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但愿对考博的同胞们积累些考试信息
#bCUI*N"P 经济研究中心考博经验谈- -
+jS<n13T c[;A$P=
8. 随着时间的流逝,刚考上中心的喜悦已经渐渐淡去。现在,更多感到的是压力。本来早就打算将自己考中心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一来为自己的考博经历作一个总结,二来让后来者能够参考,也算对我备考过程中得到的许多帮助的回报。但是我是一个懒于动手的人。于是这个计划就一直拖到今天才开始付诸行动。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这篇文章则又是一个未知数了。
7+Nl)d:CJ ~fs}
J cEn|Q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应试心得,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放在这里也算是一个前车之鉴,希望能对那些正在或将要向中奋斗心的准博士们能有所帮助。全文的第二部分是本人的备考心得,主要是对一些参考书的个人评价。在进入中心之前,我的经济学完全是自学的。对我来说,书就是全部的老师。每每为一本好书击案叫绝时,总遗憾于无人引见而相见恨晚。而每每为一本垃圾书(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大倒胃口时,则又总是遗憾于无人警告而浪费时间与精力。有鉴于此,我列出一些自认还不错的书,但愿能让后来人少走一些弯路。
]
.Ra=^q LoOw]@> i2-]Xl 1.经验和教训
,
zdK%V} CYsLyk y-S23B( 考中心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和信心的缺乏。经济理论范围广泛、流派众多,中心的考卷将作重在那些方面是准备中必须首先了解的东西。在备考期间,我主要有两大信息来源。
I]42R;Sc n0t+xvNDF_ _,? xc" 其一,是中心的网站
http://www.ccer.edu.cn/cn www.zlbbs.net。拜其所赐,使我们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考生可以轻松获得大量信息。相信大家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也就不废话了。中心的计量经济学历来考得不难,因此结合这个讲义把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过一遍,计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Hn/V*RzQ |QQ(1#d "*S_w
N%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找一位中心的学生取取经。中心的网站虽然内容全面,但还有一些关键的信息在网页上是找不到的。比如说,中心考博试题的难度、题型,中心授课使用的教材等。与一位过来人聊一个小时的所得远大于从其他途径得到信息更有价值。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找到,我也就不多说了。
$7-S\sDr }*!_M3O [.$/o}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考博有三门课程:英语、数学和经济学。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在这三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首先了解它们,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就我的感觉来说,三本考试中,经济学最难,英语次之,数学则最简单。
')iyD5/4 K.Cx 9 7\H_9o0$ 1.1 经济学
#KuBEHr (Zej\lEN yNG|YB; 中心的经济学专业课出题向来很难,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博都是如此。2003年总共61个(包括一个留学生)考生中,只有3个人的分数超过了60分。因此,怎样在这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就是所有考生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Zeq^dV5y77 {cjp8W8hS J<9})
m 就我的感觉,在经济学准备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广大考生最缺乏的,就是信息。现代经济学内容丰富、流派众多,要全部掌握即不可能,也不必要。应试的关键是要找到中心出题的方向。只要方向对头,准备充分,考过线并不难。
bU}l*" hVCxwTg^X 经济学考试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内容,各占50%。就这门考试,每年中心都会给出参考书目。大概就是《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全球视觉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和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那几本。而每年列出参考书的那个通知也就注定成为了被点击最多的帖子。还记得我在准备的那几个月中就起码将那则通知看了30遍以上。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生怕漏过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不过就我的经验,那几本书还不太够应付考试,还可以再参考中心的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它们分别是萨金特的《动态宏观经济理论》(有时也称为DMT),马斯科莱尔的《微观经济学》,龚六堂的《动态经济理论》。
=tX"aCW~ Cd_H<8__ 就2003年考题来分析,只要将《全球视角》那本书学透,宏观部分除最后一道大题外都应该不难搞定。再加上将动态规划掌握,摆平最后的那道大题,宏观的50分应该基本尽收囊中。
