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经历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06-01   
来源于 考博经历 分类

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经历

有意愿考博的考生们可以多看看考博过来人的考博经验,这或许是最不容易在考博路上走弯路的指引也能使你对考博整个过程有所了解。 qe]D4K8`Q3  
D  T5d]MU  
  这么多年来,总想着投篇稿件,写写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有志于考博和正在读博的年轻朋友们做以交流,可是一直拖到今日。把我以前写的博客文章整理一下,投出去的那一刻,也圆了我的一份心愿。由此也能看出,考博之于人生,是多么难忘的记忆珍藏。 *G"hjc$L  
35h|?eN_m!  
 (一) 亲历考博 <ZC .9  
  2004年3月13-14日,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博士入学考试的日子,这也是我第一次经历考博,此时的我是研三阶段,当年6月硕士毕业。因为3月9日需要现场确认、领取准考证这些,所以我必须提前出发。3月8日晚,我乘坐从哈尔滨发往北京的列车“进京赶考”——之所以用上这个词,是因为清晰记得,在火车上时友人短信(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问我:在忙什么?我答复:进京赶考。因为十几年前,博士、考博这些词,还挺稀缺,而且我是从地方院校报考全国知名的大学,所以内心真有些“进京赶考”的神圣,或者准确说是惶恐。 ak7%  
  还记得3月8日白天时,大概下午一两点钟,我跑到书店去买外语听力磁带。不是跑着去的,而是心里焦急,就用上这个“跑”字更形象些。因为外语(俄语)要考听力,占10分,之前实在没有精力顾它,就想着,等晚上在火车上听,又不寂寞,又省时间。 kZ9Gl!g  
  晚上家人送我去车站。这一行,让他们很是牵挂。因为此前我只去过一次北京,高一暑假时。而此次,是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能顺利找到人大校园吗?住处能安排好吗?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一个人出行能否平安?——抛开考试本身,这些问题就挺让人惦记的。我倒没怎么想这些。但心里面压力不小,是源于考试本身。当时我带了很大的一个箱子,因为要在那住上几天,箱子里面装了不少书,是想把那几天时间都占满。不是有意要填充时间,而是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来看那些在家没有看完的书。 gS(3m_  
  我的座位是下铺。安置好后,发现不是我理想的安静环境。周围一群人利用这个空间和这段时间在开会,是安利营销人员,那时正是安利事业非常红火时。我主动靠到一边,和他们并肩而坐。团队负责人先讲,然后每个人都要畅谈,感觉挺有意思的。我也就没安心练听力,后来他们会议散了,我躺下后才开始认真听,也听不太懂,困了累了就睡了。这是我的优点,即使面对重大事情,也基本与失眠无缘。 ~WrpJjI[  
  第二天清早,团队成员们早早起来,继续讨论产品那些。我感觉自己起来不一会儿就到站了。因为路线不熟,加上行李笨重,我选择打车。明显感到北京天气很暖和。从车站到人大校园一路没算堵车。之前我委托的帮助提前订住处的熟人,在人大校园门口对面处等我,这样他可以顺向带我去住宿处。因为住宿的地方我自己不容易找到,我们就选择在这里对接。这也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是叔家妹妹的男朋友,后来他们分手了,但那次,还真感谢他帮忙。他帮我订了一个招待所,是一个国家科研院所下设的,或许觉得“国营”色彩更安全吧。那时北京这样的招待所还真不少。所谓“招待所”,那肯定不如宾馆了,条件很一般,是平房,价格也便宜,屋里三张床,可以选择自己住,包间70多元一天。我很满足,因为我想的就是能自己住、能方便看书学习的环境。这里离人大校园并不近,坐公交得有4、5站,打车10多元钱,但在北京,这就是很近的路途了。 . Xlo-gHk  
Z$z-Hx@%  
安排好住处后,我就去人大办理考前准备事宜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去人大校园,没有想象中的怎样激动的心情。校门口处贴着“通缉马加爵”的公告,当时刚发生这起轰动全国的案件。看到这个,觉得挺紧张的心情。一路走来一路问,人大校园不是很大,很容易就找到了要去的地方,顺利办好。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几天的时间,我都可以栖居在招待所看书了。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心思外出溜达那些。我必须要在考试前把这几本书看完!为什么当时这个愿望这样强烈呢?因为这是实施了很久的一个计划。 {O+T`; =)L  
