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G3Si
% ^(Gl$GC$Mu 一、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简介
IiKU=^~w }ll&EB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正式成立于1946年(1987年更名为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为我国高校中最早的日语专业,也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文革前就培养出过日语研究生),198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
r[E #JHw OBF M70K 1999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时,日语教研室升格为日本语言文化系,下设日本语言教研室日本文学教研室、日本文化教研室,共有18名专职教师,均有长期在日本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其中有13人获得博士学位。曾有徐祖正(文革前我国惟一的一位日语教授)、陈信德(其编写的日语教材、语法书、读物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历史作用不可替代)、刘振瀛(我国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等名师在北大日语专业执教。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就出自我系。
K%9!1' UXSwd#I& 几十年来,北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日语人才,我国第一位日语出身的外交部长、国务委员唐家璇、原驻日大使徐敦信、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効贤即为北大日语专业的毕业生。
covCa )kf j\#)'>" 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一个班,现有本科生66名,研究生45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高,反映出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本科生毕业以后约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继续攻读研究生。我系所招收的研究生有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三个研究方向。
Lh+7z>1 :|l0x
a 北大日本语言文化系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实为一体,全系的教师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多为国际研讨会),此外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现已出到第6辑。近年来,我系教师出版多部专著,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我系多名教师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科研奖项。
aV fsF|, b#709VHm 目前北京大学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法政大学、日本大学、创价大学、关西大学等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我系每年至少有1名教员作为访问学者前往上述大学进行为期1年或半年的访问研究。此外,我系还与同志社女子大学建立了交流关系,每半年有1名教员前往该校教授中国文化。我系每年都邀请1-2名日本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l2#~
nJH'^rO!C m%U=:u7#M s]vsD77& 二、博士生导师简介
Kj"n
Id) h\C1:0x{ 刘金才:男,1951年出生。1974年于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毕业,2000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赴创价大学、法政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作研究员和访问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副主任、日本语言文化系主任、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日本史学会思想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会长;《报德学》(日本)发行人兼编辑委员长;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学》执行主编。
fN`Prs A b#(QZ 主要研究领域为: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日本思想史、日本人论及中日文化比较。已有《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现代日语敬语用法》、《学日语必读丛书——敬语》等个人完成著作4部,《中日价值学新论》、《报德思想与中国文化》等参撰著作和主编著作12部,翻译和合译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承担和参加《东方文化与现代化》等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社科课题三项,目前承担和从事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工作为:(A)主持和从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日本“ 历史认识”问题深层研究》;(B)从事日本文化史论的研究,撰写《日本文化史论纲》;(C)中日文化关系及相互认识研究;(D)作为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总部设在日本)会长,领导和组织对“报德思想”的国际性研究。
H1evW E]Cm#B wC1)\ld q:_-#u 于荣胜: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74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留校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日在大阪外国语大学留学,1982—1983年在中日联合举办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高级班”学习,1988—1990年赴日任法政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1998—1999赴日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国文学科进行日本文学研究,1996—200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2001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兼职研究员。自1985年以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日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2000至今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b^Do[o}5 H8c -/ 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中日近现代小说比较。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编写《日本文学简史》(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修订《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国家十五教材规划项目)。已完成的研究课题有:《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与日本文学发展》(教育部8、5人文社科项目)、《中日近现代小说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子项目)、《日本文学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建设项目)、《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GyE5jh2 q!d7
