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博士论文的评价 *13-)yfd
O`PQ4Q*F
今天之所以定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参加了几次博士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的写作有点
gF;C% }
有理想,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以偏盖全。今天我是以一个毕业十年的老博士的身份谈谈自己 s%m?Yh3
的看法。通过对不同学校的博士论文所做的比较,发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 X*bOE}
,博士论文的质量是越来越高。北大老师指导论文的质量上也是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 cA]PZ*]{BN
在论文的写作的方法上比较新,观点比较新。北大有好几篇博士学位论文写得相当成功, MRK3Cey} %
博士论文成为这些博士进行学术的一个新的起点。你对博士论文的研究有可能是从一个小 1p SEr6
点开始,但是它以后可能作为你的学术研究的起点。北大有的博士论文已经达到与国外同 m
(kKUv
行对话的水平。 &##JZ
?fpI,WFu
目前,博士论文的评审是由五位专家匿名评审,从反馈的意见来看,有的论文不尽如 bZ+Hu~
人意。有的匿名评审人对北大的博士论文的质量是有意见的,有的博士论文即使匿名评审 ws,VO*4
人同意其答辩,但是给的具体分值不高。 'X_%m~}N
I Vw'YtZ
我们的论文的质量与现有的社会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不相适应,其原因是法学不是一门 F7=&
CW 0
自给自足的学科。当年马克思从法律系转到另一个系,是否可以说明法学是不是一门自足 -9s&OKo`({
的科学?法学到底走向何方?现在最热门的是诉讼法学界和民法学界。现在是法典满天飞 xP'"!d4^i
。我们能否把我们的研究限制在推动立法的修改上?立法对策上? >k~3W> D
sX`by\s,
如果把法学研究局限在为立法提供对策上,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立法一修改,法学 &iJvkt
家的书都得跟着修改。我们刑法学界学者已经有了困惑。我们诉讼法学界现在是言必称英 zWF[cf>'
美法系,或言必称大陆法系。 o'YK\L!p
H1
vToIP%
中国的问题层出不穷,但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几年前的王海现象,说明了 }. V!|R,
我们中国民法学中没有惩罚性赔偿。如果民法学界对此问题不加以关注,还何谈研究民法 QKt{XB6Y
学?目前,我们博士论文的最大特点是教科书体例:一是体系很大。如,我在某大学参加 dQNW1-s
了一次民诉博士论文的答辩,该名博士一上台就大谈概念,我对此毫不客气进行了批评。 9tCF m.m
你花如此大的时间谈概念、谈一些基础问题,太小看我们答辩老师的水平。教科书体例的
`EVy
特点是没有创新。一个香港的学者批评大陆博士论文的特点是缺少一根红线;没有自己的 #ePtfRzJ
创新,最多是一种综述。这样的论文能叫博士论文?因为你没有创新。教科书体例的最大 ]Lm?3$u$
的特点是资料积累。把这些资料加以收集有没有必要?正文中一定要体现自己的创新之处 !XF:.|
。我们现在是强调博士论文的创新。我的体会是资料是用来为自己论文的论证服务的。 A$::|2~
>WY\P4)k
如以前我写过一篇"第三公法体系"的文章(劳教体系)。"第三公法体系"是游离于诉 1?".R]<{2T
讼之外。如果你没有一个恰当的研究方法,对此问题你就无法进行下去。我发现了一个问 D<bHRtP
题,找到了一个创新点,一篇伟大的作品就出现了。西方国家是一元化国家,中国是三元 |v h{Kb@
化国家。中国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是互相分离的。中国是强调定性的。越是惩罚严厉的法 /f! ze|
律,越应该受到监督。 .:SY:
v r
9XN/
wp
当你有一个三元公法体系之后,所有的资料就可以为你所用。如民告官就相当于再审 mX@!O[f%9e
:因为民告官案件不停止执行,不是再审是什么?我们对诉讼法的修改可以发现到"官告 I@I-QiI
民"。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弄清楚后,所收集的资料就可以为你所用。可以用理论,用假设 ">Y(0^^
来利用资料。我们之所以没有摆脱教科书式的博士论文的写作,可能是受英美和大陆法系 +J2;6t
的影响。 4@Xd(F_d
>s>{+6e
二、社会科学视野下的法学研究 u 9kh@0
DG
6W
^
目前,我们法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在对策法学上。其特点就是研究历史 T^
RYN
,古为今用。对待比较法学就是引进。比如,民法就是引进德国法。一些研究民法的人言 MtBoX*"
必称德国,民法上的一些概念都带有民国的气味。对策法学是目前研究法学的一个走向, $Rf)i W;h
对策学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搞策论,搞策论是 rSNaflYAr
出不是大师的。目前我们法学存在进入中南海现象;进在人民大会堂现象。我们现在有一 [?VkwFD0
些人喜欢充当法学之父。 Y|F~w~Cb
KO=H!Em\l
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对自己的总结是:对法学没有研究,只是参加过几部法典的编 D
+CP?} /
纂。法学家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官员上,太可悲了。我参加过刑事诉讼立法,我感觉是只 m4'x>Z
能参与立法而不能充当立法中的一个角色。 >~rytg] f
q#P@,|nc:
策论第二个缺陷是实用主义。学术不是以有没有用作为评价标准。贝卡利对法学的影 c7t .
