勋著《现代日本的新宗教》[中]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6 ]r.95|V*  
~lH_d[  
3、考试题型 T7q E 2  
;*[ oi  
○专业考试 K zWqHq  
#L`'<ge'g*  
语言方向:(100分) GX0S9s  
:xy4JRcF  
一、解释术语   5小题(各5分,共25分) =GJ)4os  
w e}G%09L  
二、选择填空   5小题(各1分,共5分) @tzL4hy%^j  
 SodYb  
三、填空     10小题(各2分,共20分) teX)!N [  
L<W2a(  
四、简答题    2小题(3选2,各10分,共20分) d8ck].m=  
%2,'x  
五、论述题    2小题(3选2,各15分,共30分) Q|7l!YTzVu  
1 WUlBr/k  
文学方向:(不特别提供) 9:JQ*O$  
P TMJ.;  
文化方向:(不特别提供) /ei(Q'pc[  
N'n\_x  
○日语考试(100分) KvY1bMU!  
Y>Ju$i  
Ⅰ 文字と語彙 Bv{DZ?{s  
u#)ARCx,w  
1.漢字の読み方を書きなさい。(5点) =g{Hs1W  
d*R('0z{  
2.次のカタカナ部分を漢字に書きなさい。(5点) L['g')g.  
-=4{X R3  
3.次のカタカナ用語を、一般的な日本語に直しなさい。(5点) `EWQ>m+  
Pq3m(+gf  
Ⅱ 読解 GZzBATx  
#u/5 nm  
1.次の文章(古典文)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25点) S1U>Q~ZPA  
d^qTY?k.  
2.次の文章(現代文)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30点)  Uu0  
b*TQKYT  
Ⅲ 翻訳 r^T+ I3  
'7JM/AcC#K  
次の文章を中国語に訳しなさい。(30点) w=kW~gg  
"U|u-ka8B  
q!y!=hI  
E~ +g6YlT  
五、关于硕士生材料 L XHDX  
C`["4  
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T0s UIY  
/|p6NK;8L  
序号 !SdP<{[  
&Ivf!Bgm{Z  
~n;U5hcB  
研究方向名称 WSqo\]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J[al4e^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A`nzqe#(1  
#Q/xQ`+|.  
1 n K6(0?/  
日本 K>_~|ZN1C8  
U*\ 1d  
语言 d,E2l~s  
1、日语语法研究(含词法和句法);2、日语词组学研究;3、日语敬语研究;4、日语语用学研究;5、中日语言对比研究;6、类义语比较研究;7、日语助词与助动词研究;8、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gg@Ew4L&  
彭广陆教授(博导) tN0?  
WDF6.i ?  
赵华敏教授(博导) [<.dOe7|  
P\&n0C~  
刘振泉副教授 d RHw]!.  
Q|7;Zsd:  
郭胜华副教授 \RmU6(;IQ  
~|&To >  
王彩琴副教授 i2?TMM!Fe  
}b+$S'`Bv  
潘 钧副教授(博士) BHR(B]EI  
wUH:l  
李奇楠副教授(博士) xG|lmYt76  
/J!~0~F  
马小兵副教授(博士) {CQI*\O  
Vo9Fl Yj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scyv]5Hm!  
6t'vzcQs  
2 ?:Rw[T@ l  
日本 9G)fJr  
&G_XgQsg{  
文学 |M|>/U 8  
1、日本文学史:掌握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倾向、艺术表现、美学观念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2、日本文学思潮与流派: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思潮及流派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探讨各种思潮、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3、中日文学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的原理分析中日两国文学创作的异同,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4、日本作家与作品研究:通过对具体作品和典型批评文章的研读,加深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掌握研究作家、分析作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Tz{-L%*#  
于荣生教授(博导) "cGjHy\j`  
E2Ec`o  
李 强副教授 MZ_dI"J ,  
w%~Mg3|  
3 d+ ]/0J!c  
日本 ]QKKt vN  
~\u?Nf~L  
文化 |t_SN ,)dd  
日本文化史、日本哲学、日本宗教、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社会思想、日本民俗、日本传统艺术、日本人的国民性、中日文化比较等。研究重点在于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思维、行为、情感方式等。 ]f*.C9Y  
刘金才教授(博导) (4IH%Ez){  
R?8/qGSVqJ  
金 勋教授(博导)滕 军副教授(博士) ?:#$btmn?  
6o~CX  
/; `-[   
d>Ky(wS  
GhW{6.^  
b\C1qM4  
2、培养目标:(专业标准) #yOn /  
eMUs w5=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在日本语言、文学、文化、中日比较文化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问意识,能够确切地把握专攻领域的学科前沿动向并且比较熟悉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MG4(,"c!  
9O-*iK  
    在能力方面: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日语,英语达到“六级”。能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具有一定创新内容的研究。具有从事日本学研究、高等院校的教学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能力。 2 5I a  
iM"L%6*I^  
  3、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I1W~;2cK  
+{cCKRm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I G B)  
(ljoD[kZ  
语言方向: *zWf8X  
yS@xyW /  
①比较熟练地掌握日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 e I+p  
j \2q2_f  
②对日语语言具有较广泛的知识。 b#:!b  
1p(9hVA  
③英语相当于“四级”。 d*Kg_He-  
IvM>z03  
文学方向: TTz_w-68  
c)zwyBz  
①本科修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的《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选读》等课程,成绩优异者。 zOMU&;.\  
^Dys#^  
②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听、说、写的实践能力。英语相当于“四级”者。 n hGh5,  
YT)@&HaF  
③掌握扎实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 Hw~?%g:<S  
`yrJ}f  
文化方向: ]/odp/jm  
h2vD*W  
要求新生扎实地掌握日本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胜任实际工作的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对日本的政治、思想、宗教、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较广泛的了解,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好的汉语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英语达到国家四级,具备独立学习和从事初步的研究工作的能力。 %Q|Hvjk=E  
;%PI  
-PskUl'  
rIJd(=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B S+=*3J  
$mF9os-  
①政治 /xkF9   
>jpk R  
②英语(二外) *hkNJ  
I=K|1  
③日语语言文学 n^%",*8gD*  
4i(?5p>f  
④综合考试 GA2kg7  
+cC$4t0$^A  
“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Y%@a~|  
9u] "($  
Q a3+9  
'*n2<y  
4、考试参考书 5DnX8t+d  
& _mp!&5XV  
语言方向: [M&.'X  
03a<Cd/S  
1)     加藤彰彦著:《日本语概说》,おうふう,1989年。 uui3jZ:  
lW3wmSWn%  
2)     古田冬朔:《新国语概说》,くろしお,1980年。 |RZI]H%  
C}(9SASs%  
文学方向: C vWt  
T/ TMi&:?.  
1)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讲谈社,1976年;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0GPxrx  
HiT j-O  
2)大久保典夫等編:《現代日本文学史》笠間書院,1989年。 esK0H<]  
_q3|Ddm2LN  
3)市古贞次著:《日本文学史概说》,倪玉等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Wtqv  
(v1~p3H  
4)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筑摩书房,叶渭渠等译,开明出版社,1995年。 >PoVK{&y  
RzN9pAe  
5)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fm&pxQjg  
Z$:iq  
6)刘振瀛等编著:《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商务印书馆,1993年。 zE1=*zO`  
R>dd#`r"  
7)刘瑞芝、小林保治等编:《日本古典文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I#9q^,,F  
/'Q2TLy=  
8)秋山虔、桑名靖治等编:《日本古典读本》,筑摩书房出版,1997年。 22r$Ri_>  
ysFp`  
文化方向: ) |j?aVqZ  
zt/N)5\ V  
1)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U~at+M  
]Ofs, U^  
2)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年。 0. mS^g,M-  
,@0D_&JAl  
3)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H/N4t Wk"  
h #(J6ht  
2tI,`pSU  
vz3#.a~2  
5、“日语语言文学”考试题型(除翻译外要求使用日语答题)(150分): j6DI$tV~  
Uc d~-D  
○日语能力(60分)       ^b^}6L'Z  
!?5YXI,  
一、阅读(包括词汇、语法)(35分) { {@*  
~NG+DyGa=  
二、翻译(包括日译汉、汉译日)(15分) SmVL?wf  
'e:(61_  
三、文言(10分) 12 HE =  
hD9b2KZv  
○专业知识(有关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内容各占三分之一)(90分) J/B`c(  
{ pk]p~  
一、填空(30×0.5=15分) &l?AC%a5  
!Z<=PdI1Ys  
二、名词解释(10×2=20分) {B[ }}wX$  
D-4{9[  
三、简述题(3×5=15分) LsO}a;t5  
20cEE>  
四、论述题(3×13.3=40分) MIdV i S.g  
y-N]{!  
