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也是为了对国内她的导师及其本人的尊重,以代号替之。)是我的一位同事,也是我的一位最成功的学生,同时也是我最好的学友。正如她所讲的,“我们是求学路上的同路者;思想的交流者;写作的参与者”。我是她的支持者、鼓励者、指导者。她曾说,我是她最为主要的导师,我是她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没有我就没有她的今天”。 #~Xj=M%
?z&n I#
X本科毕业后,在我的鼓励支持下,她考上了国内著名的一所大学,开始了她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生毕业,她分到河南一所著名的高校任教。天生向上的她不滿足于现状,又继续深造考上了博士。师从国内著名的教授L。博士两年后,她申请到了留学美国的基金,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访学一年,师从美国著名的社会学者B教授。20号她完成对其所在系的最后一次演讲后,结束了其访学经历。对此,她写道:“20号做了在这里最后的谢幕表演:给全系教师和研究生做了一个Presentation。一切进行的比我想象的好,导师发来邮件说‘You did a great job with your talk yesterday, we all found it illuminating and provocative.’如此的评价,放心了。” f['I4 /o
XY)X-K$
在我们的相处中,我深深为X的学识、胆识、智慧所折服:她总能在平静中创造波澜,一次次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当博士要毕业时,她没有选择就业,而是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为她的成绩所欣慰:在最近的一年里,她自己写出两篇高质量的论文,两篇论文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一篇还同时为《中国社会科学文谪》转载。 R1JD{
#Q2s3"X[
我不敢说美国的博士教育为她的质变提供了原动力,或许,美国一年的教育正是她吃饱饭的最后一个馒头。但通过我和她经常的交流,我还是真切感受到中美博士教育的不同。 jR\pYRK
?uCL[
第一,培养过程:质的规定与量的要求。 / 8O=3
OGEe8Z9Jt
中国的博导基本的要求是先发表出毕业所要求的文章,当然是越多越好。美国的博导则要求的是质量。X虽然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但其导师对其的第一个要求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X的每一篇论文都经过过我的修改,但其17万字的毕业论文我虽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并从事了一些修改工作,但实事求是讲,她的水平基本上已经超过我了。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她现在是我的老师。美国的博士生没有发文要求,但共识的是美国的博士很难毕业。 ="G2I\
Xcfd]29
第二,评介:同行评议与匿名评审 &y0Gd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