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J+dB
F4E3c4
81
dIpW!Pj^
bro
:
q64K?X
说明: /CI%XocB
1、主要参考教材: 7X{bB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方汉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k}-25xxL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c|}K_~l_
识结构。 qJ+52U|z
3、温故而知新。 g(1B W
#$
4、答题要点分析: T3 9C lH
一、名词解释 ]osx.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6UW:l|}4#2
(一)关于报刊: a WeBav}_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q)V1{B@
(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bp`Kih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6b]1d04hT
(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_jTwiuMS-
(二)关于人物: z^rhgs?4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
3w5.8
(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97Zk
P=Cq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p,w|=@=
(4)代表著作 >v1 y 0zx
(三)关于事件: Jh$"f r3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H5PT
(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7kge z#Y
(3)起因、经过、影响 p@/(.uE
二、论述题 V$dJmKg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ADYx.8M|9i
5S%C~iB
3@^>#U
gX
@nPZjg
第一章 古代新闻事业 Vk-W8[W 7
wJ+U[a
(脉络图略) x
.b; +p}=
J>=1dCK
一、名词解释 \6 \hnP
>|a\>UgC
1、木铎 >ik1]!j]Lv
2、露布(99传名) Hp\Ddx >Jd
3、开元杂报 Abj97S
4、敦煌进奏院状 s$DGd
T)
5、进奏院状 cz2,",+~
6、定本制度(00新名) M#OHY*
7、邸报 GAv)QZyV$
8、小报(90名) g<fDY6jt
9、民间报房 |d
$1wr
10、《急选报》(98名) 4|nQ=bIau
11、《万历邸钞》(02名) _yj1:TtCNT
12、《天变邸抄》 oW^k7#<e}
13、揭帖 ZB828T3
14、旗报和牌报 6m9 7_NRO
15、报房京报 H(G!t`K
16、辕门抄 On=u#DxQ
'WK;$XQ
二、简述题 tpXa*6
&vCeLh:s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4}~UV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YMT8p\#rp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O)YwT$`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wa!zv^;N*
gmY/STN
三、论述题 ^]6M["d/p
:X_CFW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d~\Ysve
h3kaD
'w(y
J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传入 b6"}"b
G
(1815-1873) Q"%S~'
`FZF2.N
(脉络图略) 9~c~E/4!
xYI;V7
一、名词解释 n!G.At'JP
CbOCk:,g5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q+R
2、《蜜蜂华报》 H\E7o"m
3、《广州纪录报》 537?9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isib3
5、《香港公报》 o@W_ai_
6、《德臣报》 nO{ x^b <
7、《孖刺报》 (wuaxo:
8、《遐尔贯珍》(99新名) W;zpt|kAH
9、《香港船头货价纸》 NvJV</l6A
10、《字林西报》(99传名) ?mx\eX{
11、《六合丛谈》 #DFp[\)1
12、《万国公报》 CqFeF?xd8h
13、《上海新报》 nPFwPk8=M
14、《申报》 j*400
15、《新闻报》 rrqQCn9
16、《京津泰晤士报》 SV.z>p
17、《中西见闻录》 ])w[
Y$<D9fs3
二、简述题 M`7y>Ud
3mO;JXd
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94论) kn"q:aD
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Z0+oU(?YE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W)*p2#l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01论) CMW,slC_3
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Ld'J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Z5!W'd
0 1V^L}
三、论述题 b2C`g]ibQ
Hfym30
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8XL
:I
#%lo;W~IY
Gl}Qxv
#$
第三章 民族新闻事业产生 B<?wh0
(1873-1898) Lel|,mc`k2
XH}'w9VynR
(脉络图略) -7
U|a/
a^U~
0i@[S
一、名词解释 ?9{~> 4@
b^0}}12
1、《彙报》 P!G858V(
2、《述报》 T .FI'wy
3、《循环日报》 ;r[@v347
4、王韬(98论) K%v1xZ
5、《万国公报》 0'YG6(h
6、《中外纪闻》 VHJM*&5
7、《强学报》 !8NC# s
9、梁启超(99传论) , EGQ@:3/
10、《知新报》(00新名) aE;le{|!({
11、《湘学报》 Q/>{f0
12、《湘报》(90名) I M-L'9
13、《国闻报》(02传名) /+Lfrt
14、唐才常 ( +pLA"xq
15、严复 F
*FwRj
16、《官书局报》 S}p4iE"n
17、时务文体(96名、03论) $YN6<5R)
18、《弢圆文录外编》 QUU;g 2k
I!e} )Y
二、简述题 mEw ~yOW]M
P"B0_EuR<T
1、简述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98论) 3|.um_
2、简述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oE#d
,Z
3、简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 j@YU|-\qh
4、简述时务文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GB$;n?