  从之前暑假定下考博目标后,我就开始博览群书。暑假时各学校招生简章还没出来,也不知道要考哪个学校和哪些科目,那段时间我就泛泛地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都借来看。那时我是硕士在读期间。我的硕士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不是名校,但我这样学科却在学校包括在省里,都有影响!所以图书馆里这类书籍很多,记得放假前我好像借了有十本书(也可能没有这么多,有限制的)。只有放假时间、毕业生写论文期间才让多借。那时属于目标不清晰、针对性不强的博览阶段,一方面为写硕士论文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后来有重点地深读精读打基础。再后来,感觉学校图书馆的书看得差不多了,又通过同学去省委党校图书馆借了一些书,还买了一些书。有十多本不到20本那样。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定要在考试前把这些书都看完!然后我在书架上做了分类,看完的放一摞,没看的放一摞。有一天我无意中说了这个分类。母亲从此就多了一件事情,经常到书架那里去看看,看看我还有多少书没有看完。当然都是我不在家时。后来她和我说,开始时看你有那么多书没看,心里很着急,甚至想,拿过去几本放在看完的那摞里。但是后来,发现没看的那摞逐渐减少,心里也就不急了。当时我的那种“看”书,不是看表面,而是边看边理解消化,自己去融会贯通,归纳分析,所以看的很累,也很吃力。速度不是很快,当时就想,看完一本就是一本,没有时间再回头翻阅了。即使日日读书不懈,还是有几本没看完,或是感觉没有吃透,所以就带到北京继续攻读了。 "8QRYV~Z  
  在招待所备考的那几天,感觉挺孤独。其实在家时,很多时间也都是独处看书学习,但在异乡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关键也是那个地方挺偏的,加上不是旅行旺季,我在那住了好几天,总感觉只有我一个旅客。白天还好,晚上确实有点害怕。3月的北京风很大,窗户又很薄,甚至觉得不太严实,所以有一种“狂风肆虐”的感觉。有点夸张了。但是每天刚躺下那阵,心里确实挺慌的,还有两天夜里醒了,风声大的原因。屋子里不太暖和,但也行。有个挺简单的桌子和椅子,能满足我的需求。只是桌椅质量差些,相伴了几天,我的毛衣刮出不少套套,很长一段时间,那件衣服我都留着,一看到那些套套,就想起了难忘的那几天。吃饭就在附近的几家小吃店解决。面条、粥、包子等,都还行。我之所以不在房间里对付而是出去吃饭,也是想借此机会接触一下“社会”,让自己的心情也轻盈一下。期间前面提到的妹妹的男朋友来看过我一次,让我很温暖。 bTs2$81[  
  盼到了考试的日子!早晨我早早就起来,因为也不知道北京到底有多堵车。其实从我住处到学校的这一段,基本都不堵,那时的北京还不像后来那样拥挤,而且那不是中心地带。走进考场,才感觉到自己是有组织的人了。很珍惜!也很努力地去对待这次考试!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每科半天,3个小时的答题时间,一分一秒我都没有荒废。每一科都感觉时间不够用。特别是两门专业课,都是到最后时候迫于时间不足匆匆收笔的感觉。在考前复习那段时间,因为专业课压力很大,我在外语上没有下功夫。也是觉得“心里有底”,因为当年考硕士时,我是84分的高分!硕士在读期间,第一年外语课课时也不少,我也学得挺认真。也因为从小到大,已经历了无数次外语考试,但却从来没经历过博士的专业课考试啊,就感觉很有压力!不知道到底应该准备到怎样程度才能考下来。这种自己设置的“重点”与“非重点”的倾斜,在考试成绩上明显体现出来。尽管外语自己感觉答的不错,但只得了64分。想想有些后怕,因为如果没及格,就是专业课再好,也不可能上去!两门专业课分别是75分、80分。每门专业课都是考三个大题,我这样分配时间:每个小时答一道题。这三个题目都相对挺“大”的!让你有展开贯通的可能!每个题目我都是先综述后分述。这样层次清晰。分述部分基本都是写到“第五”、“第六”这样层次。所以时间很紧张。这时候就要感谢以前看的那些书了。让答题变得丰富、展开、也多少显得有些深度、厚度。两门专业课到交卷时候,我真是感到自己精疲力尽了,写字太多很累。而且那段时间我的左手腕有时会疼痛,在家时就有,但是没放心上。以为就是疲劳,后来才知道那是“腱鞘炎”。在考场上,是右手答题,没影响啥。但到交卷时候,需要把试卷折叠整齐放回到信封里,我突然发现,左手已经不能很自如地折叠试卷了,可能也是当时紧张,加上考试时间长累的,监考老师特别和气,走到我这儿帮我叠好装到信封里。 W ?x~"-*  
  三个半天的笔试之后是面试。因为考生来自祖国各地,路途都很遥远,所以学校想的很周到,笔试面试一起下来。面试就等于是复试,而之前我一直理解为,笔试通过了再另择时间进行复试。所以就没有想到考试前拜访导师那些。当时觉得自己能考上人大这样名校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就抓紧一切考前时间复习,真可谓争分夺秒。也曾试想过,如果自己笔试顺利通过了,到时如果需要再去见导师也不迟。 8vx ca]DcV  
PKlR_#EB?  