响非常大,使他成名仅是一本小册子,他论证了一种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另一个对法学 nT/Azg
影响比较在的是帕克教授,他写了《刑事惩罚的限度》,迄今为止,英美法系国家研究刑 yMK VF`D*
法的人是言必称帕克。他们的文章基本上没有策论。他的论文至今引用率是最高,原因是 OEXa^M4x
他对现在的法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了反思。 [?moS!
A%%Vyz
对"对策法学"的反思,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我当时参加了中 VK^m]??s_
国政法大学一个文件的修改。当时对审判方式的改革基本上是群情激奋。对审判方式应不 K]C@seF`
应该改?为什么要改?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官的预断。当时在回答怎么办时,大家异口同声 7uxUqM
主张应引进英美的审判的方式。理由是我们属于大陆法系传统,所以应引进英美法系的审 )|E
617g
判的方式。对美国法系的偏爱,是我们中国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现在看来,我们96年刑 Q<2`ek
事诉讼审判方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失败:证人不出庭作证,法庭审判仅靠念笔录,如何进行 ko`.nSZ-k
讯问?法官的专横在"刘涌案件"中得到了集中反映。 .5GGZfJ]
>\ x!a:}
民众理想的审判方式与法学所要求的审判方式有重大的距离,审判方式改革一个最大 \jHIjFwQ
的原因是对审判方式存在的问题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发现,就进行改革,其结果必定是失 i
3i
败的。我不反对对策法学,但必须在发现问题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对策法学的研究。而且 Ql{:H5
对策法学太主观。目前诉讼法学界分为三派:保守派;激进派;中间派。现存来看:左, ja+PVf
中,右都没有发现问题。人过五十是不谈改革的,当然,小平是例外的。过于主观的判断 aW;DfH
,缺少客观性,使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研究缺少科学性。 zT ; +akq
lkaWwjv_D
许多博士论文的写作带有综述性的味道。在十年以前综述性的研究是铺天盖地。不光 3&KRG}5
是法理学,法史学也在搞教科书式的研究。如,《法律与革命》这是一本比较有影响的翻 yp"h$
译著作,如果该书仅是资料的积累,就不会吸引人。写文章关键是要有红线,否则,太浪 v)%0`%nSR
费了。有的法史研究者可以说是达到著作等身,但你问他对法学有什么贡献?就很难说了 WADAp\&
。 !]t5(g_
Qk]^]I
法学与哲学应有所区别。我们现在最大的误区有三个:一是概念游戏。只有概念没有 '0
J*9
现象。张五常有一句名言:最蠢的学者是研究没有发生过的问题。我参加过北大一个本科 {Xv0=P
生的论文评奖: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研究老子有关道的文章,他的这篇文章,所有参加答 /SD
(g@G,
辩的老师都看不懂,他为此感到很悲哀。我对他说:不仅你悲哀,我们也感到悲哀。 M992XXd
J)._&O$
现在有一种非常令人困惑的现象:一些研究法理的大学者写出来许多让人看不懂的文 cN%@
nW0i
章。我认为真正的法理学应该是从部门法中提炼出来的,但我们研究法理学的人很少研究 57[tUO
部门法。今天法理学界对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问题缺少研究,缺少普遍性的解释,因而其 lAJP X
研究没有生命力。 X|dlVNL8p
$tB `dDj
目前我们博士论文缺点:缺少问题意识,重复前人的劳动;缺少创新;与社会科学格 kV@?Oj.&I,
格不入。我们现在说出来的话,与经济学等学科不能对话。北大一位教授总结:在中国研 l-?#
oy
究法学,目前已不存在缺少资料的问题,但缺少对问题的研究。问题遍地都是―――从土 e&-MP;kgW9
地到知识产权问题。唯独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难以与世界同行对话。我们法学界缺少大 PpezWo)9
师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