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d`NS3;*p
一、招生计划 qlzL<
2024年我校计划招收攻读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260名左右,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最终下达计划为准。 ?@XO*|xkSk
二、培养目标 R:fu n,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7j]@3D9[:p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习形式 qR1ez-#K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为7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 (2{1m#o
四、报考条件 1k7E[G~G|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gzNMI*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p8!Kb6
(三)考生的学历或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FC1:y<aO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uH1rF_&@
2.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8Ej2JMc
3.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专业、学科领域或相近领域工作满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至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修完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交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部门盖章的成绩单);已在所报考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两篇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一、二等奖(排名前三名)。同等学力考生不得跨一级学科报考。 [~;9Mi.XL
(四)有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书面推荐。 d9^h
YS{
(五)考生报考必须征得所报考导师及学院书面同意。 +Y\#'KrA
(六)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报考类别为非定向考生,录取后必须全脱产学习,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学校。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申请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t
&ucq
Y
1.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项; HH]LvK
2.参与省部级重大项目或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或相当级别)及以上科研课题1项(排名前三); F!Uk `[L
3.参与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或相当级别)及以上科研课题1项(排名前五); g6~uf4;
4.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T1级/SCIE期刊论文(或本校建筑、管理A类认定期刊论文); /!LfEO
5.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T2级/EI期刊论文(或本校建筑、管理B类认定期刊论文); #\"5:.H Oz
6.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T3级/CSCD/CSSCI(核心库)期刊论文; )D@
NX/}
7.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需求做出突出贡献(须经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通过)。 <?I~ +
课题、论文等须与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相关,课题须在研,论文须开具检索证明。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当年录取指标的10%。 Ltu;sw
(七)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研究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ruA!+@or
五、报考方式 [#
.QDe
(一)普通招考 eHv/3"Og
我校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采取普通招考选拔博士研究生,所有招生单位均采用“申请-考核”程序进行选拔。主要程序包括:网上报名、材料审核提交、资格审查、外国语考试、综合考核、录取。 HWc=.Qq
(二)硕博连读 \_+d*hHF~
仅限我校一、二年级在籍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须为非定向)申请。 GB{%4)%6
2024年3月开始报名,具体要求和报名时间另行通知。 8J>s|MZ
(三)本科直博 7wZKK0;T
面向本校和外校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遴选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023年9月底开始报名,10月份已完成录取。 -f'z_&KI
六、报名时间 76hi@7a
所有考生(含硕博连读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网上材料审核和纸质版材料邮寄手续,报名费网上缴纳,未进行网上材料审核和纸质版材料提交的考生报名无效。 -ERDW Y
报名时间:2024年1月5日-2024年3月18日。 M,7v}[Tbl
网上材料审核时间:2024年2月25日-2024年3月18日。 `i<U;?=0'
纸质版材料提交时间:2024年3月10日-2024年3月29日。 )WD<Q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