Ms{q 主要著作、教材、论文有: 《东方文学史》(合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日本现代文学选读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基础日语》3,4册(合编 商务印书馆 1985-1986)、《中日近现代小说中的“家”——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博士论文 2000 )、《大学日语》1,2,3,4册(合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991)、《大学日语》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 “‘和’、‘物哀’与明治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6 同年全文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 “巴金与藤村的《家》中的长子形象”(《国外文学》 1998 同年全文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内向的」な文学と「外向的」な文学——中日近、現代文学者の文学観念の比較について] (载《新世纪的日中文学关系》(日文) 和汉比较文学会 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共编 勉诚社出版 2003年8月)等。另有文学及其它方面的译著13部,辞书、教材5部,论文二十余篇。
m7,"M~\pX kDKfJp&a CwF=@:*d `?N|{kb 彭广陆:男,1957年生于北京。曾先后就学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曾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任讲师、副教授),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社会兼职有: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日语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日本日语文法学会编辑委员、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比较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
Kn+B):OY+ V=GP_^F 研究方向为日语词组学、日语语法学、日汉对比语言学。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日语词组学研究、日语动词研究、日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新时期的日语借词研究等。曾参加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
7*&q"
L{1PCs36c 有20余种科研成果(著作、译著、词典、教材)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性者有:《概说·古典日语语法》(编译)、《概说·现代日语语法》(编译)、《日语练习模范指导》(翻译)、《阿杨在日本·续集――实用日语情景会话视听教材》主编、《基础日语教程》第1-4册(主编)、《高年级日语精读》第1—3册(合编)、《综合日语》第1—3册(主编)。
6r5<uZ9w_X %tz foiJ%P 0bIhP,4&
yzCamm4~0 赵华敏:女,1959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就学于天津外国语学院、东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2004年获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1984—1985年在中日联合举办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高级班”学习;1986—1988年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日语专业攻读在职硕士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1991年赴日任法政大学文学部作访问学者;1999年—2000年在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教授中国文化;2004—2005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国文学科作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主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员。
6$+F5T ^^*dHWHn< 研究方向为:日语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日语语法学、日语教学法。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编写《应用写作入门》(“十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 “外语教材编制理论与实践”(“九五”“十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有:现代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研究、中日两国言语行为之比较,外语教学法与教材编制等。
!_1RQ5]^ pu+jw
<7 主要科研成果有:《新编基础日语》1—4册(合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日语》1—3册(合编)、《高年级 日语精读》1—3册(主编)、《初级日语》(第1-2册)(总主编)、《日语常用表达形式用法辞典》(主编)。代表性的论文有:“关于 te hosii 的谈话分析”、“反驳言语行为中的datte 和 demo”、“论日语反驳言语行为的类型及语用意义——兼与汉语之比较——”、“关于日语教学中的交际功能”、“礼貌与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等等。
XuW>GT/ .ktyA+r8v z!\)
sL/" )mXu{uowr 金 勋:男, 1963年出生。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本科)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比较语言专业(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于199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北京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96—1997年日本法政大学访问学者;1997—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2年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交换研究员;2004年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交换教授,讲授中国文化课程。现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客座教授、韩国韩国佛教研究院特聘咨询委员,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IsiCHtY9 &p^8zE s 研究方向:中日韩哲学宗教(佛教)、东亚文明比较、世界新宗教、世界各国宗教政策。目前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有(1)《当代世界各国邪教治理经验综合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当代世界性邪教的网络传播模式与治理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日本的宗教政策与宗教统制研究》(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研究项目)。(4)《中国佛教史(对外交流卷)》(季羡林、汤一介主编)。
