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 WUQlAsme
我的考博之路比较幸运,3年内报了7所高校,最终考了4所,认真考了两所,今年被西政幸运的录取。回顾这3年来的历程,感触就只有一句话:公平太重要了。考博是一场没有绝对的公平性可言的残酷竞争。在中国这个关系至上的社会里,对我们这些没有权力和利益可以加入到中国潜规则循环的人来说,考博时找到一个公平的导师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VP|ga}(
那么中国的导师们是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呢?这实际上并不使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问题。首先,导师们也是人,多读了几本书并不会使一个人变成圣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物质利益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资本权力去交换其他社会资源。这是中国的社会现实。指望他们绝对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是不可能的。但是,大多数导师们(少数垃圾就算了)无论从智识修养还是从利益上来说,都明白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都还是建立在自己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功,所以,他们仍然有很大的兴趣招收符合自己趣味的好学生。这一点同样不可否认。所以考博的公平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每个老师不同,每年都不同而已。所以,鉴别清楚导师的为人以及导师当年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鉴别呢?其实大家只要肯用心,都会在每一个学校找到公平的导师。 z\zmAus
一类导师已经超越了名利交换的游戏场。选自己喜欢的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考虑到按照博士的培养计划实际上每个导师都要和自己的学生很亲密的合作,导师有权利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学生是必然的。尤其是文科。所以最好先想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能不能得到导师的欣赏。这类导师往往身居高位,已经没有了名利之患,虽然公平但条件往往苛刻。象已经是国家副总理级别的罗豪才、省部级的夏勇。大部分贪心不足的官员都是自己的下级,因此报考这类导师可以不用担心自己和官员商人进行不公平竞争,难处是:自己是不是能得到导师的欣赏? 1m*fkM#
,&Iw5E[
另一类老师本身就洁身自好。这类导师往往在学术界和考生中有着相当的声誉,象夏勇教授向来以更多的是以公平著称。北大的贺卫方、吉大的邓正来、人大的杨建顺、西政的赵明、付子堂,以及清华那几位不要在职考生的导师。每年考完大家考上考不上都没什么话说。当然这些老师也会偏爱一些自己熟悉的学生或者自己欣赏的学生,但已经说过,这无可厚非,在挑选时,这些老师不会存在歧视外校外专业一类的问题。我这次去考西政,面试时导师们毫不留情问翻了好多西政的毕业生,我比较走运回答上来了大多数问题,面试的结果当场就宣布,我这个生平第一次来重庆的考生的成绩就超过了大多数西政毕业生。 1epj/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