~|( eh9  
%uDH_J|^  
R*DQLBWc  
_BZ6Ws$C2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 uF+0nv+  
OXI>`$we  
}/2M?W0  
%"^8$A?>,k  
一、 概述: ZdgzPs"  
Z):Nd9  
北京大学的印度学教学与研究始于1917年,当时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 G_<4% HM  
!<?<f db  
1946年,季羡林先生受聘于北京大学,新设了东语系,梵语巴利语成为该系最早成立的语种之一,季先生成为梵巴语的第一位教授。1948年,金克木先生也来到北京大学,与季先生一起开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49年,先设立于云南呈贡后迁到南京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印地语科(1942年成立)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印度学学科的一部分。1954年,东语系增设了乌尔都语。由此,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具有了今天的规模。2004年,本专业开始了孟加拉语教学,使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大家庭里又新增了一位成员。 ?NR&3 q  
@MO/LvD  
梵语巴利语是印度的两种古代语言,是印度古代文学文献使用的语言,印地语是当今印度的国语,乌尔都语是当今巴基斯坦的国语和印度的邦级语言之一,孟加拉语是当今孟加拉国的国语和印度的邦级语言之一。 &O#,"u/q`  
.F G%QFF~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是2002年国家评选出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本领域目前国内惟一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已经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有的来自国内,也有的来自欧洲及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MUSsanCA  
e, fZ>EJ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与印度、巴基斯坦及整个南亚地区相关的科研、教育、文化、外交、外贸、商务、新闻、出版和旅游等多种部门的工作。 +QNsI2t;r  
.wB'"z8L  
(二 FLX n%/  
:Iuc H%6V  
Q-z `rW  
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r~YR=  
S=\cF,Zs  
(一)   研究方向: +lb&_eD  
5?Pf#kq  
序号 t<o7 S:a"  
4:-x!lt  
/l_u $"  
  研究方向名称 U.X` z3q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JUkw sc  
%-a;HGbZn  
1 ]6M,s0  
印度古代语言文学 (;&}\OX6nm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宗教、以及印度古代科技文明。 lX.-qCV"B  
3!$+N\ #w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旁及其他人文学科。 &,yF{9$G  
m2"wMt"*V  
2 9!FU,4 X  
中印文化比较研究 ;|0P\3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学比较,民俗比较。 4hc[ rN,]  
K_~kL0=4  
特色:以中印文化比较为中心,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中印两国在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侧重于历史文献研究。 J/ Lf(;C_  
OTE,OCB[  
3 T0Xm}i  
佛教文献与文化研究 q ajZ~oB{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印度佛教文献、印度佛教哲学、佛经翻译史、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xHu@l!]  
*hru);OJr  
4 EQ ee5}  
印地语言文学 9 :Oz-b  
内容:主要研究印地语文学史、中世纪印地语著名诗人极其作品、印地语帕克蒂诗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印地语近现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印地语当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印地语文学流派等。 NLK 1IH#  
jLM([t  
特色:以印地语(包括中古印地语如阿沃提语和伯勒杰语等)为研究工具,英语为辅助研究工具。 z=) m6\  
C\;l)h_{  
5 rR :ZTfJs"  
乌尔都语言文学 %4),P(4 N  
乌尔都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语言之一,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研究乌尔都语言文学有利于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宗教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与这两个国家的交往。此方向主要研究乌尔都语文学史、乌尔都语重点作家作品和乌尔都语文学流派。 "3\y~<8%'  
nH&z4-1Y?  
6 RrvC}9ar  
印度近现代文学 ,|s*g'u  
研究除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言文学以外的南亚近现代语言文学,如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尼泊尔语文学等。以该语言和英语为研究工具,全面深入地考察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体裁、文学题材、文学流派甚至整体文学史等。 N|$9v{ j_  
8T9 s:/%  
7 iuGwc086  
印度宗教 P O 5Wi  
内容:研究考察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印度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 \? )S {  
D<d, 9S,)  
特色:通过印度本土语言如印地语、梵语、旁遮普语等进行研究,英语也是研究工具之一。 Y&j`HO8f  
5RN!"YLI3  
意义:印度被誉为“世界宗教的博物馆”,其99.9%的国民信仰宗教,其中85%以上的人口信仰本土宗教。宗教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fzyD(>  
ioD8-  
8 #i@f%Bq-  
南亚文化 k:Y\i]#yP  
内容:研究印度历史人物、社会改革运动、社会思潮以及印度哲学、印度民俗、印度音乐、印度舞蹈等。 fMg9h9U  
zUL,~u  
特色:研究工具为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乌尔都语以及印度官方语言之一英语等。 Hs'~) T  
\hgd&H0UU  
BYXc 'K  
(二)   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Hvm}@3F|  
9GH5  
1.     印度文化科目: v,ZYh w  
m6mGcbpn  
1)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w k,t^)  
ih".y3  
2)         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ktuq\a@  
NUYKMo1ze  
3)         朱明忠著:《恒河沐浴—印度教概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7z6B|8  
B1)Eo2i#  
4)         其它与印度文化、历史、宗教、神话、哲学等相关的著作和文章。 ?I6rW JcQ6  
6/S. sj~  
2.印度文学科目: 1OM Xg=Y  
uKP4ur@1  
1)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vd[7Pxe  
s) ]j X  
2)刘安武著:《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q0L<GOrj  
:,0(aB  
3)季羡林主编、刘安武第一副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印度文学、南亚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L*GU7m;  
(0NffM1  
4)其它相关著作。 Dm)B? H"  
ae sk.  
3.印度学与佛教学基础科目: ":udoVS!  
pr#%VM[':R  
1)         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n Bf  
|&=-Nm  
2)         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 =8T!ldVxES  
QgqJ #  
3)         汤用彤著:《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有多种版本。 58s-RO6  
&!CVF  
4)         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T o["o!(;z  
d^}p#7mB\  
5)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031"D*W'i  
^y/Es2A#t  
6)         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T/'z,,Y  
Gw<D'b)!  
