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UID: 180345
精华:
0
发帖: 3
流量: 0 M
威望: 13 分
介绍博友: 0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2017-02-12
最后登录: 2017-02-12
|
上中医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阴阳五行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 B4Fuvi 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Dx5X6 t9= 3.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bl3?C 4.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chE}TK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丞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0#S#v2r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z@21Z`,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ogvB{R
5.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指一事物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是不断增减变化着的。) 4~K%,K+Du 6.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这是“物极”的结果。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的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o5|W'>` 7.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即相反;阴阳的制约,即属性相反的阴阳表现出互相拮抗,互相抑制。阴阳的对立导致阴阳的制约。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X=KC+1e 8.阴平阳秘:即阴阳平秘,是阳和阴处于平和协调状态,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 4o<rj4G> 9.阴阳失调: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4Jf9N' 10.重阴必阳:是阴阳转化的表现。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重”就是转化的条件。 srQGqE~ 11.重阳必阴: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阴的方向转化。 2oo/KndU 12.阴中求阳:肾阳虚的病证,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阴的药物,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意在阴中求阳。 >i_ #q$o 13.阳中求阴:肾阴虚的病证,在补阴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阳的药物,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意在阳中求阴。 bs&>QsI?j 14.阳病治阴:治,补益之意。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亢盛的虚热证,治以补阴(滋阴清热),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Lb,wn{ 15.阴病治阳:治,补益之意。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内盛的虚寒证,治以补阳(温阳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RG.wu6Av 16.阳盛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rS?^"h9 17.阴盛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82M`sk3. 18.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影响及阳,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化,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EeR} 34 19.阳损及阴:阳虚到相当程度,影响及阴,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a%1$>sj 20.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b]gVZ- 2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i IM\_<? 22.五材:五行的最初含义,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fKW)h?.Kd 23.五体: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s1]m^, 24.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U(kK(uO 25.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引申为长养、生化、承载万物,用以说明五行中“土”的特性。 +BVY9U?\" 26.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ucJ| 27.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j5wfqi 28.金曰从革:“从”由也,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wF9L<<&B 29.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Q5b9q$L$ 30.五行相生:生,即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和促进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 jV[;e15+ 31.五行相克:克,即克制、制约、抑制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克制和制约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等。 4.p:$/G
TS 32.所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 & 'CUc/, 33.所不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以木为例,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THlQifA! 34.母病及子:是五行相生关系异常所致的一种病理传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的病理变化。 s"XwO8yhM 35.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QMy!y_K~m 36.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如木旺乘土,水盛乘火等。 ]q~bi<E9W 37.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如木亢侮金、水旺侮土等。 d
N$,AO T 38.子盗母气:子病及母的病变中,由于子行亢盛,劫夺母行致母行虚衰;或子行虚弱,累及母行使母行亦不足,称为“子盗母气”。 6?Kl L [~ 39.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三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mPhu#oK'f 40.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80^ GDk~S 41.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i),bAU!+m 42.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 T(qTipq0 43.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q^:VF()d_z 44.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yT?LIyP 45.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3)7zulnXH 46.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yP`5a/ 47.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属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4i
