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及皇家收藏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物,故宫在北京,故宫学在世界,它让海内外的清宫旧藏有了‘学术归宿’。” 10月20日,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故宫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郑欣淼为我国首届故宫学博士生上了一堂专业课。 4e#g{,
C6e5*S
“很多人都有误区,认为故宫皇家收藏都是清代的”,郑欣淼希望同学们厘清一个概念,“故宫是延续了中国历代皇家的收藏,里面包含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主要门类”,从这个意义上看,故宫是一部“浓缩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aPZE6z
%DttkrhL
2003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首倡故宫学,倡导树立“大故宫”的观念,此言一出,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说,提出故宫学并非自己“心血来潮”,而是从之前几场展览得到的启发。 ui?@:=
{MtJP:8Jp
2000年,故宫与法国集美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看了这个名字我就很好奇,因为中国人做展览经常强调‘珍品展’、‘国家一件文物多少件’,而这次展出却是很少有人关注的包装艺术。”郑欣淼说。 0*MUe1{
=d;a1AO{&
展出中有一套乾隆“一统车书”玉玩套装,是一个内有10层古玉和彩绘锦盒的漆匣。“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匣中的玉器作为文物保藏,套匣被弃放它处,为了搞展览,费了好大劲才让它与玉器合在了一起”,郑欣淼说,“这套精美的套匣当然也是文物,这拓宽了我对文物概念的理解。” Ic3a\FTr\
有一次,美国展出了清宫部分“极普通”的文房四宝,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好评,以至于香港博物馆专门联系故宫,希望也办一个此类的展览。当时,周围人都很好奇,“这个没有 ‘像样’文物的展览,为什么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后来郑欣淼想通了,“我们只重视珍贵的文物,而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间的联系被忽略了。” %p\~
\4 b^*`d
曾经有人提出,要把故宫的一些藏品划拨到其他博物馆,理由是故宫的展示条件不太好。对此,郑欣淼坚决反对,“这说明他们对故宫文物藏品特点缺乏深入了解,把它们只看成一个个孤立的、毫无关联的物品”。 R*6TS"aL
&&;.7E
这些启发催生了故宫学的诞生,郑欣淼认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它的范围不局限于紫禁城,应该包含紫禁城宫殿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等多方面。 ]+G
.S-a
DlzL(p@r
“故宫学”成立后,类似皇帝印章、办公椅这种当时的日用品,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就在5天前,故宫博物院成立了宫廷戏曲研究所,考虑在故宫老戏台,唱出“原汁原味”的宫廷戏。 r;
@0F
56Lxr{+X
作为故宫的“老掌门人”,郑欣淼对很多文物的数字“张口即来”:故宫现在馆藏的戏本11000多册、服饰道具16000多件,鞋子和冠近900件,“鞋子都是穿过的,现在还是臭烘烘”。郑欣淼眼中,这些常被忽略不计的物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惊人的。 5B%KiE&p
UK
6x]tE
2004年至2010年,北京故宫进行了一次“在故宫学指导下的文物清理”,这一次弄清家底共花了7年时间,清理文物藏品总数1807558件。后来,郑欣淼访问台湾时,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对大陆首倡故宫学“羡慕又嫉妒”,要把启发“都写进回忆录”。
13@emb
X[/7vSqZ@w
郑欣淼认为,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同根同源,藏品属于一个整体,互补性强、联系面广。而故宫学是连接“一个故宫”和“两个博物院”的纽带,也是两个博物院交流合作的内在动力。 J[}j8x?r
5Y;&L!T
这些年,为了推广故宫学,郑欣淼常在著名大学中奔走,他希望借助大学的力量,使故宫学产生一种学术范式的转变,一改故宫单纯研究文物、“有专家没学者”的局面。 [#!Y7Ede
E|-oUzt
今年,南开大学在国内率先招收了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方向博士生,故宫学这一新兴学科有了最高学位的攻读者。郑欣淼希望,这些学生经过正规而严格的学术训练,能够真正加入这个“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研究。他觉得这个领域虽然“具有挑战,但也有无穷的魅力。” U^}7DJ
作为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的古老故宫,郑欣淼希望故宫学能带给它新的生命。 |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