e-ta7R4  
dxs5woP  
4.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Bue*  
.#QE*<T)]  
二、   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44ty,M3  
`yv?PlKL  
(一)   研究方向及导师: 2&4nf /sE  
W Ej{2+  
序号 ))=6g@(  
f7_( C0d  
Nnh\FaI  
  研究方向名称 s>J5.Z7"'j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q2EDrZ  
指导教师 @Y/&qpo$#W  
sv=U^xI  
1 \V$qAfP)  
印度古代语言文学 n2mO-ZXud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文学、比较语言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宗教、以及印度古代科技文明。 }%u #TwZ  
UOZ+ &DL,L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旁及其他人文学科。 So&gDR;b  
+7gd1^|$e  
M3jUnp&  
段 晴 N\PdX$  
y u'-'{%  
2 F LWVI4*  
佛教历史与文献研究 ;?/5 Mr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印度佛教文献、印度佛教哲学、佛经翻译史、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I<#X#_YP  
王邦维 qzZ/%{Ak  
@[g7\d  
3 SZKYq8ZA)V  
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 Cy[G7A%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民俗比较。 s\;/U|P_  
=de'Yy:\-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以中印文化比较为中心,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中印两国在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侧重于历史文献研究。 5_;-Qw  
-P}A26qB  
H{Ewj_L  
王邦维 @-sWXz*W  
K83 '`W^  
4 aZb\uMePK  
古丝路文明 9vV==A#  
以梵语或者中古伊朗语言(于阗语等)文献为研究的基础,研究领域可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宗教(东方基督教、佛教、祆教),中亚古代民俗,以及佛经翻译史、佛经对比研究。 E]' f&0s  
段 晴 qnp}#BZ  
fmixWL7.Zg  
5 1b%Oi.;  
印度近现代文学 n[Q(q[ULV  
在全面学习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基础上,以印度近现代语言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等为工具语言,同时辅以英语,对除印地语文学以外的其他印度近现代语言文学如乌尔都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和印度英语文学等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某一种文学的某个时期、某个流派、某种体裁、某位作家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进行的研究。 m#'eDO:  
dx@dnWRT,  
印度近现代文学是多语种文学,成就斐然,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0/ouA>+  
唐仁虎 Eiu/p&ct  
 @/s|<*  
刘曙雄 ^s{Ff+]W  
?b+Y])SJK  
唐孟生 67(s\  
wY<s  
6 RB % +|@c  
印地语言文学 p3Ux%/ZqPV  
印度中世纪梵语文学衰落以后,各种地方语言文学兴起,其中印地语文学最为发达,在中世纪以后的整个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印地语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体裁和文学流派等。 DKj iooD  
v^JzbO~|gj  
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设立本研究方向对研究整体印度文学和印度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B{3q`(  
唐仁虎 23tX"e  
4H6Fq*W{k  
7 Tow =B  
印度宗教/文化 @mCe{r*`  
南亚(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此;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也曾先后传入,在此生根并发展,伊斯兰教还曾作为统治者的宗教在次大陆维持了六个多世纪的政治优势。这些宗教在南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产生过作用,并深刻地渗透到次大陆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文学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带给次大陆的影响是深远的、非同一般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f- XUto  
vqN/crJ@  
本方向主要以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和南亚伊斯兰教等宗教及与这些宗教相关的哲学、文化、历史、政治、人物等为研究对象,力求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力争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J!l/.:`6  
唐孟生 [_JdV(]$  
v/ N[)<  
8 ,,u hEoH  
南亚伊斯兰文化 H1c8]}  
本方向主要从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展开,侧重对影响南亚历史进程的与伊斯兰有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对南亚伊斯兰区域文化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家及其著作进行研究,对伊斯兰教在印度社会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近现代和当代南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Ss%Cf6qdWL  
dM;\)jm  
南亚有近四亿穆斯林人口,其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特色。另外,该地区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主要宗教之间矛盾重重,地区性争端和冲突不断发生,其影响甚至波及整个世界。这都需要从文化根基上加强研究和认识,本研究方向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设立。 *F1TZ_GS  
刘曙雄 6-|?ya  
+#eol~j9N  
唐孟生 ,cNe-KJk  
 $U?]^  
"Ol:ni1  
u:APGR^  
1.印度文化科目: %e]G] B%  
6B8!}6Ojc  
1)R.C.马宗达等著, 张澍霖等译:《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j;`pAN('  
+%XByY5  
2)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 ;!IPiU  
 oYN"L  
3)《印度佛教史》,有多种中英文版本。 :2KHiT5  
D;P=\i>9-  
4)有关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的著作和文章(中英文)。 Zp/+F(  
W!<7OA g$  
5)其它有关印度文化、历史、宗教、神话、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著作(中文、英文、印地文、乌尔都文等)。 Z 01A~_  
%"v:x?d$$o  
2.印度文学科目: Ibz9j uY  
|^-D&C(Eu  
1)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IJ_MAz  
?L0;, \-t  
2)季羡林主编、刘安武第一副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印度文学、南亚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r{.pXf  
{?:]'c  
3)刘安武著:《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b+a+OI D  
`:=1*7)?  
4)山蕴编译:《乌尔都语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p6UR&  
ta{24{?M\  
5)其它相关著作和文章(中文、英文、印地文、乌尔都文等)。 N*36rR$^  
-]^JaQw  
3.梵语科目: b|-)p+ba  
i@+m<YS:2>  
1)Stenzler著,季羡林等译:《梵语基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e$fh`  
A M=,:k$  
2)Charles Rockwell Lanman,A Sanskrit reader Lanman, Cambridge, Barba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KBa=3>{  
aUNA` L  
3)F.Kielhorn, A Grammar of the Sanskrit Language, Bombay 1896;New edition: Varanasi 1970. We$ n  
h rSH)LbJ  
4)段晴著:《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x@aAJ|  
j-BNHX  
4.佛教历史与文献知识科目: U3_O}X+  
w=fWW^>bP  
1)M.Winternitz: A History of Indian History, 40年代至今有印度多种重印本。 N4;g"k b  
s``a{ HZ  
2)J.Gonda(ed): A History of Indian History, 法国/荷兰70年代至90年代出版丛书,其中有关分册。 e'uC:O.u  
HlX~a:.7  
3)E.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Louvain, 1988. _LZ(HTX~  
}< '6FxR  
5.中古伊朗语(巴列维语)科目: fNi&r0/-t  
4v>S Xch  
1)Henri Samuel Nyberg, A Manual of Pahlavi Part I: Texts; Part II Glossary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74 0?ab'vYcp  
xGyl7$J  
2)进入下列网站,获得关于中古伊朗语的相关知识: _*UI}JtlS  
3:Nc`tM_  
    http://iranianlanguages.com/midiranian/index.htm FR6 W-L  
p#qla'  
3)Hanbuch der Orientalistik, Erste Abeteilung - Der Nahe Und Der Mittlere Osten, #Hr'plg 8  
Iranistik, Literatur Lieferung 1, mit Beitraegen von Iliya GErshevitch, Mary Boyce, Olaf Hansen Bertold Spuler, Mark J. Dresden,Leiden/Koeln, 1968 yKUxjb^b\  
o5J6Xi0+  
6.中亚史与敦煌学知识科目: P7W|e~]Yq  
Es#:0KH].v  
1)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等译:《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oU,8?( }'~  
z*.G0DFw  
2)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s@$0!8sxm  
;UXV!8SM  
3)劳费尔著,林筠音译:《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u(3 uZ:  
Y$XzZ>VW  
4)阿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伊朗通史》上、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B.4e4%BBS  
sg-^ oy*^  
5)R. N. Fry, The Heritage of Persia, London 1962, new edition, 1976. evZP*N~G  
l"[.Q>d  
6)R. E. Emmerick,A Guide to the Ltterature of Khotan, Tokyo, 1979. 4Ia'Yr  
} l+_KA  
N`7O J)l  
bBML +0a  
(三)博士生导师情况介绍 Z] r9lC  
h #gI1(uL  
段晴:梵巴专业教研室主任,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室主任。1953年5月出生于北京。1971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师从著名教授季羡林、蒋忠新学习梵语以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11月赴德国留学,师从汉堡大学著名伊朗语教授Ronald. E. Emmerick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12月通过博士考试,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到北大任教。主要承担课程:基础梵语、印度传统梵语文法、中古伊朗语言、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du }HTrsC  
c}$>UhLe  
已发表代表性著作: `+(n+QS _  
KM )MUPr  
1.《于阗语的无量寿经》(德文版) 发表于《印度学和伊朗学研究》博士论文专刊第3期。(Studien zur Indologie und Iranistik Dissertation Band3) 出版社:Dr.Inge Wezler Verlag fuer Orientalistische Fachpublikationen。获得1993年北京大学第4届科研成果一等奖。 GIYdI#0RC  
5l@} 1n  
2.《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j3^p8]  
SJ22  
已发表代表性论文: <,p$eQ)T%  
FTEC=j$ln  
1.       《新疆新出于阗文木牍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 L-U4 8 i  
s \3]0n9  
2.     《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书释读报告续篇》,首先发表于敦煌学百年学术研讨会,继而发表在《敦煌研究》第四期(2000/4)。 c99|+i50  
Na] Z%#~  
3.     Ein Bericht über das neu entdeckte syrische Dokument aus Dunhuang/China,Oriens Christianus,85(2001) WxD $k3U  
3,i`Fq Qa  
4.     Newly found Sanskrit Fragments from Dunhuang,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2, vol. March 2003 (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第6号,2003) n::i$ZUdK  
JcP<@bb>B  
5.     《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OAo03KW  
;7E"@b,tPN  
目前从事项目:原民族宫藏梵文贝叶经研究、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词汇研究(与北京大学汉语史中心合作项目)、于阗佛教史、梵汉对比佛经数据库、梵汉词典。 t:lDFv4s  
_}\KC+n8  
8KP   
yTbtS-  
唐孟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因在研究巴基斯坦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03年3月,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 “贡献之星” 勋章。目前主要从事印度近现代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南亚伊斯兰文化、印度史等方面研究。 h$~$a;2cR  
.ozBa778u  
研究成果: u-n$%yDS  
c\P}Z Q  
出版专著(编译著等): V#1v5mWVx  
j _E(h.  
