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研究生,他的博士论文获清华优秀博士论文奖,并且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2月7日晚在五教,他与清华的博士生们面对面分享了他在清华十年的求学经历,他就是机械系副教授朱宏伟。 ExF6y#Y G<
JW"`i
朱宏伟在讲座现场 k%iwt]i%
r.c:QY$
“这场讲座在我看来算是‘70后’与‘80后’的一次交流”。朱老师首先与大家一同追忆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清华园的十年岁月给朱宏伟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我们那一代是校园里第一批使用计算机的,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第一批上BBS的,第一批使用手机的,还是第一批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在朱老师看来,这一个又一个“第一”,让他们那一代清华人切身体验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从而有了更坚定的科研信念。 GC_c.|'6[
@'y8* _
讲座现场 j%}9tM6[
(
M{>9rk8
“选题重要与否在于个人”、“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培养的”、“好题目不一定能出好成果,关键在于态度”,朱老师用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故事阐述了一个个朴实的道理。作为清华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朱老师在碳纳米管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是在最初接触纳米管的日子里,他对此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任何兴趣。导师问他知道什么叫“巴基管”,他还误以为是晶体管。可就是在一开始缺乏兴趣,实验条件很差的条件下,朱老师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仅在博士期间,他就发表论文32篇(第一作者16篇),其中SCI收录28篇,EI收录2篇,会议论文2篇,国家发明专利5项,一项同时获美国专利,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Ss~!38
lq a~ZF*
关于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朱老师认为没有绝招和技巧,成功源自于在一次次失败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当你处于绝望的边缘的时候,离成功就不远了”,朱老师回忆起了博士期间自己为了研究碳纳米管断面结构,在卫生间里用电镜成像并显影的一段经历,鼓励研究生同学要有执著的科研精神。讲座最后,朱老师讲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吴德海教授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他非常激动,表示要以吴老为榜样,教书育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E33WT{H&_'
\jZ)r>US"
朱老师还就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并表达了自己的一点希望:一是要注重科研中的积累,长远地考虑问题;二是要求真务实,科研中的很多发现都是来源于那些不在预期中的实验结果。朱老师的博士生涯是精彩的,他用自己的例子向大家阐述了一个道理——成功的博士生涯将照亮未来的学术之路。 L-zU%`1{M
@LSX@V
此次朱宏伟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是本学期“学术之路”系列科研技能讲座之一,由机械系研究生会承办。“学术之路”系列科研技能讲座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该活动以“探究学术前沿,激发学术兴趣,提升学术能力,启迪学术人生”为口号,通过讲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著名教授和知名学者与清华学子面对面,打造专家学者与清华学子充分交流的广阔平台,以更好地满足研究生学术需求、提升研究生学术素质,营造清华良好的研究生学术氛围。(供稿 校研究生会 编辑 襄桦) #o,FVYYj
?}= $zN
附:朱宏伟简介 riRG9c |
TX7dwmt)N
朱宏伟,机械系副教授,从事碳纳米管前沿领域的研究。2003年清华博士毕业后在日本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清华大学任教。朱老师博士期间师从学术泰斗吴德海教授,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是清华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曾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奖、优秀博士研究生。他的博士论文获清华优秀博士论文奖,并且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s'OK])>`
B>sQcZ:
朱宏伟副教授的研究成果显著,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5年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已在Science,Nano Lett., Small, Appl. Phys. Lett.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近5年内被他引900余次。出版《碳纳米管》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一项同时获美国专利。 KTwP.!<v
s(e1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