Wd7qpWItjQ 67||wh.BU n"vO?8Sx 至于微观50分就相对难搞一些。主要是微观最后一道大题实在是太那个了。反正考试时,我是看了那道题一个小时却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眼看旁边的考生下笔如飞,更是急得满脑一片空白(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写个不停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抄写题目,以便来年再战。sigh)。也难怪每次考完后都有人在论坛上发泄不满。入学后听平老师说,这些题目中的模型都是他从经济学文章中取的。乖乖,别人想了几年才写出的文章,要我们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考试中解出来,当然非常困难了。因此,我对微观部分的复习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我的感觉是,要至少看完一本高级微观经济学的书,掌握微观的全貌。同时在准备中多做一些题,掌握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的常用技巧。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特定的名词(比如像著名的"圣彼得堡悖论",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怪物"不会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
UnyJD%a H1
i+j;RN f%P#. 1.2 英语
>#`{(^ XAB/S8 e @mcP- 英语是三科中唯一北大统一命题的考试。按北大英语考博培训班主讲老师的话来说,这个英语考试与国家四六级乃至GRE、TOFEL这些考试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水平测试,而其它则属于能力测试。这门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数千考生中划分出英语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通过它刷掉绝大多数的考生。因此,它的难度也就相当的大且不固定。
Wi*HLP!lNC Sg(\+j= dd@
D
s 感谢北大的透明政策,在网上公布了所有考生的成绩,可以让我们在成绩的统计中获得许多很有意思的信息。2003年北京大学博士考生中(不含英语专业的学生)参加全校英语统考的共有2627人,其中有258人分数高于60分(含60分),占总人数的9.82%。而高于70分的则总共只有区区46人。英语考试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不同院系的英语考试成绩有着很大的不同。若以及格率(达到60分的考生比例)作为指标,新闻学院的成绩最好,及格率为29.41%(10/34)。其次就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27.94%(19/68)。再次为光华管理学院,为17.94%(40/223)。至于同属于经济专业的经济学院则为7.82%(14/179)。
qy-Hv6oof 20M]gw] X1Kze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报考经济中心的考生英语水平相对比较高。所以被广大考生喻为"生死线"的英语分数线对中心考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放松对英语的复习。事实上,在强手如云的中心考生中要想获得可怜的几个录取名额,更需要在英语这科上取得高分。最近听小道消息说,学校觉得03年的试题太简单了,准备增加04年的难度。所以明年的考生要面临更严酷的挑战了。
!F2JT@6 y#nyH0
U <[17&F0 英语,是北大唯一举办考前培训班的考试科目。虽然培训班的费用奇贵(平均一天100元左右)。但是就我的感觉而言,这几百大洋是绝对值得花的。上培训班有两个好处。第一,它可以让你了解并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为了更好地检验考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注意是应用水平),北大的考题中有许多独特的题型。比如Paraphrase,比如没有选项的Close等等。如果考前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练习,而在考场上才初次谋面,那就大大的不利了。
d:hX3 461p
4) 1V]j8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通过上课可以让你迅速进入状态。北大的培训班分为两期,一次是一月份左右的"功力提高班",一次是考前一星期的"冲刺班"。通过上这个课,可以非常容易地调整好复习的节奏。我去年的复习历程是。首先,在一月以前将GRE的红宝书背一遍。然后在一月上完了"功力班"后开始对英语作系统的复习。至于复习的方法和重点在课上老师都会讲的。最后,在上"冲刺班"时再对所有的内容快速地过一遍。最后在考试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数。
HzZX=c `Tr !Gj_ {y<E_y
x1 1.3 数学
)<T2J0* C-(O*hK \~T&C5 中心的三门考试中,我觉得数学是最简单的。其难度大致与考研的数学三相当。再加上出题老师又特别体贴,一般一道大题中只需选作几道小题即可,这实际上又降低了难度。我的建议是,先找一本经济数学书仔细学习一遍(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经济数学》就不错),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底子。毕竟考试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今后还要常用这方面的知识。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找一本数学三的考研书把内容过一遍(重点放在数理统计部分),数学部分也就差不多了。
>6'brb h~#.s*0.F irn
}.e 至于计量经济学,就我所了解,一向都考得不难。去年我就是看双学位的笔记,再看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上册。不过04年是否还是这么简单我就不敢打包票了。如果想深入一点的话,我觉得可以看一看Greene的《计量经济分析》这本书。
1+ V<-I@{ I$f'BAw "g1Fg.o 另外要注意在平时的复习中练习解题的速度。就我考完后与众多考友的交流得知,没有答完题目的也是大有人在。
%:Zp7O2UB' KwxJ{$|xH VWMr\]g 2.准备心得
*C(q{|f k-$J # ZC&4uNUr 2.1 微观部分
;!<@Fm9W 21~~ =+)X )umW-A 我的感觉是,微观部分很难准备,考完了更觉得微观部分没法准备。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水平太有限的缘故吧。但是没法归没法,准备却还是一定要准备的。
-raZ6?Zjc dg;E,'e_
p o q
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