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国家第十一次学位评审结果,苏州大学一举获批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涵盖了102个二级学科。至此,该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翻倍增长,由原来的6个增至19个,总数位居全国地方高校之首,为苏州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 <#e!kWGR?
vVH*\&H\T
一级学科博士点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的重要指标,苏州大学能在“十一五”规划收官和“十二五”规划开局的起承转合之际,获得如此亮丽的成绩单,缘于其近5年来始终坚持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精心凝练学科方向,科学架构师资队伍,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始终在高标准、高平台上推进。 m"~),QwF9
8&v%>wxR@
厚积薄发,精心凝练学科方向 -nk0Q_7N
"XKd#ncP
在此次获批的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名单中,苏大医学部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独占三席,成为全校入选最多的学院(部)。2008年初,苏大积极探索学部制改革,将原有的医学院各系与生命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及药学院组建成立医学部。学部的组建不仅打破了院系壁垒,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也促进了交叉学科之间的互相支撑,集中最优质的师资队伍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骨科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成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在2010年全校获得的11项包括“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等在内的项目中,医学部就占到5个。 u=
sZFr@m[
n#)kvr
学位点申报考察的是一所高校的学科综合实力,更是对学科建设的检验与总结。苏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政治学与哲学此次共同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依靠的正是该学院在学科建设上打下的扎实基础。近5年来,该学院的一批优秀学者科研成果颇丰,共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在201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有2项科研项目获得一等奖。 Ai5D[ykX
EV N:3
建设好现有优势重点学科是高校立足的根本,而积极拓展新兴学科则是促使高校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年,苏大新增的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物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将面向全国招生,而这些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正是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最为急需的。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地带,苏大近年来紧跟江苏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拓展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以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李述汤院士领衔组建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研究院为例,这个成立不到3年的研究院已经顺利形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博士生的完整人才培养链,将为苏州市形成以纳米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提供一批优秀人才和技术支撑。 $e,'<Jl
<*DP G\6Ma
“高校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关键、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才能为学科发展谋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水平。”苏大校长朱秀林教授说。 "@@Z{
f_ UwIP
内扶外引,科学架构师资队伍 VY "i>Ae
1lf]}V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苏大围绕重点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内扶外引并举,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构建为主要形式,向海内外招聘特聘教授,实施“东吴学者计划”,全力打造师资人才队伍。 o`\@Yq$.
xMo'SpVz:
近4年来,苏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累计投入4亿余元,共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各类人才450余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蓄积动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研究院、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等十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得以成功组建。一个个学术梯队合理、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科队伍给苏大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近年的科研立项和获奖成果来看,该校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的取得者80%源自领军能力强、学科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梯队。 "$|ne[b2
*x&y24
在重视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苏大也十分注重对已有人才的培养。旨在培养本土学术精英的“东吴学者计划”实施三年多以来,已有20名优秀学者获得资助,学校累计投入项目资助经费600多万元。此外,通过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学校还积极加强本土教师与引进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校内外学术精英融合,达到“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目标。 sQ%gf
M}`G}*
内扶外引举措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显示出惊人的爆发力。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苏州大学的科研创新工作成绩斐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188项;纵向项目经费达1.1187亿元;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达到1305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共23项,居地方高校之首;纵向科研到账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经费同比均实现了翻倍增长。 1fU~&?&-u
GsC4ty
教学相长,创新培养优秀人才 ph=U<D4
`rI[
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质量是苏大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两大抓手。苏大通过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累计在研究生直接和间接培养上投入的经费超过3亿元。在201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建设中,苏大共获得包括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等在内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75项,合计获得资助经费达150.3万元。 ftbOvG/
I
`i3fC&?C
“将欲立人,先求立师”,苏州大学于去年11月成立导师学院,296名导师进入首期导师培训班,接受有关学术素养、业务技能以及规章制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导师的育人水平。此外,学校还大胆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变导师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逐步建立起动态的导师管理制度。苏大十分重视发挥导师的精神和学术引领作用,通过导师带动研究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热爱学术、乐于研究的品格。 C/A~r
JbEQ35r
苏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三年级博士生袁建军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等一类核心期刊上均发表了不少论文,令大家刮目相看,他的成绩正是得益于他师从导师投身高层次科研的经历。目前,他还承担着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苏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深入到苏南苏北的若干市区调研江苏省省直管县的运行状况。他告诉记者:“苏大良好的学术氛围,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为我提升科研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学校深入参与地方发展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也为我们科研成果的应用搭建了更多平台。” ;>B06v
?K^~(D8(
苏大十分重视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24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让学生在一线岗位上对前沿技术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创新意识,推动理性思维和探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研二学生刘丁丁,通过学校搭建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平台走进江苏星A包装机械集团实习。进站四个月即独立完成了一份有关饮料罐装阀及测试罐装时间的技术报告,并已递交集团高层供参考。 HDT-f9%}<4
XLsOn(U\&
捷报频传,在刚刚结束的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评选中,苏州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血液转化医学、微纳光学、艺术学五个学科入选一期工程名单,这无疑将为该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为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