$]]|#}J n#5%{e> 主要研究成果:《元晓佛学思想研究》(专著)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日文版)2002.05、《现代日本的新宗教》(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06、《韩国新宗教的源流与嬗变》(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02、《东方文化大观》(合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2、《中国朝鲜族生活志》(合著)日本 社会评论社(日文版)1998.01、《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合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01、《韩国哲学思想资料选辑》(合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01等。此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40余篇学术论文。
F| O d#3E'8 ER$qL"H
U sq'bo8r 三、博士考试科目说明:
vq
JjAls +(|
,Ke 1、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0h~7"qUF@ EJ`"npU
语言方向:
Bgj^n{9x ;V\l,
u 英语或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种。日语(含文言日语)。日语语言学(含知识题和小论文)。
":N
EI vTU*6)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hmBV7nR N1i%b,:3 5ki<1{aVtZ [oh0 )wzB 文学方向:
;/g Bjp]H xRM)f93@ 英语、日语(含文言日语)、日本文学论
_B5vh(. jou741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pw5uH KN-)m ta& 文化方向:
~*Kk+w9H< I[v6Y^{q 英语或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种。日语(含文言日语)。日本哲学宗教、日本历史文化。
I8:A] Xe7/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T
cM;6h` VuWBWb?0Q 2、考试参考书目
~SN
* 1Vy8TV3D 语言方向:
tlJ@@v&= 5.3=2/ 『日本語教師のための言語学入門』小泉保著、大修館書店、1993
2j
<Y>
Y >`(]&o6<$ 『日本語要説』工藤浩ほか著、ひつじ書房、1993(1995)
l" P3lKS 3BzC'nplm 『現代日本語講座』(全6巻)、飛田良文・佐藤武義編、明治書院、2001~2002
z+(V2?xcvt L.tW]43K 文学方向:(请与导师联系)
%ot4$eY $WS?/H0C 文化方向:
<*F!A' w2o a*(,ydF|L 石田一良著:《日本文化¾¾历史的展开与特征》[日]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EauwAx wFX>y^ 1 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美]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S<StH 1@S(v L3a 内藤湖南著:《日本文化史研究》[日] 商务印书馆,1997
r&_bk
Y% SWWeN#Q 刘金才著:《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中]北京大学出版社,
&A!?:?3%O +
ko-oZ7V 2001年9月第一版,2004年4月第二版。
UsQh+W"? fx3oA} 金 勋著《现代日本的新宗教》[中]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6
]r.95|V* ~lH_d[ 3、考试题型
T7q
E
2 ;*[oi ○专业考试
KzWqHq #L`'<ge'g* 语言方向:(100分)
GX0S9s :xy4JRcF 一、解释术语 5小题(各5分,共25分)
=GJ)4os we}G%09L 二、选择填空 5小题(各1分,共5分)
@tzL4hy%^j
SodYb 三、填空 10小题(各2分,共20分)
teX)!N [ L <W2a( 四、简答题 2小题(3选2,各10分,共20分)
d8ck].m= %2,'x 五、论述题 2小题(3选2,各15分,共30分)
Q|7l!YTzVu 1WUlBr/k 文学方向:(不特别提供)
9:JQ*O$ P TMJ.; 文化方向:(不特别提供)
/ei(Q'pc[ N'n\_ x ○日语考试(100分)
KvY1bMU! Y>J u$i Ⅰ 文字と語彙
Bv{DZ?{s u#)ARCx ,w 1.漢字の読み方を書きなさい。(5点)
=g{Hs1W d*R('0z{ 2.次のカタカナ部分を漢字に書きなさい。(5点)
L['g')g. -=4{X
R3 3.次のカタカナ用語を、一般的な日本語に直しなさい。(5点)
`EWQ>m+ Pq3m(+gf Ⅱ 読解
GZzBATx #u/5
nm 1.次の文章(古典文)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25点)
S1U>Q~ZPA d^qTY?k. 2.次の文章(現代文)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30点)
Uu0 b*TQKYT Ⅲ 翻訳
r^T+I3 '7JM/AcC#K 次の文章を中国語に訳しなさい。(30点)
w=kW~gg "U|u-ka8B q!y!=hI E~
+g6YlT 五、关于硕士生材料
L XHDX C`["4 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T0s
UIY /|p6NK;8L 序号
!SdP<{[ &Ivf!Bgm{Z 号
~n;U5hcB 研究方向名称
WSqo\]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J[al4e^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A`nzqe#(1 #Q/xQ`+|. 1
nK6(0?/ 日本
K>_~|ZN1C8 U*\1d 语言
d,E2l~s 1、日语语法研究(含词法和句法);2、日语词组学研究;3、日语敬语研究;4、日语语用学研究;5、中日语言对比研究;6、类义语比较研究;7、日语助词与助动词研究;8、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gg@Ew4L& 彭广陆教授(博导)
tN0? WDF6.i ? 赵华敏教授(博导)
[<.dOe7| P\&n0C~ 刘振泉副教授
d RHw]!. Q|7;Zsd: 郭胜华副教授
\RmU6(;IQ ~|&To> 王彩琴副教授
i2?TMM!Fe }b+$S'`Bv 潘 钧副教授(博士)
BHR(B]EI wUH:l 李奇楠副教授(博士)
xG|lmYt76 /J!~0~F 马小兵副教授(博士)
{CQI*\O Vo9FlYj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scyv]5Hm! 6t'vzcQs 2
?:Rw[T@
l 日本
9G)fJr[c &G_XgQsg{ 文学
