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 W0@n/U
(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 HZC"nb}r4
(二)16-17世纪乌托邦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 C=L>zOZ
(三)18世纪的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 JV^=v@Z3
(四)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5h=}j
思考题: ?}tFN_X"
1、不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US!YU
2、东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同点? M#4pE_G
3、从思潮、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三个阶段。 \^J%sf${
4、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y|i,|
5、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只能是空想? \O3m9,a
第二讲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rxvx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ifMRryN4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rI2wM/v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创立 y1eWpPJa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J
u!]&G8
思考题: # Yj 1w
1、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EPI4!3]
2、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T= y}y
3、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UJAv`yjG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_lJ!R:*
(一)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特色 >reU#j
1、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GbY
7_N
2、列宁主义理论体系 8`B3;Zmm
(二)斯大林模式及其理论的局限 [[Ls_ZL!=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laOzC`8
2、斯大林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YNyk1cE
第四讲、改革时期的苏东社会主义理论(9学时)冷战时期社会主义 7UKh688
(一)走向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 njB;&N)I
1、赫鲁晓夫的“三和”、“两和”理论 ]KKS"0a
2、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RQ]?^
3、弋尔巴乔夫“新思维” :\`o8`
(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GhS[VJjR
1、南斯拉夫的不结盟社会主义 YlJ@XpKM
2、波兰的社会主义理想 Fh&G;aEq
第五讲 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思潮(9学时) d=$Mim
(一)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理论探索 T[w]o}>cW
(二)中东社会主义理论 g-4M3of
(三)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a{'vN93
第六讲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 R3)~?X1n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 Fj 8z
1、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9o6
2、早期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a{P4Bq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实践 8rAg\H3E
结束语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3学时) > ym,{EHK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启示 kf\PioD8
(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B,}Q r
(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 */5d>04
XFVE>/H
二、参考书目 y;m|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n,t}z
1、马克思《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XAD- 'i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4@+`q *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J o:pkM
4、恩格斯《反杜林论》; t5^{D>S1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rK8lBy:<
6、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q5sym8Y_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k&M;,e3v6
8、其他参见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 c
B:}
(二)历史文献 [~+wk9P
1、《墨子》(《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兼爱》、《亲士》、《修身》);《孟子》;《礼记•礼运》;《大同书》。 rET\n(AJ
2、柏拉图《理想国》;2、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3、康帕内拉《太阳城》;4、摩来里《自然法典》;5、傅立叶《傅立叶选集》;8、圣西门《圣西门选集》 M5LfRBO
(三)教材著作类 LRxZcxmy
1、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1年2005年。 ~p6 V,Q
2、戴清亮《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安徽大学出版2006-1-12 dM.f]-g
3、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GhAlx/K
4、江流主编《20—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瞻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O0x,lq
5、刘佩弦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L]|gZ&^
6、黄宗良主编《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cC,.
Fdw
7、李会滨主编《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olB.*#gA
8、杨宏禹主编《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历史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DogM".}~Q
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出版社1978年。 %@J.{@>
10、[德]马克斯•比尔《英国社会主义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 wq`s-qZu
11、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RF$eQzW
12、葛锡有等《马克思主义诞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b<[Or^X
]
13、《关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史资料汇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系资料室编,中国人民大学,2006 PA{PD.4Du
14、[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实践2008年版; KJUH(]>F
15、聂运麟《历史的丰碑五艰难的探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biD$qg
16、王继平等《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7、刘俊奇《20世纪的社会主义》,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 #b}Z`u?@
.^33MW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