面试依然考专业问题,分成几个小组,报考同一导师的在一组进行。那年我们那组人最多,19人,所以面试也进行了一天半。我被安排在第一个半天,就是和笔试最后一科直接连上那天。这样安排很幸运,我可以早些返程!面试有几个题目,提前在另外一个屋子里有人组织我们抽签,抽到哪个题目不允许替换。然后谁准备好了就可以进入面试考场答题,没有排序。我第一个就去了!因为我要坐当晚的火车,担心时间问题(得回到招待所取行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导师!他坐在最中间,年纪最大,和蔼可亲,我猜就是导师了。周围还有几个相对年轻的老师。所有老师们都没有自我介绍,包括导师。我自己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开始按照题签的题目答题。就一个问题,我陈述了有近20分钟,时间不算短,但没有人打断我。当时我理解的是,我只有这些时间,后面还有人等候,所以我得尽力多答些。可等我答完后,老师们开始追问,我继续答,因为题目我不陌生,他们追问我也没紧张,期间有一个老师问得比较尖刻难答,他自己都说,这样问挺难为你。但是我很镇定,没有不答,当时好像还处理得挺幽默的,老师们都笑了。这样基本快一个小时我才出来。后来上学后听说,有的面试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最后发言的是导师,能看出他对我印象不错,很亲和,还问了问我以前的成果情况。这次面试我得了5分(5分制)。这也是入学后从档案袋上看到的。公布成绩时只有笔试分数。 C(>!?-.  
  总的说,这次考试我比较辛苦,比较孤独,比较让家人惦念,但我感觉自己发挥的还行。也知道能考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或多或少又觉得自己有希望,不是那种很差的感觉。回程时紧张心情舒缓了很多,还买了一些北京特产。要是考的不好,肯定就没这心情了!后来,就被录取了;再后来,就去上学了;再再后来就是一步步,一步步走到现在…… @!;A^<{ka  
  (二) 考博感悟 9O g  
  若干年后,当回首这段经历时,不仅仅是用文字记录下往昔岁月,待“当你老了”时拿起它在炉火旁静静读;且还特别想和年轻的朋友们做些具体的经验交流: Y[*.^l._  
  其一,要不要在考试前大量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因为考博一般都是春季初始时,春节刚过,对于应届硕士生来说,还有写论文、找工作等压力,复习的时间并不很充裕。而且两门专业课一共就考几道题目,一般说来,又都会考一些重点的内容,如果不博览群书,有重点地看些内容也能应对下来。现在回想,自己那段认认真真、甚至可以说是费了“牛劲”看书学习的历程,很值!于考试本身来说,肯定不是所有看过的内容都会考到,但是这种“猎取”,在答题中能“无声”地体现出来,能体现出融会贯通,也能透过答题本身看出理论功底。另外,考博为了什么?考试及考上不是终极目的。在考博前如饥似渴看过的那些书籍,直到现在都让我很收益!真正读博时,主要精力也是压力都在论文上,而博士论文题目一般都不会太大,这时更多是要围绕论文选题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要在学校指定的高水平期刊发几篇小论文(其实并不“小”,也是很难的事情),还要有十几万字的大论文(毕业论文)压力,这时其实已没有精力博览群书了。说实话,读博期间,包括博士后期间,包括现在教学科研中,我再也没有像考博复习那段时间那样系统、深入地去看书,基本都是“实用主义”,需要啥就看点啥。所以,考博前那段有压力背景下的深入研读,已成为我学术基础极其重要的根基,甚至可以说受益终生。2013年12月,我的论文有幸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为省内唯一入选的个人作者,还有幸参加了中央纪念活动座谈会(七常委参加)。为何如此幸运?博士阶段我研究的是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博士毕业后也没有从事与毛泽东思想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但是考博前,我读了不少毛泽东思想方面的学术书籍,受益于其,加上与当年热点问题“群众路线”的结合,才有了那次论文入选经历。我只想以此亲历说明,如果有志于考博,就应有日后长期做研究的长远想法,那么,就在备考阶段一边复习,一边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这不仅有助于考试,也有助于日后读博期间顺利完成学业。 =CzGI|pb  