《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 26zif  
e6jdSn  
《印度河畔的阿凡提》,蓝天出版社,1996年3月; b0%#=KMi  
kz#x6NXj  
《巴基斯坦民间故事》,辽宁少儿出版社,2001年5月; ?~}8^~3  
A}pe>ja   
《古印度神话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D 5Z7?Y  
{[H#lX 4  
发表论文: iu+H+_  
-Vg0J6x  
《论乌尔都语中世纪文学分期问题》,《南亚研究》,2003年第1期; 'i/"D8  
HwMe^e;  
《中世纪印度苏非派的衰落》,《东方新月论坛》,2003年; |@>Zc5M Y$  
:e_yOT}}  
《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苏非派》,《东方新月论坛》,2003年。 /KJWo0zo  
6Vu?? qBy  
《浅析苏非派与文学》,《印度文学研究集刊》,2003年;等。 7x |Pgu(  
kA4kQ}q  
研究方向: !Nhq)i  
9JC8OSjJ  
1、印度近现代文学 V SH64  
?=Z0N&}[  
2、印度宗教 *UG=dl#F#  
E[_-s  
目前承担研究课题: %} Ob~m>P  
fAR0GOI  
1. 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研究》 z1~U #  
V :4($  
2.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Mh9Jf  
\?.M1a[  
联系方式: obIY C  
QW%BKF!  
电话:010—62751574       010—62751578     E-mail:tangms@pku.edu.cn 3WdANR  
[+$o`0q;N?  
x~O_v  
,7Lu7Q  
王邦维:四川大学历史系肄业(1978-197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硕士毕业(1979-1982),北京大学东语系博士毕业(1983-1987)。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1992-迄今)。 %8G Y`T:^  
]+0I8eerd  
刘曙雄:男,1951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方文学史”的部分撰写工作,主持完成了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思潮与文学”,现承担着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亚伊斯兰现代进程”。发表有研究印度、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文学和南亚伊斯兰文化的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介绍英语、乌尔都语和波斯语作品60余万字。曾赴巴基斯坦伊克巴尔研究院、伊朗德黑兰大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政策研究所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东亚太平洋研究中心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 uO`YA]  
!tD,phca~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文楼229 ?_c*(2i&^  
NCysYmt  
邮政编码:100871 9Ic~F^  
D Psf]  
电话号码:62765002 2L_ts=  
lTv_%hUp  
电子邮件:liushuxiong@pku.edu.cn #nh;KlI 0  
8.Ty ,7Z  
唐仁虎:男,1950年5月生。1970年进入北京大学印地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先后赴巴基斯坦国家现代语言学院和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或访问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从事印度文学和印地语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参加撰写了专著《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主持了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泰戈尔及其作品研究”和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的研究工作,前者已以《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为书名出版,后者已经完成。发表了近20篇文学方面的论文。与金鼎汉教授合编了《印地语基础教程》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独自编著了《印地语中级教程》等三种校内使用的教材(讲义),与印度专家合作编著了一种校内使用的教材(讲义)。翻译出版了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眼中沙》、普列姆昌德的《普列姆昌德论文学》(与刘安武合译)、介南德尔•库马尔的中篇小说《辞职》以及其他作家的数十篇短篇小说、散文等。参加了《印地语汉语大词典》等7部大型工具书的编写或词条撰写工作。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7-10-11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 NTVdSK7z~H  
'7{0k{  
'@iS5Fni  
e}e\*BL  
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于1978年开始设立硕士点,1999年开始设立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高级西班牙语人才。本学科点目前主要覆盖以下研究方向:西班牙文学;拉丁美洲文学;拉丁美洲文化史;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文学批评和文论选读。 J~:/,'Ea  
&Fl^&&1C  
本专业目前在职教学科研人员1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2人,其中3名博士,3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年轻和充满活力的集体。预计在今后5年中将逐步形成由3名教授,数名副教授、讲师及助教构成的更为合理的梯队。 v F;%#P  
mIZ#uW  
本专业同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2007年起我系还与格拉纳达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每年招收硕士生4名左右(暂停招收博士生),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公派,享受中国与西班牙或拉丁美洲等国(古巴、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政府奖学金赴国外进一步深造。 AtA}OY]D /  
xS,#TU;)Ol  
Kl$!_$  
^=wG#!#V"1  
硕士研究生阶段 !\8j[QS!  
l\*}  
'@Y@H,  
UtiS?w6  
一、学习年限、培养目标、课程和论文 5sx-u!7  
<vA^%D<\~  
·学习年限:3年 ;/SM^&Y  
^c^9kK'  
·培养目标: S~ }?6/G.  
Vrf` :%  
应具有坚实的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Hi9;i/  
,l` q  
    本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从事基础教学,在国家科研部门、外交、经贸、文化机构、储备系统、涉外单位从事科研或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JB'q_dS}  
>)U 7$<&b  
·课程和论文: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两年时间内,按照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完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一学年下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导师和拟订论文题目,第三学年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 Zcz)FP#  
6$b"tdP  
3`k 1  
zpIl'/ i  
二、主要课程 2anx]QV4  
W==HV0n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共设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约12门,如“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文学批评及文论选读”、“拉丁美洲文化史”、“西班牙语国家小说”、“西班牙语国家诗歌”、“西班牙语国家戏剧”、“西班牙中世纪文学”、“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西班牙战后小说”和“拉丁美洲作家专题”等。 L;5j hVy  
T8ZBQ;o  
OgS6#X  
yK0Q,   
三、对新生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 5}~*,_J2Z  
lVXgp'!#j  
5)     具有学士学位证书; U{LDtn%@h6  
&m4 \"X@  
6)     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基本功; @"kA&=0;|J  
B8|=P&L7N  
7)     具有所报考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Y'rEc#H&z  
<= cj)  
8)   有初步研究设想 xp1 +C{  
{j,bV6X  
%zd1\We  
\"_;rJ{!aE  
四、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方式 :  rc*3k  
v.cB3/$ z  
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 I\Y/*u  
%6L!JN  
·初试(笔试):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英语”、“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综合考试”等4个科目。“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由西班牙语系负责命题。 gJ c5Y  
l8GziM{lp  
“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OWB^24Z&3  
b\][ x6zJp  
·复试(口试+笔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参加差额复试。 E7^tU416  
d~S.PRg=  
/%Rz`}  
-YA1Uk  
五、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及考试说明 ,, ]y 8P  
*ta|,  
(一)笔试(初试) z:RwCd1\  
/_x?PiL  
考试科目名称:“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卷面总分:150分;题型: Bu>srX9f  
Z?XE~6aP>  
1. 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史和历史文化知识(75分)(en espanol ) 4eBM/i  
8Th|'  
2. 基础西班牙语(75分):包括汉译西、西译汉、阅读理解题和语法、词汇题。 HP. j.  
UG&/0{j5XV  
/ta-jOcRH&  
R7ZxS  
(二)复试采取口试+笔试形式,目的是了解考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RQ9fA1YP  
G0CmY43  
1)西班牙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就一篇文选回答问题); Rw^4S@~T  
6}n_r}kNR  
2)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Z7K ;~*  
="d}:Jl  
3)综合素质和阅读兴趣; +7^%fX;3pW  
~BrERUk  
4)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初步想法; t$]lK6  
$w)yQ %  
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复试时还要进行英语口试。 -XkCbxZ  
1 c3gHc7{t  
%^2LTK(P  
\[B5j0vV,  
(三)考试说明 ,l&Dt,  
BV9B}I V  
着重考察以下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jXSo{  
GBHv| GO  
1)西班牙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 8}XtVF;  
}_@*,  
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近年来使用的基础教材是:《现代西班牙语》1--5册,董燕生、刘建 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U;Tv).  