PVpro 48.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研究事物阴阳的运动规律和方式,并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sQJGwZ7 49.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何标准? $_iE^zZaU^ 答:一般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是区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具体说来,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等,都属于阳的特征;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都属于阴的特征。 t>AOF\ 50.怎样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q-+:1E 答: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发生改变,则这一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而言、不甚确定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中复又阴阳;同一层次中,比较的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也可能随之改变。 @gfW*PNjlP 5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制约? -pIz-* 答: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抑制和互相排斥。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阴阳两个方面。 B;?)X&n|X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个方面,就其性质而言,是相互对立的;就其关系而言,又大多是相互制约的。事物的这种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古人又称之为“阴阳相反”,即阴阳双方的作用趋势、力量趋向等是相反的,是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 2lO(f+ 阴阳两者之间并不是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着的,阴阳的对立斗争无所不在,通过相互斗争达到相互制约,最终取得统一,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如人体的机能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两者互相制约,维持动态平衡,这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bU}v@Uk 对立的阴阳两方,既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反之,任何一方的过度虚弱,必然会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亢盛。这种由于阴阳相互制约而产生的阴阳消长,若其波动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能维持其正常的动态平衡。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偏盛偏衰的异常状态。 3LT~-SvL 52.如何理解阴阳互根互用? e M
Hz/;I 答:阴阳互根互用,是表示对立的阴阳双方始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6 L!%Oi 鉴于阴阳指的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故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每一方均以对立面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这就是阴阳的互根关系,古人多称之为“阴阳相成”。在阴阳互相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围内的阴阳关系还体现有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故明代赵献可在《医贯砭·阴阳论》中指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AV]t| 53.如何理解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 I8YUq 答:阴阳消长平衡,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保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F3EAjO)ch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①阴阳互为消长:即此长彼消(包括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就人体而言,阴阳维持在相对平衡范围之内的消长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导致了阴阳的消长的失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属于病理状态。由此可见,阴阳消长既可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变化,又可用来分析病理变化,但两者在程度和性质上是有区别的。②阴阳皆消皆长:即此消彼消(包括阳消阴亦消和阴消阳亦消),此长彼长(包括阳长阴亦长和阴长阳亦长)。以人体气血而言,气虚可致血虚,补气可以生血。 Q"ZpT 导致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导致阴阳的互为消长,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导致阴阳的皆消皆长。 v
UVFW'- 54.如何理解阴阳相互转化? s*[
I"iE 答: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能转化为阳,阳可能转化为阴。阴阳转化,指的是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发生根本变化。 &hO-6(^I 任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其阴或阳的孰主孰次,决定着该事物届时的主要特征,即总体上属阴还是属于阳。然而,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主次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9xO@_pkX 阴阳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其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这个“极”就是向反面转化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阴阳转化的条件。在生理上,营养物质(阴)与功能活动(阳)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 CNefk$/cR 55.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Gk
{ 'U 答:阳病治阴: 是指对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亢盛(引起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之法治之,亦即王冰所谓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73 阴病治阳:是指对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内盛的虚寒证,采用补阳以消阴之法治之,亦即王冰所谓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vlYv 56.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P*A+k"DU1 答: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都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所确立的治法。 Zs
/>_w} 阴中求阳是指对阳虚证以及阳损及阴所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采用补阳为主兼以补阴的方法治疗,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是指对阴虚证以及阴损及阳所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采用补阴为主兼以补阳的方法治之,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fwv^dEe 57.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D9[19,2r` 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一种看法是病在阳,可以从阴分治疗;病在阴,可以从阳分治疗。义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类似。另一种看法认为此乃虚寒证、虚热证的治疗法则,“阳病治阴”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产生的虚热证治以补阴,“阴病治阳”则指阳虚不能制阴而产生的虚寒证治以补阳。治,补益之意。如张介宾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壮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也。” A{
~D_q 58.何谓五行学说?