  其二,要不要把考试前联系导师看得那样重要?我是在没有联系导师的情况下就被录取的,不是我有意以此说明自己如何清高,如何实力不凡,都不是!更不是杜撰,入学后导师和同学们也常提前我的这段经历,我还把其写入博士论文“后记”中。这个问题我想也应客观对待。如果有合适机会,提前拜访导师并不就是什么值得非议的事情。但拜访的目的是什么?我理解的是,应让导师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学术基础,那么,就带着你的前期研究成果,带着你对一些学术问题的思考,包括带着你对读博后研究方向的思考,去见导师。读博后马上就是很大的论文压力,而且现在毕业论文都是盲审,导师也特别希望招来的学生是有学术功底的、有志于做学问研究的。而且,不少导师手里都有挺重的研究任务,多么期望学术功底较好、有志于做研究的你,能成为这些任务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如果这样去想,就知道应怎样对待见导师的事情了。如果真的没有机会见到,因为有的导师很忙,可以通过邮件等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或者即便这样机会也没有,那也要信心百倍地走进考场(因为这些并不是考试设置的必须环节),用你较过硬的基本功,赢得导师青睐。  l!1_~!{y  
  其三,像面试这样的环节也非常重要。回想当时我是第一个进入面试考场的,实际理由是我着急回程赶路,因为接下来我还要到东北师大继续考博,那时我是把考上的希望更多寄托于这所学校的!但可能给人大面试老师们的印象是,这个女同学很有勇气,第一个就闯进来了!当时一同考试的是男同学居多。或许因为往昔我有些演讲、语言表达的功底,当时没有感到过于紧张,很镇定大方地自我介绍,虽是应对人生重大考试,但我记得当时自己并没有眉头紧蹙,而是表情很自然。如前面写到,遇到难答的、有些刁难的追问没有流露出畏惧和不满情绪,还处理得很轻松——笔端到这里时,当时我和老师们一起笑起来那个温馨场面仿佛就在眼前。另外,面试开始时的那段个人陈述问题也非常重要,要注意思路清晰,“第一,第二……总之”,这样层次清晰的阐述总是要比想起一句说一句,更能吸引老师们的目光。当然,要围绕着专业问题展开,这其实又凸显了考前复习的重要性。现在我还记得面试抽到的话题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原原本本的题目已记不清,但核心词是这个,大概是考内容、意义等。当时我没有只回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基本的这几句话,而是从提出背景、核心要义、重要意义、包括历史渊源、对经典理论家的继承及创新等多个方面展开,所以自述了20分钟多。然后才有了后面老师们的追问。试想一下,如果几句话就匆匆结束,那可能老师们就没有继续追问的意愿,那可能也就匆匆离开考场,失去了与老师们面对面、让他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你的机会。而且在面试环节,不管是哪个老师的提问,都要认真礼貌地作答,而不能只顾着回答年纪大、资历老的老师们的问题。 G}U <^]c  
  写了这么多,也该收笔了。从考博到现在,12年,看似漫长,也就这样过来了。这就是光阴,当回首时,我们总是喜欢说“匆匆”“飞逝”这些,其实真正拥有时,挺漫长,有时也挺煎熬。这是我人生非常好的一段光阴,从而立到不惑,经过这十多年,我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职称也从中级到了副高,没有多么明显的成果,但也积累了一些,也在日日、月月、年年躬耕着。也是经过这些流年,让我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虽然这是学生时代就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更加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不公平的事情肯定有!但是只要肯于坚守和付出,就有收获的可能!当然,也可能努力了,但也没收获,那就认为还是努力不够吧!但是如果不努力,是没有收获这一“可能”的!这种信念随着时光的流逝,日益强烈。或许因为考博这一治学之路的开端,是自己很努力,心态很正很纯的态势,所以后面才沿着这一开始,信念越来越坚定!所以我把这次赴北京考试,定为我人生重要转折的起点,而不是从正式读博士开始。回顾这段往事,也让自己更加珍重过去,珍惜现在;并由衷期望,分享这一段经历及经验,能对那些有志考博、有志走治学之路的年轻人,或多或少有些启示…… '`8 ^P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