? Z .p.v  
2)有关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的主要思潮、文学流派、经典作家作品的基础知识(拉丁美洲文学侧重于20世纪);分析和评论西班牙语国家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Owo2DsT t  
\WQ\q \  
考生可参考以下文学史书: g"`BNI]Qp  
CDK0 $W n  
《西班牙文学简史》孟复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i!*w'[G->Y  
UP58Cln*  
《西班牙文学》董燕生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10月。 )U`6` &F  
#@w8wCj  
《20世纪西班牙文学》张绪华 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J'xVq#O  
*Cz>r}W  
《西班牙文学选读》刘永信、董燕生、丁文林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7月。 blpX_N  
A0m  
《西班牙文学史》沈石岩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fIN F;TK  
ZNuz%VO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陈众议著,2007。 n;@PaE^8=  
"T=Z/@Vy  
《二十世纪西班牙小说》,王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p [C5j3  
{pH{SRM)B  
《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赵振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b|^g51v  
Dq/_^a/1  
《欧洲文学史》李赋宁 总主编 商务印书馆,2001年四月。 d&BocJ  
Se.\wkl#Y  
《拉丁美洲文学史》赵德明等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P"Lk(gY  
B 7zyMh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托雷斯。里奥塞科 著,吴健恒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pM],-7UM  
ELfcZfJ  
《拉丁美洲文学选读》郑书九、常世儒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9月。  J -tOO  
5\gL+ qM0  
~P8 6=Vw  
Veo*-sl  
 J@sH(S  
}(k#,&Fv`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 ]L+YnZ?6  
5$f vI#NO<  
  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通用于西亚北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在古代曾产生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校阿拉伯语专业建立于1946年,是中国高校建立最早的阿拉伯语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专业的学科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学层次和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学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教学和科研方向。 jBZlN Ew  
&.XlXihnt  
一、语言方面: (3 cJ8o>&  
H'KCIqo  
  作为全国高校首创的阿拉伯语专业,它不仅创建了中国现代阿拉伯语教学的体系,而且还编纂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66)、《汉语阿拉伯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汉语阿拉伯语分类词汇手册》、《汉语阿拉伯语成语词典》等辞书,这些辞书不仅是汉阿双语工具书的填补空白之作,也一直是我国阿拉伯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出版了《阿拉伯语基础教程》(张甲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阿拉伯语修辞新探》(谢秩荣,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等教材和专著,并且正在进行《汉语阿拉伯语之文化语言比较》(付志明,国家社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中通过对阿拉伯语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翻译学的研究,探讨现代阿拉伯语的发展特点。在研究中应联系我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实际,以研究成果指导和推进阿拉伯语教学。 '!eg9}<  
B7 PkCS&X  
二、文学方面: wpgO09  
jf&B5>-x  
  阿拉伯文学研究也是该专业的强项,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一直由该专业的教授担任(首任会长为刘麟瑞教授,此后为仲跻昆教授)。这方面的专著有:《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阿拉伯文学部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仲跻昆),正在进行的课题有:《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仲跻昆,教育部项目)、《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道路探析》(仲跻昆等,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等。另外,还出版了《阿拉伯古代诗选》(仲跻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难中英杰》(仲跻昆,)等大量阿拉伯文学方面的译著。教学中通过对古代阿拉伯文学和近现代阿拉伯文学发展的探讨,对阿拉伯文学发展史有总体了解;运用正确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阿拉伯文学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进行初步研究。 T8<pb^#  
KuBN_bd  
三、文化方面: %Ms"LoK  
Pq\ `0/4_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沟通东西文化方面曾起过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对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主要伊斯兰国家产生过并且继续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对伊斯兰教宗教、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研究,一直是该专业文化方面研究的重点。出版的专著有:《阿拉伯中古史简编》(郭应德)、《阿拉伯史纲》(郭应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孙承熙,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中阿关系史》(郭应德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现代伊斯兰主义》(陈嘉厚,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吴冰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完成的课题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陈嘉厚等,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伊斯兰复兴运动发展趋势》(罗国章等,教委项目)、《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孙承熙,国家社科“八五”项目)。另外,还出版了《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阿拉伯通史》(〔美〕希提著,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等译著。教学中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熟阶段所达到的成就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现代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并预测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b~B 0:U  
+cH,2^&  
随着上述科研成果的完成,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点的学科建设也趋于完善,开设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具有前沿性的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的课程,培养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ohGG ,`Dh  
o\/&05rp]  
*vy^=Yea  
X,5}i5'!  
硕士研究生阶段 -e_91W I  
v C23  
一、学习年限、培养目标、课程和论文 q+iG:B/Z  
7gWT[  
·学习年限:3年 DWv(|gO  
%x'}aTa  
·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业单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阿拉伯语言文学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熟练掌握阿拉伯语;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具有从事阿拉伯问题研究和高校教学的能力,能胜任外交、外贸和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m}UcF oaO  
2[!3!@.  
·课程和论文: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一年到二年时间内,按照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完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学年上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导师和拟订论文题目,第三学年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 #ovausK[7  
J.E Bt3  
二、主要课程 D\:dn  
`~w|Xz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共设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如下:“阿拉伯语语言研究”、“阿拉伯语语法研究”、“阿拉伯语词汇学”、“阿拉伯语修辞学”、“阿拉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阿拉伯古代文学史”、“阿拉伯近现代文学”、“阿拉伯文学专题研究”、“阿拉伯语文学作品选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专题”、“阿拉伯史”、“阿拉伯历史文献选读”、“阿拉伯语高级口译训练”、“阿拉伯语名著选读”等。 ai7R@~O:_k  
Hs:0j$  
三、对新生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 !hs33@*u~  
e{EC# %x_  
9)     具有学士学位证书; Z";&1cK  
8Y]% S9.  
10) 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本功; bO i-QD  
~dO+kD  
11) 具有所报考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 h$^j  
O~Jm<  
12) 有初步研究设想 v9\U2j  
z!M #   
四、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方式 : ?gsPHPUS  
C66 9:%  
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 }qw-> +nD  
l4gF.-.GYF  
·初试(笔试):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英语”、“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学与阿拉伯历史文化”等4个科目。 7|HIl=  
)3 I~6ar  
·复试(口试+笔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参加差额复试。 3'Hz,qP  
ZEp>~dn;  
五、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及考试说明 &cWC&Ws"  
Jc7}z:UB  
  本专业不提供考试指定参考书。着重考察以下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1v:eoF;  
vM@8&,;  
1)阿拉伯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reBJk  
dB)-qL8,2  
考生应认真学好国内通行的任何一套阿拉伯语专业教材。 _dY5qW1p  
m-qu<4A/U|  
《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及《词汇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K'}I?H~P_  
S"VO@)d  
2)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可阅读以下参考书: 67;6nXG0K  
: ?}mu1  
1)     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年8月。 (wFoI}s  
P5H_iH  
2)     郭应德:《阿拉伯史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L PS,\+  
|ZM>UJ  
3)     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 FW B *=.A9  
mrq,kwM  
4)     吴冰冰:《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Qqi?DW1)-  
l1#.r g  
5)     汉纳·法胡里著:《阿拉伯文学史》,郅溥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hH9~.4+*`g  
Sgr. V)  
6)     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t-5K dLB  
w=CzPNRHH!  
qX`Hi9ja  
"hQGk  
博士研究生阶段 q`'"+`h  
P^# 4m  
一、学习年限和培养目标 j /_&]6!  
7x=4P|(\}  
学习年限:4 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年限参照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J>k 6`gw  
FrUqfTi+W  
培养目标: 品学兼优,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宽广而深厚的阿拉伯语言文学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础理论和系统而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把握本学科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研究水平。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承担并完成较重要的科研课题。熟练掌握阿拉伯语和英语,能用它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2 rfN"o  
1hlU 6 =Y  
二、主要课程: Y+o\?|q-E  
zRa2iCi  
  语言方向:“当代阿拉伯语言研究”、“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阿拉伯语汉语翻译研究”、“阿拉伯语修辞研究”、“阿拉伯语语义研究” Q-!gO  
9J~\.:jH-  
  文学方向:“阿拉伯文学及其现状研究”、“阿拉伯诗歌史”、“阿拉伯叙事文学史”、“阿拉伯文论”、“阿拉伯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SB08-G2  
*Wvk~  
  文化方向:“伊斯兰文化思想史研究”、“近现代阿拉伯社会研究”、“当代中东问题研究”、“近现代伊斯兰思潮研究”、“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研究” Z:<an+v|5  
rQ_]%ies8  
三、学习安排和论文撰写: Ssuz%*  
A^p{Cq@E  
  博士生入学的第一、二年按照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写读书报告等一系列学习内容。课程阶段完成后,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工作:1)综合考试;2)开题报告;3)预答辩;4)毕业答辩。 \ {]y(GT  
*Ti"8^`6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一般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接受发表专业论文2篇。 WR`NISSp  
7H?xp_D  
四、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rjiHP;-t1  
W;cY g.W2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YvcV801Go  
HzKY2F(,  
6) 有硕士学位证书; ,Pcg+^A  
czU"  
7) 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本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交际能力; +-(,'slov  
!H) -  
8) 具有所报考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的扎实基础知识; A7%/sMv  
qljsoDG  
9)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F[$cE  
_<{<b  
10)         具有初步研究计划。 PZJ9f8 V  
TEY~E*=}$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6 iMJ0  
<$zhNu~  
博士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 A]5];c  
d6'G 7'9  
·初试(笔试):考试科目共3门:一门为英语,两门为专业卷。专业卷中一门为统一的专业基础卷“阿拉伯语”(侧重于翻译阅读等应用方面),另一门为历史文化综合卷。 .,p=e$x]  
P "IR3=  
·复试(口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参加复试。 q)Nw$dW<  
L;$>SLl,  
博士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阿拉伯语书面表达能力、对所报研究方向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0,FzxX0!  