LNWS
答: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的特性加以推理、演绎和归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是世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法则。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E"192,z@ 59.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lG\uJxV 答:人的情志活动,属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动异常,又会损伤相应的内脏。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怒伤肝、悲可以胜怒;喜伤心,恐可以胜喜;思伤脾,怒可以胜思等,这在古医籍中称为“情志相胜法”。 >)u;X
60.如何理解“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Q-'j131[ 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出自《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制化规律。所谓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即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在协调稳定下的变化与发展。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即为此意。当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时,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以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诚如张介宾所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GUK?Z 61.试述中医学精气神学说中精、气、神的含义及其关系。 =|]h-
[P' 答:在中医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华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一切生命物质,称为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精为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b[sW|{ 气是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7.hBc;%2u 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与外在表现,或专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5_aj]"x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精能化气,精为气之源;气能生精,气动激发精的生成。精足则气充,气足则精盈。精能化神,精盈则神明;神能统精,神安则精固。气由精生,又能化神养神,精足气旺则神明;神以气立,又能驭气统精,神明气充则精固。 Xx{| [2` 62.阴阳消长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如何? q*UHzE:LI 答: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与增长变化之中。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没有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就没有消长变化,而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又体现于不停的消长变化中。阴阳消长一般是两类不同的形式,并分别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相关:阴阳的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一般与对立制约有关。阴阳双方的正常的相互制约,导致了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维持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协调。阴阳的皆消与皆长一般与互根互用有关。 6}TunR 63.何谓阴阳消长?其类型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SGn[ 答:阴阳消长,指阴阳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盛衰变化。其类型有: KVa{;zBwl (1) 此长彼消:即阴长阳消,阳长阴消,为制约较强造成的。如:四季寒暑的正常更替。从冬至经春至夏,阳生而旺,阳制阴而阳长阴消;从夏至经秋至冬,阴生而盛,阴制阳而阴长阳消。 iAk:CJ{ (2) 此消彼长: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为制约不及造成的。如:人饱食之后,由于消化需消耗大量的能量,故为阳消阴长的过程。而在工作劳动时,阴阳物质转化为能量,以适应生理需求,此为阴消阳长的过程。 -lhIL}mGf (3) 此长彼亦长: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为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如:婴儿的成长即属此类,阴阳互根互用,协调共长,一方随着另一方的增长而增长,人体才不断发育成长。 'z.
GAR (4) 此消彼亦消: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为互根互用不及造成的。如:老人的衰老过程,阴阳双方互用不及,一方随着另一方的消耗而消耗,共同降低,人体逐渐衰老。 _d@YLd78P 64.何谓阴阳平衡?与消长有何关系? o99ExQ. 答:阴阳平衡,即阴阳双方的和谐、协调、有序状态。它既是阴阳升降运动协调,交感相错得以有序进行的最佳状态,又是阴阳对立制约取得统一,阴阳消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结果,所以,阴阳平衡实际上是相对的动态平衡。 +c))fPuV 阴阳消长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而阴阳平衡是相对的。绝对的消长中产生了动态平衡与稳定, 而动态的平衡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变化。事物就是在阴阳消长与平衡这一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着。 ;qgo= 65.阴阳对立制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 !i;6!w 答:阴阳对立制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j\p