|M|>/U 8 1、日本文学史:掌握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倾向、艺术表现、美学观念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2、日本文学思潮与流派: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思潮及流派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探讨各种思潮、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3、中日文学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的原理分析中日两国文学创作的异同,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4、日本作家与作品研究:通过对具体作品和典型批评文章的研读,加深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掌握研究作家、分析作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Tz{-L%*# 于荣生教授(博导)
"cGjHy\j` E2Ec`o 李 强副教授
MZ_dI"J, w%~Mg3| 3
d+
]/0J!c 日本
]QKKtvN ~\u?Nf~L 文化
|t_SN
,)dd 日本文化史、日本哲学、日本宗教、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社会思想、日本民俗、日本传统艺术、日本人的国民性、中日文化比较等。研究重点在于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思维、行为、情感方式等。
]f*.C9Y 刘金才教授(博导)
(4IH%Ez){ R?8/qGSVqJ 金 勋教授(博导)滕 军副教授(博士)
?:#$btmn? 6o~CX /;
`-[ d>Ky(wS GhW{6.^
b\C1qM4 2、培养目标:(专业标准)
#yOn / eMUsw5=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在日本语言、文学、文化、中日比较文化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问意识,能够确切地把握专攻领域的学科前沿动向并且比较熟悉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MG4(,"c! 9O-*iK 在能力方面: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日语,英语达到“六级”。能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具有一定创新内容的研究。具有从事日本学研究、高等院校的教学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能力。
2 5Ia
iM"L%6*I^ 3、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I1W~;2cK +{cCKRm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I GB) (ljoD[kZ 语言方向:
*zWf8X yS@xyW / ①比较熟练地掌握日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
e
I+p j
\2q2_f ②对日语语言具有较广泛的知识。
b#:!b 1p(9hVA ③英语相当于“四级”。
d*Kg_He- IvM>z03 文学方向:
TTz_w-68 c)zwyBz ①本科修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的《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选读》等课程,成绩优异者。
zOMU&;.\
^Dys#^ ②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听、说、写的实践能力。英语相当于“四级”者。
n hGh5, YT)@&HaF ③掌握扎实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
Hw~?%g:<S `yrJ }f 文化方向:
]/od p/jm h2vD*W 要求新生扎实地掌握日本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胜任实际工作的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对日本的政治、思想、宗教、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较广泛的了解,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好的汉语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英语达到国家四级,具备独立学习和从事初步的研究工作的能力。
%Q|Hvjk=E ;%PI -Ps kUl' rIJd(=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BS+=*3J $mF9os- ①政治
/xkF9 >jpkR ②英语(二外)
*hkNJ I=K|1 ③日语语言文学
n^%",*8gD* 4i(?5p>f ④综合考试
GA2kg7 +cC$4t0$^A “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Y%@a~| 9u] "($ Q a3+ 9 '*n2<y 4、考试参考书
5DnX8t+d & _mp!&5XV 语言方向:
[M&.'X
03a<Cd/S 1) 加藤彰彦著:《日本语概说》,おうふう,1989年。
uui3jZ: lW3wmSWn% 2) 古田冬朔:《新国语概说》,くろしお,1980年。
|RZI]H% C}(9SASs% 文学方向:
C
vWt T/TMi&:?. 1)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讲谈社,1976年;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0GPxrx HiTj-O 2)大久保典夫等編:《現代日本文学史》笠間書院,1989年。
esK0H<] _q3|Ddm2LN 3)市古贞次著:《日本文学史概说》,倪玉等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Wtqv (v1~p3H 4)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筑摩书房,叶渭渠等译,开明出版社,1995年。
>PoVK{&y RzN9pAe 5)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fm&pxQjg Z$:iq 6)刘振瀛等编著:《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商务印书馆,1993年。
zE1=*zO` R>dd#`r" 7)刘瑞芝、小林保治等编:《日本古典文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I#9q^,,F /'Q2TLy= 8)秋山虔、桑名靖治等编:《日本古典读本》,筑摩书房出版,1997年。
22r$Ri_> y sFp` 文化方向:
)|j?aVqZ zt/N)5\
V 1)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U~at+M ]Ofs,U^ 2)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年。
0.
mS^g,M- ,@0D_&JAl 3)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H/N4tWk" h#(J6ht 2tI ,`pSU vz3#.a~2 5、“日语语言文学”考试题型(除翻译外要求使用日语答题)(150分):
j6DI$tV~ Ucd~-D ○日语能力(60分)
^b^}6L'Z !?5YXI, 一、阅读(包括词汇、语法)(35分)
{
{@* ~NG+DyGa= 二、翻译(包括日译汉、汉译日)(15分)
SmVL?wf 'e:(61_ 三、文言(10分)
12
HE= hD9b2KZv ○专业知识(有关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内容各占三分之一)(90分)
J/B`c(
{pk]p~ 一、填空(30×0.5=15分)
&l?AC%a5 !Z<=PdI1Ys 二、名词解释(10×2=20分)
{B[ }}wX$ D-4{9[ 三、简述题(3×5=15分)
LsO}a;t5 20cEE> 四、论述题(3×13.3=40分)
MIdV
i
S.g y-N]{!