-5 PVWL\  
五、博士生导师介绍 @-Q l6k  
znTi_S  
谢秩荣,1954年生,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197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79-1981年在科威特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言文学,1988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系主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J](NCD  
_Iav2= 0Wi  
主要研究成果: |r Aot2  
!pw )sO~  
一、著作: f+uyO7  
8\{z>y  
1.专著:《阿拉伯语修辞新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bA#9'Qu^j  
#8"oqqYi  
2.主编:《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wV==sV  
5X)M)"rq;V  
3.主编:《东方新月论坛》2003,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X7kADRq  
rY45.,qWs  
二、论文: ^gvTc+|  
2vjkThh`I  
1.《阿拉伯修辞学的产生与发展》,《东方研究》,1999年。 IUv#nB3  
"d$~}=a[  
2.《阿拉伯语修辞与文化》, 《东方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3;BI wb_  
7\2I>W  
3.《阿拉伯语中的语言变异》, 《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3月。 &=kv69v  
(b f IS  
4.《修辞的基本原则》, 《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3月。 s%K(hk  
)&j`5sSXcr  
5.《修辞活动的心理机制》, 《东方新月论坛》2003,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7月。 t!qLgJ5%y  
{V QGfN  
6.《阿拉伯数学和天文学》,《东方文化史话》,黄山书社, 0d_)C>gcF  
PO"lY'W.U  
7.《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道路上的转折——新开罗》,《阿拉伯世界》,1987年 O68-G  
.<`)`:n+B  
8.《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 2 3PRb<q  
S"h;u=5it  
9.《新一代阿拉伯小说家的崛起》(编译),《国外文学》,1995年 wg?}c ;  
?^%[*OCCC!  
三、译作: bzNnEH`^]  
[_)`G*X(N  
(一)汉译阿:参加《中国历史故事》(外文出版社,1990年)、《哦!十五岁的哈利黛哟——穆斯林作家小说选》(外文出版社,1991年)等翻译工作。 H<_Tn$<zH.  
^~[7])}g6  
(二)阿译汉:参加《东方文学作品选》(季羡林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续天方夜谭》([埃及]马哈福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李琛选编《先知的使命》(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东方古代神话》(孙承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R xITMt  
DPzW,aIgv  
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言文学。 N 3L$"g5^  
jy!]MAP#Gk  
M#'7hm6  
3k)xzv%r`  
f g)*TR  
I+& T}R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vTK%8qoZ  
S!8<|WO^t  
硕士研究方向介绍 .Od:#(aq  
~JL qh  
m0bxVV^DK!  
plWN uEW  
一、朝鲜语言文化方向 !.j{vvQ/  
$vXY"-k  
培养目标: M +OVqTsFU  
.:j{d}p}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适应国家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对朝鲜 (韩国)语言、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其中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理论,为今后独立进行朝鲜 (韩国)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而且还能胜任国家外事部门及出版、广播、新闻等宣传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Z3TCi7,m  
QlGK+I>y;  
研究方向 :朝鲜 (韩国)语言学、朝鲜(韩国)文学、朝鲜(韩国)文化 X <xM '  
; pBLmm*F  
研究目的: eQ[akVM k  
ExO#V9DaW  
一、较系统而有一定深度地学习朝鲜(韩国)语言学史、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中世纪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为将来撰写论文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朝鲜(韩国)语言研究中的分析能力及语言学论文的写作技巧,为进一步研究练好基本功。二、通过对朝鲜(韩国)古代、现代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以及朝中、韩中文学的比较研究,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朝鲜、韩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发展动向及有代表性的流派和文学研究方法,为学生撰写论文铺平道路,启发学生的研究灵感,使其掌握文学分析、研究的方法及技巧。三、朝鲜(韩国)文化研究方向包括文化理论、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等内容,这里所涉及的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等问题也都是以文化理论为先导、价值判断为准绳去进行文化层面上研究的。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涵养学生的文化阐释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归纳及分析能力。 <9pI~\@w  
vX }iA|`#  
指导教师:韩振乾 (教授)、李先汉(教授)、张 敏(副教授)、金景一(教授)、沈定昌(副教授) \;0pjxq=  
%DiQTg7V,  
EcHZ mf  
_K9PA[m5 ~  
二、东南亚文化方向 _K#7#qp2  
HHx:s2G  
东南亚文化方向 Zl3l=x h  
主要研究内容: Gk5'|s  
本方向以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突出区域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其内容涵盖东南亚地区区域语言、文学、社会、历史、宗教、政治等领域,探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点、东南亚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 3-  
特色及意义: 'Q E8  
1.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理论,通过对上述学术领域的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探讨东南亚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多层面文化体系的关联性,以及当代东南亚文化发展的模式。揭示复杂、多元的东南亚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及其与世界四大文化的关系。为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持。 N#M>2b<A/T  
2.依托越南、泰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5个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联合开设课程,共同培养研究生。从该学科方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授课、开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几个重要环节中,坚持导师重点指导,导师小组共同参与,既突出研究重点,又扩宽研究思路和视角,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X40 gJV<  
3、东南亚地区包括11个国家,世界四大文化在这里撞击和融合,形成东南亚文化独具的特色。虽然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现在东南亚地区正在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东南亚文化研究方向意在将国别研究整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的模式。东南亚文化的整体视野,将对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G#ZaV  
培养目标: esSj 3E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且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以及外交、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9mvy+XD  
指导教师: i%133in  
张玉安教授、裴晓睿教授、姜永仁教授、赵玉兰教授、梁敏和教授、傅增有副教授、薄文泽副教授、王彦副教授、罗杰副教授、吴杰伟副教授。 |E K6txRb  
',hoe  
]rGd!"q  
x%X3FbF]  
三、古代东方文明方向(亚述学、赫梯学、古代东方艺术、东方古代科技史、希伯莱语圣经研究、古代东方文学) ~W>{Dd(J_  
3\ajnd|  
1)     培养目标: uvl91~&G  
_\4r~=`HQ  
培养研究生应该首先具有学者的基本道德操守,尊重学术规范,同时掌握本学科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基本掌握一门到两门古代语言,较好地掌握一门到两门现代西方语言,能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胜任中学或大学本科的教学工作、大学的科研工作或相关领域研究机关的科研工作。 XzV>q~I3|E  
X{xkXg8h  
2)     研究内容、特色及意义: '(r?($s  
0D4 4  
>;G_o="X  
WuVsW3@  
①、亚述学 u@D5SkT  
K'8o'S_bF  
包括西亚(不含小亚细亚)古代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西亚考古史、楔形文字解读史等。基础与工具:古代语言——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 ';.TQ_I7Y  
7y&=YCkc7  
特色: ;xTMOuI*  
b^[>\s'  
亚述学是古代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欧洲强国在发现、发掘和研究西亚古代遗存的过程中、在楔形文字解读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一门研究古代近东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早在十九世纪末,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里就确立了它的地位,它最初形成于英、法、德、美。后来普及到欧洲各国的主要大学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我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有自己的专家。我校(东方学系)从1994年开始建立这个专业方向。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8年入学。 s7E %Et  
~+ae68{p  
亚述学在我国和我校都属于新建立的学科。它弥补了我国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LkeYzQH/l  
LU*mR{B  
亚述学研究工具是古代语言(苏美尔语、阿卡德语)、文字(楔形文字),方法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来研究古代西亚(主要部分是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等。亚述学家古代东方学者必须掌握英、法、德等现代西方语言。 QN;NuDHN  
5Mxl({oI]  
意义:  svo%NQ  
:n <l0  
古代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那里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东方文明对后来的许多文明都产生过影响,现代人类文明中的许多优秀的东西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古代东方文明发展来的。古代东方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表明了古代东方学的重要性。 1jSmTI d  
,(yaWd6  
古代东方学在许多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我国是文明古国,我国的古代文明是与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并存的文明之一,所以,我国建立古代东方学,加入研究古代东方文明的行列,对于加强比较文化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R-u!pp  
su=]gE@  
指导教师:拱玉书(教授、博士生导师) U%2{PbL  
,+g0#8?p^x  
4,6?sTuX  
Ac,bf 8C  
②、赫梯学 DV bY   
7mS_Cz+cB  
包括小亚细亚的古代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小亚细亚考古史等。基础与工具:古代语言——赫梯语、哈梯语、象形文字鲁维语和楔形文字鲁维语。 0[OlJMVf  
iEBxBsz_  
特色: 6[1l K8o  
QTI^?@+N>  
赫梯学是古代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欧洲强国在发现、发掘和研究西亚古代遗存的过程中、在楔形文字解读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一门研究古代小亚细亚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早在十九世纪末,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里就确立了它的地位,它最初形成于英、法、德、美。后来普及到欧洲各国的主要大学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我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有了自己的赫梯学学者。我校(东方学系)从九三年开始建立这个专业方向。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8年入学。 Fc"+L+h@W  
 ~\+m o  
赫梯学在我国和我校都属于新建立的学科。它弥补了我国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O%s?64^U  
k$K>ml/h  
赫梯学的研究工具是古代语言(赫梯语、哈梯语、象形文字鲁维语、楔形文字鲁维语和帕莱克语)、文字(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方法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来研究古代西亚(主要部分是小亚细亚)的历史、文化等。 [ %7oq;^J  
.$-%rU:*}  
古代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那里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东方文明对后来的许多文明都产生过影响,现代人类文明中的许多优秀的东西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古代东方文明发展来的。古代东方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表明了古代东方学的重要性。 !% yd'"6Dl  
7vsXfIP+  
古代东方学在许多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我国是文明古国,我国的古代文明是与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并存的文明之一,所以,我国建立古代东方学,加入研究古代东方文明的行列,对于加强比较文化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Q~5TL>b  
WG*S:_?  