= (1) 用于解释生理活动:就人体的生理机能而言,兴奋为阳,抑制属阴,当二者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则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如人从睡眠中清醒,是阳制约了阴,从清醒转入睡眠,是阴制约了阳。 (SyD)G\rj (2) 用于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会产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两种病理变化。 KV_/fa~Ry 阴阳偏盛,是指机体在阴邪或阳邪的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阴偏盛,是指阴邪致病,使机体阴气绝对的亢盛而形成的实寒证。阳偏盛,是指阳邪致病,使机体阳气绝对亢盛而形成的实热证。亦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zH.6%$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使其对另一方的制约不足,导致另一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阴偏衰,是指人体阴液不足,凉润、宁静作用明显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的病理状态。由于病属不足,故表现为虚性亢奋的虚热性病证。阳偏衰,是指人体阳气虚衰,温煦、推动功能明显衰减,不能制约阴寒,导致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的病理状态。由于病属不足,故表现为热量不足的虚寒性病证。这就是“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q2zuxq!R (3) 用于确定治疗原则: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应是治疗的根本原则。 y0d= 阴胜则寒,宜用温热药以制约其阴,以热治寒,亦即“寒者热之“。 5skN'*oG 阳胜则热,宜用寒凉药以制约其阳,以寒治热,亦即“热者寒之“。 s(=wG| 阴虚则热,是谓虚热,一般不宜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滋阴壮水之法,使阴渐盛,以抑制阳亢之内热,《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亦即唐代医家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Zpa6 阳虚则寒,是谓虚寒,一般不宜用温热发散药径除阴寒,须用壮阳益火之法,使阳渐振,以制约阴寒内盛,《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亦即唐代医家王冰所说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VmqJMU>. 66.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 ;bE/(nz M 答: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ohm|!rW (1)用于说明生理联系: ai_ve[A 首先,以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养气,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即为典型的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sUG!dwqqd 其次,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而言,兴奋与抑制分属阳和阴,两者又是互根互用的。没有兴奋,也就无所谓抑制;而健全的兴奋,又以充分的抑制为补偿,且兴奋为主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抑制因素。否则,不是精神萎靡,便是狂躁不宁。同样,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正常的抑制,也须以足够的兴奋为前提,且抑制为主时,存在一定的兴奋因素。否则,不是失眠多梦,便是嗜睡昏迷。 ?@rd,:'dE (2)用于阐述病理变化: EV?}oh"x 由于阴或阳是互根互用的,所以当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进而形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j$)ogGu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无以化”,就会导致阳亦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pa!BJ]~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由于“无阳则阴无以生”,也会导致阴亦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
@D (3)用于确立治法: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所确立的治法,主要用于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包括“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4lsKN< “阴中求阳”,是指对阳虚之人,在温补阳气时,可适当加入养阴之品,即为“阴中求阳”。 )=5&Q “阳中求阴”,是指对阴虚之人,在给予滋补阴液的同时,亦可适当加入温阳之药,即“阳中求阴”。 RCWmdR#}V 67.阴阳转化发生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YbZbA >| 答: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阳中寓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阴阳转化的必备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如以阴阳消长为量变过程的话,那么,变化之极,就可发生阴阳转化的质变。因此,阴阳的转化一般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及必反”。如四季气候变化,春温而至夏热,夏热至极必转化为秋凉;秋凉而至冬寒,冬寒至极必转化为春温。末至热极、寒极阶段,气候不会出现质的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里所说的“重”和“极”,即是指事物发展的程度,是促使其转化的条件。 TDH^x1P 68.何谓五行制化?其规律及意义如何? N9w"Lb 答:所谓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亦即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其平衡协调,促进事物的生化。五行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x2JC' -H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xwcK-A 五行制化的意义: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与相克,维持了五行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五行中若有一行太过或不及,必有另一行来克制或资助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新的协调。五行系统间通过这类复杂的调控机制,防止自身某些方面的太过与不足,从而维持整体的动态平衡与协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u}5CzV ` 69.五行相乘与相侮之间有何异同及联系? {:1j>4m2 答:相乘与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ck?JXg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又称反克。 { M**a 两者的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即与相克方向一致;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即与相克方向相反。相乘是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而相侮则是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向克制。 5NhFjPETr 70.五行中异常克制现象有几种?其原因是什么? }-oba