~|( eh9 %uDH_J|^ R*DQLBWc _BZ6Ws$C2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
uF+0nv+ OXI>`$we }/2M?W0 %"^8$A?>,k 一、 概述:
ZdgzPs" Z): Nd9 北京大学的印度学教学与研究始于1917年,当时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
G_<4% HM !<?<f
db 1946年,季羡林先生受聘于北京大学,新设了东语系,梵语巴利语成为该系最早成立的语种之一,季先生成为梵巴语的第一位教授。1948年,金克木先生也来到北京大学,与季先生一起开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49年,先设立于云南呈贡后迁到南京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印地语科(1942年成立)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印度学学科的一部分。1954年,东语系增设了乌尔都语。由此,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具有了今天的规模。2004年,本专业开始了孟加拉语教学,使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大家庭里又新增了一位成员。
?NR&3q @MO/LvD 梵语巴利语是印度的两种古代语言,是印度古代文学文献使用的语言,印地语是当今印度的国语,乌尔都语是当今巴基斯坦的国语和印度的邦级语言之一,孟加拉语是当今孟加拉国的国语和印度的邦级语言之一。
&O#,"u/q` .FG%QF F~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是2002年国家评选出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本领域目前国内惟一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已经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有的来自国内,也有的来自欧洲及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MUSsanCA e,
fZ>EJ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与印度、巴基斯坦及整个南亚地区相关的科研、教育、文化、外交、外贸、商务、新闻、出版和旅游等多种部门的工作。
+QNsI2t;r .wB'"z8L (二
FLXn%/ :IucH%6V Q-z `rW 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r~YR= S=\cF,Zs
(一) 研究方向:
+lb&_eD 5?Pf#kq 序号
t<o7 S:a" 4:-x!lt 号
/l_u $" 研究方向名称
U.X`z3q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JUkwsc %-a;HGbZn 1
]6M,s0 印度古代语言文学
(;&}\OX6nm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宗教、以及印度古代科技文明。
lX.-qCV"B 3!$+N\ #w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旁及其他人文学科。
&,yF{9$G m2"wMt"*V 2
9!FU,4
X 中印文化比较研究
;|0P\3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学比较,民俗比较。
4hc[rN,] K_~kL0=4 特色:以中印文化比较为中心,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中印两国在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侧重于历史文献研究。
J/Lf(;C_ OTE,OCB[ 3
T0Xm}i 佛教文献与文化研究
qajZ~oB{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印度佛教文献、印度佛教哲学、佛经翻译史、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xHu@l!] *hru);OJr 4
EQ
ee5} 印地语言文学
9:Oz-b 内容:主要研究印地语文学史、中世纪印地语著名诗人极其作品、印地语帕克蒂诗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印地语近现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印地语当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印地语文学流派等。
NLK
1IH# jLM([t 特色:以印地语(包括中古印地语如阿沃提语和伯勒杰语等)为研究工具,英语为辅助研究工具。
z=) m6\ C\;l)h_{ 5
rR :ZTfJs" 乌尔都语言文学
%4),P(4
N 乌尔都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语言之一,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研究乌尔都语言文学有利于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宗教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与这两个国家的交往。此方向主要研究乌尔都语文学史、乌尔都语重点作家作品和乌尔都语文学流派。
"3\y~<8%' nH&z4-1Y? 6
RrvC}9ar 印度近现代文学
,|s*g'u 研究除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言文学以外的南亚近现代语言文学,如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尼泊尔语文学等。以该语言和英语为研究工具,全面深入地考察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体裁、文学题材、文学流派甚至整体文学史等。
N|$9v{ j_ 8T9s:/% 7
iuGwc086 印度宗教
P O 5Wi 内容:研究考察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印度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
\?
)S{ D<d,9 S,) 特色:通过印度本土语言如印地语、梵语、旁遮普语等进行研究,英语也是研究工具之一。
Y&j`HO8f 5RN!"YLI3 意义:印度被誉为“世界宗教的博物馆”,其99.9%的国民信仰宗教,其中85%以上的人口信仰本土宗教。宗教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fzyD(> ioD8- 8
#i@f%Bq- 南亚文化
k:Y\i]#yP 内容:研究印度历史人物、社会改革运动、社会思潮以及印度哲学、印度民俗、印度音乐、印度舞蹈等。
fMg9h9U zUL,~u 特色:研究工具为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乌尔都语以及印度官方语言之一英语等。
Hs'~)T \hgd&H0UU BYX c
'K (二) 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Hvm}@3F| 9GH5 1. 印度文化科目:
v,ZYh w m6mGcbpn 1)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w