指导教师:李 政(教授、博士生导师)。 )pt#Pu  
"/U~j4O  
GI*2*m!u  
>!2d77I  
③、古代东方艺术 X6c['Zrc  
ig,v6lqhM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作为是:建立在对古代埃及、两河流域、波斯、阿拉伯、印度的造型艺术及其古典美学思想的认识基础上,着重探讨中世纪产生和形成的东方宗教艺术尤其是伊斯兰艺术之风格演变史及其美学观念,探讨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人格的形成与特点、价值判断的基础与取向,并尝试解释作为风格化的伊斯兰艺术如何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以及伊斯兰艺术遗产对于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意义。自2001年招生以来至今已经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包括:伊斯兰装饰艺术、波斯细密画、东方主义与西方十九世纪东方题材的绘画及摄影作品探讨。 h7W<$ \P  
~Aq$GH 4  
i/WiSwh:  
XB-l[4?  
学术/学科意义: g JMv  
ns1@=f cO  
古代东方艺术是世界艺术史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欧美和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都有开设教学课程和研究课题,其宗旨是致力于从古代艺术遗产中探讨和尝试解释西亚地区各民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哲学、美学的产生、形成以及互相影响,其教学与研究成果不仅为这一地区的宗教历史、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研究提供新的认识视角,而且对于探讨风格化艺术、阐释象征学、从事艺术社会学以及比较艺术研究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T $;N8x[  
'gwh:8Xc  
选修课程/知识准备: Nl`8Kcv  
? v2JuhRe  
完成导师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和指定的选修课程,建立古代(上古、中古)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审美发生学、审美社会学、美学、神话学、心理学、文学等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g{06d~Y  
-( ,iwF b  
写作训练/工具语言: q+-Bl  
zmMz6\ $  
以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documentation style(现代语言协会文献资料注释系统)和The Art of Writing about Art 2002(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为指导训练艺术论文的写作;除掌握英语(或法语或德语)通用学术语言外,要已修或选修至少一门西亚地区(或南亚地区)的现代应用语言(例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作为研究工具。 uEKa  FRm  
GiN\@F!  
指导教师:于维雅(副教授)。 y7CrH=^jc  
0if~qGm=!  
<+c6CM$#}V  
 Z,osdF  
④、东方古代科技史 C7[CfcP A  
意义: 7o]p0iLej  
  古代科技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线之一。东方古代科技文明在东方古代文化史占有极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对世界文明(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要加深对东方古代文化丰富性的理解,就有必要了解古代东方科技发展、交流的历史面貌与人文价值。本方向的设立契合北大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在教学上要求知识的综合化、学科的交叉化的新趋势,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尽力。 R\wG3Oxol  
特色: 7Q9zEd" d  
  目前,国内学界缺乏对东方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有这样的招生方向,并不说明不需要这方面的研究人才,而主要原因是,在有东方古代语言教学的地方没有科技史的教学,而在有科技史教学的地方却又缺乏相关的东方古代语言的训练。 -Fj:^q:@u  
  本招生方向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国内独具特色的非通用语种(梵语巴利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日语)的教学优势,学生有机会在掌握相关语言的基础上,扩展对东方科技文明史的学习与研究。 y$e'-v  
培养目标: t~0}Emgp<(  
  本专业计划培养既掌握了一种相关的东方古代语言(梵语巴利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又通晓东方某国或地区(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东南亚等)的古代科技史的学生。这些毕业生将受到国内的有关科技史研究机构的欢迎。 { +%S{=j  
  本专业具有文理综合的特点,因此特别欢迎理工和医学类的本科生来报考。目前的教学和研究偏重于东方古代医学史。 !Z6GID})p  
指导教师:陈明(副教授)。 =K)au$BE|  
g2<xr;<t^  
kEQ${F{  
T?+xx^wYk  
⑤、希伯莱语圣经研究(旧约研究) 2ajQ*aNq  
E30VKh |  
特色: v?7.)2XcX  
h.6yI  
本专业着重于对旧约(希伯莱语圣经)的希伯莱语原文文本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需要根据报考学生情况和兴趣最终决定。专业强调阅读原文的能力,以及立足于原文基础上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古代希伯莱语以及其他的几门古代西北闪米特语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针对各类文献原文的阅读和学习将占据主要学习时间。 F:CqB |  
%@{);5[  
内容: ~pqp`  
*HwTq[y  
圣经研究所跨的方方面面比较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包括对圣经成文以前的各个周边文化的历史研究,以及圣经写作过程中以及之后的历史文化和影响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包括圣经周边文学和文字的研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埃及语,乌加里特语,希伯莱语,阿拉米语,阿拉伯语,希腊语等等);从律法角度,包括对人类法律形成和起源的研究;从文学角度,包括希伯莱语文学和周边文学的研究,以及以圣经为核心的各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甚至对圣经的一些翻译本的研究等等。此专业导师申请人具备培养对上述各个方面有兴趣的硕士研究生。 Y24: D7Q  
he/UvMu  
意义: }cll? 2  
{}ZQK  
对圣经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这个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综合性大学,培养这个学科的研究生是跻身国际一流大学的众多努力中的小小一步。近年来,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培养这类研究型人才也是需要的。 g|PVOY+|^  
}Xi S:  
指导教师:陈贻绎(副教授)。 <8Qa"<4f;  
".qh]RVjV  
)ll`F7B-  
$H/3t?6h`  
⑥、古代东方文学 &Q^ M[X  
4 ~17s`+  
意义: Ftm%@S?  
Gt[!q\^?  