_ 答:五行不正常的相克现象有相乘与相侮,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r)^sHpK:` 相乘,即是以强凌弱,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又称反克。 U,#~9 产生原因: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不外乎是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相乘是“我克”一方力量太强,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而相侮则是“被克”一方力量太强,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tl0|.Q, 两者的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即与相克方向一致;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即与相克方向相反。 ~IhM(Q*mO! 两者的联系:均是五行的异常克制现象;发生相乘的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同时发生相乘;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不外乎是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 0ID9=:J 71.如何以五行生克理论来阐述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a@12J(I 答:中医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属性归属,不仅用于阐释五脏的功能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递相制约的联系。 -EiTP:A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木生心火,可用以说明肝藏血以济心;心火生脾土,可用以说明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土生肺金,可用以说明脾气布精于肺;肺金生肾水,可用以说明肺为“水上之源”与肾主水的关系;肾水生肝木,可用以说明肾精化生肝血。应当指出的是,随着对脏腑生理功能了解的日益深入,对五脏之间生理联系的认识,已大大超越了这种固定的递相资生的范围。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强调理脾、肾两脏生理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土生金”、“水生木”的简单资生,而是对其他各脏也有同样的资生作用。 wK(]E%\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肝木克脾土,可理解为肝的疏泄功能可舒畅脾土,勿使壅滞;脾土克肾水,可理解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阻止肾水,勿使泛滥;肾水克心火,可理解为肾阴可以制约心阳,勿使过亢;心火克肺金,可理解为肺气的肃降制约肝气勿令升发太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在运用五行之间递相克制来阐释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递相克制时,有些方面的实际含义并非是真正的“相克”,而是含有“相生”的作用。如以“木克土”为例,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即所谓的“土得木而达”;有些地方的“相克”,又表现为相互制约,而不是单向的递相克制。如以“金克木”为例,肝主升发与肺之肃降之间,不能认为是单向制约,而是相互的制约平衡关系。 ~F,~^r!Jtu 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阐释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为代表的五大系统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本认识,故从总体上来说,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调节机理时,又不能 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范围,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mh3S?Uc 72.如何以五行相生来阐述五脏病理传变? OFtaOjsyUa 答:相生异常的传变,即是在某一脏有病时,其病情的发展,循着五行之间递相资生的次序传变。但在具体疾病中常见的主要是一对相生关系,即母子关系两脏之间相互影响和传变,故又称“母子相传”。 Pe@#6N` “母病及子”可因“母脏”的亏虚导致“子脏”的不足,形成母子两脏俱虚之证。例如,在肾虚时,可影响及肾精与肝血的互资互化,而致肝肾精血不足;也可因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水不涵木”之证。“母病及子”也可因“母脏”的邪实而影响“子脏”,形成母子两脏俱实之证,较典型者即是肝火旺引起心火旺,而导致“心肝火旺”之证。 99=~vNn “子病犯母”时,多可致“母虚”,故又称“子盗母气”。而“子脏”本身,则既可正虚,又可邪实。例如,肾阴虚可导致肺阴虚,形成肺肾阴虚;肝火旺(实)可导致肾阴虚,形成肾阴虚肝火旺的虚实夹杂之证。“子病犯母”导致“母脏”的实证,除心火旺引动肝火所致的心肝火旺外,其他就比较少见。 c>LP}PGk 73.如何以五行相克来阐释五脏病理传变? pCE
GZV,d@ 答:相克异常的传变是指某一脏有病时,其病情的发展,循着五行之间递相克制的次序传变。但在具体疾病中较常见的,主要是在具有相克关系的两脏之间相互影响和传变。这种传变,可区分为顺着五行相克次序而克制太过的“相乘”和逆着五行相克次序而反向克制的“相侮”两种。 Yz/Blh%V 相乘,如以肝木与脾土之间的相克异常,就有“木旺乘土”(肝旺乘脾)和“土虚木乘”(脾虚肝乘)的区别。一般认为由于肝气郁结,影响到脾胃运化功能,出现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口苦吞酸、嗳气泛恶、大便溏泄等症状,称作“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的虚弱,不能耐受肝的相克,而出现头晕乏力、纳谷不化、嗳气不舒、胸胁苦满、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症时,称作“土虚木乘”。 KL_/f 相侮,如肺金本应克制肝木,若由于肝气亢逆,肝火过旺,肺金非但无力相克,反被肝木所侮的情况,即称“木旺侮金”,或称“木火刑金”,亦即肝火犯肺。临床上可见出于大怒暴怒等原因,引起肝火太旺,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胸胁胀满,随即又出现咳逆上气,痰中带血,或咯血等肺的病症。此外,由于一脏的虚损,招致“我克”之脏反向克制的,亦称“相侮”。例如,由于脾土的虚衰不能制水,出现全身性水肿等症,称为“土虚水侮”,治疗上就必须以“扶土制水”为主。 4A2}3$c9 74.如何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M/W"M9u 答:疾病的传变,多见于一脏有病,波及他脏。而这种传变有依五行相生次序传变的,有依五行相克次序传变的。故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调治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有太过者,泻其有余;不及者,补其不足,以此来控制其传变。如肝木太过之病,由于木旺多可乘土,所以要控制病情顺其相克次序传变,就必须先补益脾土,使脾胃健旺而不受肝木太过的影响,脾胃不伤则病不易传变而易于痊愈。这种治则的确立,具有既病防变的积极意义,正如《难经·七十九难》所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可见,肝病补脾,是依据五行相乘原理所确立的控制疾病传变的治疗原则。至于疾病能否传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取决于脏腑的功能状态,虚者易传,健者不传。《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在脾旺之时,或脾胃本无虚衰,就无须用补脾的方法去阻止疾病的传变。 ( 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