k,t^) ih".y3 2) 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ktuq\a@ NUYKMo1ze 3) 朱明忠著:《恒河沐浴—印度教概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7z6B|8 B1)Eo2i# 4) 其它与印度文化、历史、宗教、神话、哲学等相关的著作和文章。
?I6rW JcQ6 6/S.sj~ 2.印度文学科目:
1OMXg=Y uKP4ur@1 1)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vd[7Pxe s)]j X 2)刘安武著:《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q0L<GOrj :,0(aB 3)季羡林主编、刘安武第一副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印度文学、南亚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L*GU 7m; (0NffM1 4)其它相关著作。
Dm)B? H" ae sk. 3.印度学与佛教学基础科目:
":udo VS! pr#%VM[':R 1) 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nBf |&= -Nm 2) 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
=8T!ldVxES QgqJ # 3) 汤用彤著:《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有多种版本。
58s-RO6 &!CVF 4) 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T o["o!(;z d^}p#7mB\ 5)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031"D*W'i ^y/Es2A#t 6) 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T/'z,,Y Gw<D'b)! e-ta 7R4 dxs5woP 4.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Bue* .#QE*<T)] 二、 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44ty,M3 `yv?PlKL (一) 研究方向及导师:
2&4nf
/sE WEj{2+ 序号
))=6g@( f7_(C0d 号
Nnh\FaI 研究方向名称
s>J5.Z7"'j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q2EDrZ 指导教师
@Y/&qpo$#W sv=U^xI 1
\V$qAfP) 印度古代语言文学
n2mO-ZXud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文学、比较语言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宗教、以及印度古代科技文明。
}%u#TwZ UOZ+&DL,L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旁及其他人文学科。
So&gDR;b +7gd1^|$e M3jUnp& 段 晴
N\PdX$ yu'-'{% 2
FLW VI4* 佛教历史与文献研究
;?/5
Mr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印度佛教文献、印度佛教哲学、佛经翻译史、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I<#X#_YP 王邦维
qzZ/%{Ak @[g7\d 3
SZKYq8ZA)V 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
Cy[G7A%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民俗比较。
s\;/U|P_ =de'Yy:\-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以中印文化比较为中心,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中印两国在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侧重于历史文献研究。
5_;-Qw -P}A26qB H{Ewj_L 王邦维
@-sWXz*W K83
'`W^ 4
aZb\uMePK 古丝路文明
9vV==A# 以梵语或者中古伊朗语言(于阗语等)文献为研究的基础,研究领域可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宗教(东方基督教、佛教、祆教),中亚古代民俗,以及佛经翻译史、佛经对比研究。
E]'
f&0s 段 晴
qnp}#BZ fmixWL7.Zg 5
1b%Oi.; 印度近现代文学
n[Q(q[ULV 在全面学习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基础上,以印度近现代语言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等为工具语言,同时辅以英语,对除印地语文学以外的其他印度近现代语言文学如乌尔都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和印度英语文学等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某一种文学的某个时期、某个流派、某种体裁、某位作家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进行的研究。
m#'eDO: dx@dnWRT, 印度近现代文学是多语种文学,成就斐然,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0/ouA>+ 唐仁虎
Eiu/p&ct @/s|<* 刘曙雄
^s{F f+]W ?b+Y])SJK 唐孟生
67(s\ wY<s 6
RB %
+|@c 印地语言文学
p3Ux%/ZqPV 印度中世纪梵语文学衰落以后,各种地方语言文学兴起,其中印地语文学最为发达,在中世纪以后的整个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印地语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体裁和文学流派等。
DKjiooD v^JzbO~|gj 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设立本研究方向对研究整体印度文学和印度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B{3q`( 唐仁虎
23tX"e 4H6Fq*W{k 7
Tow
=B 印度宗教/文化
@mCe{r*` 南亚(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此;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也曾先后传入,在此生根并发展,伊斯兰教还曾作为统治者的宗教在次大陆维持了六个多世纪的政治优势。这些宗教在南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产生过作用,并深刻地渗透到次大陆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文学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带给次大陆的影响是深远的、非同一般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f- XUto vqN/ crJ@ 本方向主要以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和南亚伊斯兰教等宗教及与这些宗教相关的哲学、文化、历史、政治、人物等为研究对象,力求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力争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J!l/.:`6 唐孟生
