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华,1964年生,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授,汉语教研室博士生导师(1.汉语语法学和语义学方向,2.对外汉语研究方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代汉语和语言学专业,主攻语义学和句法学。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MACROLINGUISTICS》(ISSN 1934-5755)杂志主编。 o]&P0 b
BQeg-M
FL&Y/5
d>c`hQ(V
9>vB,8
/OMgj7olD
先后学习于南京师范大学(1981-1985,学士;1985-1988,硕士)、华东师范大学(2001-2004,博士),先后工作于苏州大学(1985-1998)、温州大学(1998-2005)、南京大学(2005-现在),曾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1994.4-1996.3)、新加坡新跃大学(2011.9)、韩国外国语大学(2012.3-2013.2)和国内多所大学任教,大学从教逾25年。主持国家课题1项、部级课题2项。在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独著著作7部。论文主要发表于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民族语文、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修辞学习、华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宁夏社会科学、山西大学学报、南师大学报、东吴外语学报(台湾省)、中国学术年刊(台湾省)、中国语研究(日本)等刊物,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详文摘录或《中国学术年鉴》评介。 TIaiJvo
研究成果
/q7
$"wP
>> 专著 ljz=u;O)
g2rH"3sC
《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g2 mq?q(g
《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GJ.`Hj
《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年); HzuG- V
《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2006年修订再版); g:p`.KuB
《句法语义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A_2lG!!
6
《汉语水平考试HSK词汇分类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 V%C'@m(/SZ
f'`y-]"V5)
02(Ob
>> 论文 $YJi]:3&
论文主要发表于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民族语文、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修辞学习、华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宁夏社会科学、山西大学学报、南师大学报、东吴外语学报(台湾省)、中国学术年刊(台湾省)、中国语研究(日本)、MACROLINGUISTICS(USA)等刊物,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详文摘录或《中国学术年鉴》评介。 iU=:YPE+.
,W/Y@ScC
73{<;z}i
:`<MlX
>> 代表性论文 3RcnoXX_
%N\8!aXnf
现代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中国语文1986.6; &XXr5ne~C
句子的语义结构,南京师大学报1993.4; yLl:G;
汉语祈使句特征问题,语言研究1995.1; tn(6T^u
汉语单音形容词二叠式程度意义的制约分析,语言研究1997.1; d?cCSf
汉语祈使句理论本质,中国语研究总40号(1998)(日本); 4s"x}c">F
词义类扩的相貌知觉倾向,语文研究1999.2; T$;BZ=_
论汉语喜悦概念的形成,中国语研究总41号(1999)(日本); _=cuOo"!
感情意念的取象结构,语文研究2000.2; G
W7+#
隐喻意义的取象和文化认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aqQ
U7
论语意分割细度的文化成因和解释限制,东吴外语学报总15号(2000)(台湾省); (#qQ;ch
语言的动物观念和普遍性问题,民族语文2001.1(人大《语言文字学》2001.6全文转载); B&EUvY '
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民族语文2003.1; KmqgP`Cu
汉语强程度标记的叠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 CE|
*&G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语言研究2003.2(人大《语言文字学》2003.10全文转载); EYn9ln_]u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汉语学习2003.2; KR%NgV+}!0
关联成分的语法化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 *w6F0>u
层次关系中的破界,语文研究2004.3; Z]Cd>u
无意义句的评价等级,修辞学习2004.4(人大《语言文字学》2004.10全文转载,《中国学术年鉴》专文评介); zW[HGI6w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汉语学习2004.5; -f?,%6(1
并列可联范围的扩张及其控制因素,语言科学2005.5; 3S%/>)k
并列结构多语序运筹的机制,语言学论丛(总32辑)2006; X8~?uroq
关联标记的结构控制作用,汉语学习2006.6; N~?(<DyZR
偶举成分的并列格式化条件,汉语学报2007.3; #;;A~d:V
并列复合词的有序化机制,中国语研究总49号(2007)(日本); w.+G+r=
意义系统的他组织——言外世界对感情表达的深刻作用,中国学术年刊总第29期(2007)(台湾省); a?X
@ D<.;
唯频率标准的不自足性——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词汇大纲设计标准,世界汉语教学2008.2; 3wPUP+)c7
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修辞学习2008.4; %P C[-(
Q
词汇选限联系的确定性和存在基础,江苏大学学报2008.5; }5Km \OI
论汉语并列复合词调序的成因,语言研究2009.1; Dh<}j3]
错综关系下例外的形成——汉语离合词成因再探,语言科学2009.2; /
w[Tu
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上),当代修辞学2011.4; {GGP8
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下),当代修辞学2011.5; _Y)Wi[
论叹词形义关系的原始性,语言科学2011.5; JC/nHM
复句的系统复杂化与自繁殖,山西大学学报2012.1; R\x3'([A5
理据的场约束和系统运筹,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2; EbJc%%c
论语源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江苏大学学报2012.5; D&DbxTi
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外国语2013.1; e`K{
适应原理下句法系统的自繁殖,语文研究2014.1; R^INl@(O
求同原理下语法结构的整合,山西大学学报2014.4(《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详文摘录)。 eEYzA
e^N}(Kpy
所授课程 BP1<:T'.q`
>> 所授课程有:语义语法专论、语义语法原理及研究方法、多学科视野下的语义问题、语法学专题、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 t"vkd
mgb+HNH%q\
NC
sem
研究课题 Tz&h[+6`
>> 在研项目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句子复杂化问题的研究”(11BYY084) 。 YhP+{Y8t
p@oz[017/J
f*Os~@K
获奖情况 |3`8$-
>> 论著曾获江苏省政府社会科学奖、浙江省政府社会科学奖、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X: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