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UID: 180345
精华:
0
发帖: 3
流量: 0 M
威望: 13 分
介绍博友: 0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2017-02-12
最后登录: 2017-02-12
|
上中医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阴阳五行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 :?7^STc 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S;l" 3.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y Xi$w.gr 4.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U9q6m3#$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丞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J{%xW>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IN!IjInaT@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HQ3kxOT 5.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指一事物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是不断增减变化着的。) "H)D~K~* 6.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这是“物极”的结果。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的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Q3WMT 7.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即相反;阴阳的制约,即属性相反的阴阳表现出互相拮抗,互相抑制。阴阳的对立导致阴阳的制约。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FI4GR*? 8.阴平阳秘:即阴阳平秘,是阳和阴处于平和协调状态,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 @!Q\|
< 9.阴阳失调: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ZZW
p%uf 10.重阴必阳:是阴阳转化的表现。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重”就是转化的条件。 j;i7.B"[ 11.重阳必阴: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阴的方向转化。 _gP-$&JC 12.阴中求阳:肾阳虚的病证,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阴的药物,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意在阴中求阳。 7j\jOklV 13.阳中求阴:肾阴虚的病证,在补阴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阳的药物,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意在阳中求阴。 7Ust7% 14.阳病治阴:治,补益之意。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亢盛的虚热证,治以补阴(滋阴清热),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9soUt 15.阴病治阳:治,补益之意。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内盛的虚寒证,治以补阳(温阳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lnRbvulH 16.阳盛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z8n]6FDiE 17.阴盛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n/-d56 18.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影响及阳,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化,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VtC1TZ3-7 19.阳损及阴:阳虚到相当程度,影响及阴,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IQme5 20.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04L}hy|P 2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ih/MW_t=m= 22.五材:五行的最初含义,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bcZ s+FOPd 23.五体: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I:%O`F
24.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K~Hp%. 25.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引申为长养、生化、承载万物,用以说明五行中“土”的特性。 sDvtk]4o-4 26.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dD0:K3@ 27.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_,;|, 28.金曰从革:“从”由也,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R~iLIAq 29.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If1zB) 30.五行相生:生,即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和促进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 !`%3?}mv, 31.五行相克:克,即克制、制约、抑制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克制和制约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等。 6P KH% 32.所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 rwUKg[
1N 33.所不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以木为例,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I`e|[k2 34.母病及子:是五行相生关系异常所致的一种病理传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的病理变化。 5w+X 35.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G&/RJLX|w 36.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如木旺乘土,水盛乘火等。 RvT>{G~ 37.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如木亢侮金、水旺侮土等。 Z@I.socA 38.子盗母气:子病及母的病变中,由于子行亢盛,劫夺母行致母行虚衰;或子行虚弱,累及母行使母行亦不足,称为“子盗母气”。 tK+K lz 39.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三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7#BpGQJQ 40.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Z;tAF! 41.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71?>~PnbH} 42.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 ?=;dNS@i@ 43.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qh)o44/
$ 44.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W c"f 45.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pZ,P_? 46.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N| dwuBW 47.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属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PZQn]lbak 48.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研究事物阴阳的运动规律和方式,并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C]u!\(IF 49.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何标准? csV.AN'obq 答:一般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是区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具体说来,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等,都属于阳的特征;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都属于阴的特征。 4Y[uqn[ 50.怎样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lth t'| 答: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发生改变,则这一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而言、不甚确定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中复又阴阳;同一层次中,比较的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也可能随之改变。 Gmi w(T 5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制约? R30{/KK 答: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抑制和互相排斥。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阴阳两个方面。 3sf+u oV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个方面,就其性质而言,是相互对立的;就其关系而言,又大多是相互制约的。事物的这种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古人又称之为“阴阳相反”,即阴阳双方的作用趋势、力量趋向等是相反的,是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 4%TY`
II 阴阳两者之间并不是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着的,阴阳的对立斗争无所不在,通过相互斗争达到相互制约,最终取得统一,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如人体的机能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两者互相制约,维持动态平衡,这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dYu0 对立的阴阳两方,既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反之,任何一方的过度虚弱,必然会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亢盛。这种由于阴阳相互制约而产生的阴阳消长,若其波动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能维持其正常的动态平衡。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偏盛偏衰的异常状态。 8lo /BGxS> 52.如何理解阴阳互根互用? vt3yCS 答:阴阳互根互用,是表示对立的阴阳双方始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G9.+N~GZ. 鉴于阴阳指的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故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每一方均以对立面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这就是阴阳的互根关系,古人多称之为“阴阳相成”。在阴阳互相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围内的阴阳关系还体现有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故明代赵献可在《医贯砭·阴阳论》中指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XAV|xlfm 53.如何理解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 #TLqo(/ 答:阴阳消长平衡,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保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oW*e6"<R7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①阴阳互为消长:即此长彼消(包括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就人体而言,阴阳维持在相对平衡范围之内的消长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导致了阴阳的消长的失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属于病理状态。由此可见,阴阳消长既可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变化,又可用来分析病理变化,但两者在程度和性质上是有区别的。②阴阳皆消皆长:即此消彼消(包括阳消阴亦消和阴消阳亦消),此长彼长(包括阳长阴亦长和阴长阳亦长)。以人体气血而言,气虚可致血虚,补气可以生血。 Ldnw1xy 导致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导致阴阳的互为消长,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导致阴阳的皆消皆长。 Jb'M/iG 54.如何理解阴阳相互转化? L=u>}?!,Fj 答: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能转化为阳,阳可能转化为阴。阴阳转化,指的是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发生根本变化。 `Trpv$ 任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其阴或阳的孰主孰次,决定着该事物届时的主要特征,即总体上属阴还是属于阳。然而,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主次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Zb+WGyj 阴阳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其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这个“极”就是向反面转化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阴阳转化的条件。在生理上,营养物质(阴)与功能活动(阳)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 RzG<&a3B3s 55.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5?q:9.8 答:阳病治阴: 是指对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亢盛(引起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之法治之,亦即王冰所谓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YHPeXu 阴病治阳:是指对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内盛的虚寒证,采用补阳以消阴之法治之,亦即王冰所谓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V&x6ru# 56.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Yl[GO}M 答: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都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所确立的治法。 75j`3wzu 阴中求阳是指对阳虚证以及阳损及阴所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采用补阳为主兼以补阴的方法治疗,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是指对阴虚证以及阴损及阳所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采用补阴为主兼以补阳的方法治之,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t1,sG8Z 57.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zK`z*\ 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一种看法是病在阳,可以从阴分治疗;病在阴,可以从阳分治疗。义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类似。另一种看法认为此乃虚寒证、虚热证的治疗法则,“阳病治阴”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产生的虚热证治以补阴,“阴病治阳”则指阳虚不能制阴而产生的虚寒证治以补阳。治,补益之意。如张介宾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壮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也。” 9IgozYj 58.何谓五行学说? t&+f
:)n 答: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的特性加以推理、演绎和归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是世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法则。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F.)b`:g 59.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