[_JdV(]$ v/ N[)< 8
,,uhEoH 南亚伊斯兰文化
H1c8]} 本方向主要从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展开,侧重对影响南亚历史进程的与伊斯兰有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对南亚伊斯兰区域文化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家及其著作进行研究,对伊斯兰教在印度社会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近现代和当代南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Ss%Cf6qdWL dM;\)jm 南亚有近四亿穆斯林人口,其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特色。另外,该地区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主要宗教之间矛盾重重,地区性争端和冲突不断发生,其影响甚至波及整个世界。这都需要从文化根基上加强研究和认识,本研究方向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设立。
*F1TZ_GS 刘曙雄
6-|?ya
+#eol~j9N 唐孟生
,cNe-KJk $U?]^ "Ol:ni1 u:APGR^ 1.印度文化科目:
%e]G]
B% 6B8!}6Ojc 1)R.C.马宗达等著, 张澍霖等译:《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j;`pAN(' +%XByY5 2)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 ;!IPiU oYN"L 3)《印度佛教史》,有多种中英文版本。
:2KHiT5 D;P=\i>9- 4)有关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的著作和文章(中英文)。
Zp/+F( W!<7OA g $ 5)其它有关印度文化、历史、宗教、神话、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著作(中文、英文、印地文、乌尔都文等)。
Z
01A~_ %"v:x?d$$o 2.印度文学科目:
Ibz9juY |^-D&C(Eu 1)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IJ_MAz ?L0;,
\-t 2)季羡林主编、刘安武第一副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印度文学、南亚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r{.pXf {?:]'c 3)刘安武著:《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b+a+OI D `:=1*7)? 4)山蕴编译:《乌尔都语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p6UR& ta{24{?M\ 5)其它相关著作和文章(中文、英文、印地文、乌尔都文等)。
N*36rR$^ -]^JaQw 3.梵语科目:
b|-)p+ba i@+m<YS:2> 1)Stenzler著,季羡林等译:《梵语基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e$fh` A
M=,:k$ 2)Charles Rockwell Lanman,A Sanskrit reader Lanman, Cambridge, Barba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KBa=3>{ aUNA`
L 3)F.Kielhorn, A Grammar of the Sanskrit Language, Bombay 1896;New edition: Varanasi 1970.
We$
n h rSH)LbJ 4)段晴著:《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x@aAJ| j-BNHX 4.佛教历史与文献知识科目:
U3_ O}X+ w=fWW^>bP 1)M.Winternitz: A History of Indian History, 40年代至今有印度多种重印本。
N4;g"k b s``a{ HZ 2)J.Gonda(ed): A History of Indian History, 法国/荷兰70年代至90年代出版丛书,其中有关分册。
e'uC:O.u HlX~a:.7 3)E.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Louvain, 1988.
_LZ(HTX~ }< '6FxR 5.中古伊朗语(巴列维语)科目:
fNi&r0/-t 4v>S
Xch 1)Henri Samuel Nyberg, A Manual of Pahlavi Part I: Texts; Part II Glossary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74
0?ab'vYcp xGyl7$J 2)进入下列网站,获得关于中古伊朗语的相关知识:
_*UI}JtlS 3:Nc`tM_ http://iranianlanguages.com/midiranian/index.htm FR6 W-L p#qla' 3)Hanbuch der Orientalistik, Erste Abeteilung - Der Nahe Und Der Mittlere Osten,
#Hr'plg
8 Iranistik, Literatur Lieferung 1, mit Beitraegen von Iliya GErshevitch, Mary Boyce, Olaf Hansen Bertold Spuler, Mark J. Dresden,Leiden/Koeln, 1968
yKUxjb^b\ o5J6Xi0+ 6.中亚史与敦煌学知识科目:
P7W|e~]Yq Es#:0KH].v 1)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等译:《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oU,8?(}'~ z*.G0DFw 2)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s@$0!8sxm
;UXV!8SM 3)劳费尔著,林筠音译:《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u(3 uZ: Y$XzZ>VW 4)阿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伊朗通史》上、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B.4e4%BBS sg-^ oy*^ 5)R. N. Fry, The Heritage of Persia, London 1962, new edition, 1976.
evZP*N~G l"[.Q>d 6)R. E. Emmerick,A Guide to the Ltterature of Khotan, Tokyo, 1979.