古代东方文学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发挥东方语言文学研究的传统优势,结合已在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骨干力量,开拓新的学术重点而设立的专业方向。本专业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巴比伦等地区的古代文学与文献,涉及东方神话、东方史诗、、东方诗学(文艺理论)、东方民间文学、东方戏剧、东方宗教文学、东西方文学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r}P{opn$t  
iuq-M?1  
培养目标: ?0+D1w  
1dOVH7  
本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东方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文艺理论的教学、研究、出版编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利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非通用语种的教学优势,所培养的学生要求熟练地掌握一种或几种相关的东方古代语言,熟悉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并能在古代东方文学的某一专题做出较深入的研究。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修养。 :JSOj@s  
+GWeu0b(~  
研究内容: =%|S$J  
R\+p`n$  
本方向主要是拓展古代东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开设目前在国内希缺的课程,比如古代东方文学史、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东方古典文论、东西方文学关系等,引导学生在掌握一门东方对象国语言的基础上,系统阅读原典文献,了解相关专题的学术发展史,明晰古代东方文学与历史文化、宗教及艺术的关系,提高分析各类文学作品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e.i5j^5u  
iwL\Ha  
指导教师:魏丽明(副教授)、陈明(副教授)、陈贻绎(副教授)、陈岗龙(副教授) .8CR \-  
oa+Rr&t'  
7 #_{UJ%  
]]+wDhxH  
四、现代蒙古语研究、蒙古现代文学研究、蒙古文化研究方向 {y'c*NS  
w/N.#s^  
培养目标: bxO8q57  
(M6B$:  
进一步拓展蒙古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的知识背景,在蒙古文化的某一个研究领域有所深造,比较系统地掌握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比较文学的学科知识和基础理论,并能够运用多学科理论对蒙古文化进行学术研究。英语达到六级,第二外语达到能够阅读专业资料程度。熟练掌握传统蒙古文和基里尔蒙古文,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翻译和研究,能够胜任蒙古文化的教学科研和外交、外贸以及新闻出版、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 ?DkMzR)u  
\no[>L]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Bnp/9q5  
[z`U 9J  
一、系统学习蒙古语言学、词汇学和修辞学等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现代蒙古语尤其是对现代蒙古语喀尔喀方言的研究。着重研究喀尔喀方言在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其规律,以指导蒙语教学和翻译实践。这项工作有助于改进蒙语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 5FnWlFc  
 OR4!73[I  
二、在对蒙古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已有相对广泛系统了解的基础上侧重进行蒙古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研究蒙古现代文学史、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文学流派以及蒙古转入市场经济以来的文学发展动向等等。这项研究国内蒙古学界涉猎不多,有助于促进蒙古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科研。 I1 j-Q8  
N/Z3 EF_  
三、在对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重点研习构成蒙古国人口主体部分的喀尔喀部族的历史文化并探讨20世纪初以来蒙古社会变迁中的蒙古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历程。系统掌握人类学、民俗学和比较文化等学科知识和理论,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更好地解读和解释蒙古文化。 "W|Sh#JF  
CfoSow-  
指导教师:姚克成(副教授)、陈岗龙(副教授)、王浩(副教授) S?*v p=  
uE-~7Q(@  
LqPn$rZ|$  
<n>Kc}c  
五、缅甸语言文学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E:(flW=  
I2q C,Nkk  
培养目标: 2md1GWyP  
GNqw]@'Yf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事业单位、研究部门或企业单位需要的有关缅甸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缅甸语言、文学、文化的某一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精通缅甸语,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的能力,并有创新性,能胜任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k_@F6 A  
iQ Zgs@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1[a;2x A~  
~a4htj  
加强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修养,学习缅甸古语,全面提高缅语水平。在深入了解缅甸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一位作家或一个流派的作家,评价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文献研读,了解缅甸文化传统,侧重研究佛教对缅甸文化的影响。 v}IkY  
?3Se=7 k  
指导教师:姜永仁(教授)、林琼(副教授) YL=?Nk/  
lKrD.iYt8  
]ZelB,7q  
(01M0b#  
六、泰国语言文化方向 KO<Yc`Fs  
`B"=\0  
培养目标: vAbMU  
l!<Nw8+U  
掌握泰国语言、文学、文化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学术修养。 3205gI,  
p}hOkx4R\  
毕业生能胜任本学科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外交、经贸、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实务性工作。 ><viJ$i  
@mW: FVI  
专业泰语要求达到熟练掌握五会(听、说、读、写、译),英语要求达到六级水平。 KcglpKV`  
Xa.Qt.C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ys^V  
E9;cd$}K  
泰语语言学、语用学、泰汉语法比较研究、泰汉翻译研究、泰国文学名著导读、泰国文化、泰国历史与现状研究、中泰关系研究及泰国政治与社会研究。 6n]fr9f  
.dt7b4.kd  
本研究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泰国语言文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系统专门知识,为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一步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兼顾到适应涉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学术动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d;4Eu  
"GEJ9_a[  
指导教师:裴晓睿教授,博导、傅增有副教授、任一雄副教授、薄文泽副教授 m:59f9WXA  
='q:Io?T  
|G~LJsXW!v  
hW$B;  
七、希伯来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w?d~c*4+  
dq28Y$9~  
培养目标: ya0L8`q  
 /L'r L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希伯来语言、文化等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运用希伯来语所学知识;英语达到六级,并初步掌握除希伯来语以外的一种非通用语。具有独立从事希伯来语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学的能力,胜任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新闻、出版等工作。 cH?j@-pY  
+pZ, RW.D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Sg(fZ' -  
, \ |S BS  
希伯来语语音学、希伯来语语法研究、希伯来语句法研究,希伯来语言史;犹太历史专题、犹太文化专题、希伯来语阅读与写作等。上述课程有利于该方向研究生日后熟练运用希伯来语,并胜任较高级的相关教学、研究、外事及文化交流的工作。 uV!Ax *'  
z 0]K:YV_  
指导教师:徐哲平(副教授) S Cs@Q  
LF vKF.  
0f}zm8p7.  
1{i)7 :Y  
八、印尼-马来语言文化、印尼-马来语言文学 47.c  
hqIYo .<  
培养目标: kRo dC(f @  
`,gGmh  
旨在培养身体健康、要求学生熟知使用印尼-马来语国家的基本情况,大致了解有关国家相关科研新动态及进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印尼-马来语和汉语水平;能够选出相关研究课题,并独立完成之,并能在自己的学位论文和其他论文之中就某个课题做比较系统的评述和分析。硕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德才兼备、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印尼-马来语言文学、文化等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印尼-马来语和所学知识;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具有独立从事印尼-马来学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学的能力,胜任相关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以及新闻、出版等工作。 @d]I3?`  
4nQk*:p(X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GHR  
=QFnab?N  
一、 印尼-马来语言文化发展史研究;印尼、马来文化专题、重要历史事件分析、民俗学研究、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等。为学生日后胜任较高级的相关教学、研究、外事及文化交流工作奠定基础。 7p%W)=v  
eL3HX _2(  
二、 印尼-马来语发展史、词汇学、语言学、语法研究及印尼-马来文学特点、名著赏析等。研究现代印尼-马来语的发展特点,对其现象进行归纳和分析;熟悉印尼-马来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作品,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和文学基础。 g+;)?N* j  
.V G$`g"  
\]ouQR.t@\  
V9[-# Ti  
指导教师: 张玉安(教授)(博导)、梁敏和(教授) =r=[e}&9  
Bf33%I~  
~L$B]\/A5  
qplz !=  
九、越南语言、越南文学、越南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7hwl[knyB  
 lc9aDt  
培养目标: Tap=K|b ]  
ji QJ{yY  
培养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宽的基础学科知识,能较好地进行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及运用越南语,胜任越南语言、文学及越南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sf )ojq6s  
m8'B7|s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y3l3XLI*b  
RU&,z3LEb  
一、研究越南语语音、语法、词汇及修辞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越南语语音、语法和词汇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了解有关越南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研究的基本观点,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现代语言理论对现代越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指导越南语教学和翻译实践。 e+jp03m\W  
i bA Z*I  
二、要求学生对越南文学的发展历史有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熟悉越南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特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 y<7>%  
}% (e`[?1  
三、在了解越南历史与中越关系史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越南传统文化,探讨历史上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交流。密切关系及中越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tLs%"7=P  
v,t;!u,40  
/N6sH!w  
@8WG  
指导教师:赵玉兰(教授)、王彦(副教授) uim4,Zm{  
M`IiK+IoU  
JTbg8b  
lU]/nKyd  
十、中古伊朗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 6mx\t  
<L|eY(:   
培养目标: o('W2Bs-o  
Z-(#}(HD  
  具有坚实的语言、文学、美学、历史、宗教、哲学、文化等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中古伊朗语言,英语达到六级以上水平,具有从事教学、科研以及在外交、文化、新闻广播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V_Z~$  
w?_y;&sbR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p\lS ) 9  
! K? o H  
以中古伊朗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于阗语文献、巴列维语文献等,研究领域可涉及比较语言学、佛教、东方基督教、佛经翻译史、西域民俗等。 ,VZ;=  
I)$`@.  
指导教师:段晴(教授) .5=Qf vi*  
Z9-HQ5>  
6GVj13Nr  
NJJsg^'  
WK7=z3mu  
N<wy"N{iS  
十一、波斯语言文学、伊朗历史文化方向 ~F7 +R   
#PYTFB%  
培养目标: GRpS^%8i@  
R_4]6{Rm  
培养学生掌握波斯语言文学、伊朗文化和和中伊文化交流方面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获得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的能力,提供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 9( ;lcOz  
c-nBB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g Z3VT{  
;u;YfOr  
一、研究波斯语历史发展的3个阶段,即:古波斯语、中波斯语和新波斯语(包括达里波斯语);研究斯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波斯诗人、作家及文学流派,引导学生对重要诗人和作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KobNi#O+  
e6 s-;  
二、伊朗历史、宗教和文化,以及中国和伊朗的古代文化交流,介绍有关方面的专著和史料,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基本研究能力,就某个论题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见解。 a&YD4DQ05  
=x "N0p  
指导教师:滕慧珠副教授、王一丹副教授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