4Ia'Yr }l+_KA N`7O
J)l bBML +0a (三)博士生导师情况介绍
Z] r9lC h
#gI1(uL 段晴:梵巴专业教研室主任,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室主任。1953年5月出生于北京。1971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师从著名教授季羡林、蒋忠新学习梵语以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11月赴德国留学,师从汉堡大学著名伊朗语教授Ronald. E. Emmerick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12月通过博士考试,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到北大任教。主要承担课程:基础梵语、印度传统梵语文法、中古伊朗语言、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du}HTrsC c}$>UhLe 已发表代表性著作:
`+(n+QS _ KM)MUPr 1.《于阗语的无量寿经》(德文版) 发表于《印度学和伊朗学研究》博士论文专刊第3期。(Studien zur Indologie und Iranistik Dissertation Band3) 出版社:Dr.Inge Wezler Verlag fuer Orientalistische Fachpublikationen。获得1993年北京大学第4届科研成果一等奖。
GIYdI#0RC 5l@}1n 2.《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j3^p8] SJ22 已发表代表性论文:
<,p$eQ)T% FTEC=j$ln 1. 《新疆新出于阗文木牍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
L-U4
8 i
s\3]0n9 2. 《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书释读报告续篇》,首先发表于敦煌学百年学术研讨会,继而发表在《敦煌研究》第四期(2000/4)。
c99|+i50 Na]
Z%#~ 3. Ein Bericht über das neu entdeckte syrische Dokument aus Dunhuang/China,Oriens Christianus,85(2001)
WxD
$k3U 3,i`Fq
Qa 4. Newly found Sanskrit Fragments from Dunhuang,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2, vol. March 2003 (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第6号,2003)
n::i$ZUdK JcP<@bb>B 5. 《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OAo03KW ;7E"@b,tPN 目前从事项目:原民族宫藏梵文贝叶经研究、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词汇研究(与北京大学汉语史中心合作项目)、于阗佛教史、梵汉对比佛经数据库、梵汉词典。
t:lDFv4s _}\KC+n8 8KP yTbtS- 唐孟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因在研究巴基斯坦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03年3月,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 “贡献之星” 勋章。目前主要从事印度近现代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南亚伊斯兰文化、印度史等方面研究。
h$~$a;2cR .ozBa778u 研究成果:
u-n$%yDS c\P}ZQ 出版专著(编译著等):
V#1v5mWVx j _E(h. 《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
26zif e6jdSn 《印度河畔的阿凡提》,蓝天出版社,1996年3月;
b0%#=KMi kz#x6NXj 《巴基斯坦民间故事》,辽宁少儿出版社,2001年5月;
?~}8^~3 A}pe>ja 《古印度神话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D 5Z7?Y {[H#lX 4 发表论文:
iu+H+_ -Vg0J6x 《论乌尔都语中世纪文学分期问题》,《南亚研究》,2003年第1期;
'i/"D8 HwMe^e; 《中世纪印度苏非派的衰落》,《东方新月论坛》,2003年;
|@>Zc5M
Y$ :e_yOT}} 《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苏非派》,《东方新月论坛》,2003年。
/KJWo0zo 6Vu??
qBy 《浅析苏非派与文学》,《印度文学研究集刊》,2003年;等。
7x
|Pgu( kA 4kQ}q 研究方向:
!Nhq)i 9JC8OSjJ 1、印度近现代文学
V SH64 ?=Z0N&}[ 2、印度宗教
*UG=dl#F# E[_-s 目前承担研究课题:
%}Ob~m>P
fAR0GOI 1. 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研究》
z1~U
# V:4($ 2.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Mh 9Jf \?.M1a[ 联系方式:
obIY
C QW%BKF! 电话:010—62751574 010—62751578 E-mail:tangms@pku.edu.cn
3WdANR [+$o`0q;N? x~O_v ,7Lu7Q 王邦维:四川大学历史系肄业(1978-197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硕士毕业(1979-1982),北京大学东语系博士毕业(1983-1987)。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1992-迄今)。
%8G
Y`T:^ ]+0I8eerd 刘曙雄:男,1951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方文学史”的部分撰写工作,主持完成了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思潮与文学”,现承担着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亚伊斯兰现代进程”。发表有研究印度、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文学和南亚伊斯兰文化的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介绍英语、乌尔都语和波斯语作品60余万字。曾赴巴基斯坦伊克巴尔研究院、伊朗德黑兰大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政策研究所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东亚太平洋研究中心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
uO`YA] !tD,phca~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文楼229
?_c*(2i&^ NCysYmt 邮政编码:100871
9Ic~F^ DPsf] 电话号码:62765002
2L_ts= lTv_%hUp 电子邮件:
liushuxiong@pku.edu.cn # nh;KlI0 8.Ty
,7Z 唐仁虎:男,1950年5月生。1970年进入北京大学印地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先后赴巴基斯坦国家现代语言学院和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或访问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从事印度文学和印地语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参加撰写了专著《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主持了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泰戈尔及其作品研究”和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的研究工作,前者已以《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为书名出版,后者已经完成。发表了近20篇文学方面的论文。与金鼎汉教授合编了《印地语基础教程》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独自编著了《印地语中级教程》等三种校内使用的教材(讲义),与印度专家合作编著了一种校内使用的教材(讲义)。翻译出版了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眼中沙》、普列姆昌德的《普列姆昌德论文学》(与刘安武合译)、介南德尔•库马尔的中篇小说《辞职》以及其他作家的数十篇短篇小说、散文等。参加了《印地语汉语大词典》等7部大型工具书的编写或词条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