Q09[[
三、论述题 (h>-&.`
&
?b(=1S\E'^
1、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99传论) Q_[ 3`jl
2、试述维新派办报思想。(97论) :]\([Q+a
3、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M)Q
wF1
4、论述维新派办报活动及其历史作用。(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6-:VIHQ
5、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 u6AA4(
~ _/(t'9
8fl`r~bqZ
OX\A|$GS
<sBbT`
第四章 清末民初时期 f&Gt|
(1899-1919) )h7<?@wv&
y*qVc E
(脉络图略) PGqQ@6B
=vX/{C
一、名词解释 N sXHO
YtmrRDQs
1、《清议报》 t'n pG}`tE
fdFo# P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fD[*_^;h)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Ayxkv)%:@)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y
[}.yyye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eA2@Nkw~)
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h9}+l
ssfr}fzH
2、《新民丛报》 0X6YdW _2X
TM%|'^)
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6(aDH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e"{{ TcNk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y0L_"e/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L IF.)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XP!S$Q]D
em%4Ap
3、《大公报》 9+Np4i@
0q()|y?}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sb~
^B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Fa~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W!Gq.M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V'z1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I fK,b*%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mZxfI
>FeX<L
4、《东方杂志》 qU \w=
Kg{+T`
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 ? >7[7(|
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Qy<GeY
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 8SMxw~9$
~nmoz/L
5、《时报》 g@d*\ P)
;YaQB#GK%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7'?$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J]5H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on4HKeO
pIc#L>{E
6、《京话时报》 l [dK[4
Na<pwC
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 bTI|F]^!
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 dn&s*
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 CT&|QH{
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脖ùΓ窒锷柙谋ㄅ啤?br />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aP!hy
n'"/KS+_
7、《中国日报》 jVEGj5F;N
qv-8)MSr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e4s,
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 (O\)_#-D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UA[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q9B$"n
r-,%2y?
8、《开智录》 s9
mx
28-RC>,@}
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YqscZ(L:y
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 5=-Q4d
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MeVE#O
"69s)~
9、郑贯公(96论) Zpt\p7WQ
Z{*\S0^ST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nHUs1rKn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g>%o #P7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1er
TldX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p2!|A&a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Dj9' _J
:
$1?i)
10、《苏报》案(03新名) T=DbBy0-
gjyYCjF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bIDj[-
CDG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XTG8W sN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tAd%#:K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d0!5j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mthA4sz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L
nTOdAE
#lo6c;*m5
1、章太1炎(96论) 2QcOR4_V
Pbn*_/H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u/0h$l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h+H%?:FX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jrf ]
A@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O`kl\K*R7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D/gw .XYL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iq8<ov
8FK/~,I
12、《民报》 p`
dU2gV
s\(k<Ks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76Cl\rV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RL
XL&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tr8r8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qr^3R&z!}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Cpl?Io`r5
mDABH@R
13、《中兴日报》(98名) 9&2O9Nz6
4he GnMD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rU:`*b<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2;`1h[,-^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eU*(
}<^
c|y(2K)o[=
14、《中国女报》 34O
`@j0-3
=`F(B
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 (O?.)jEW(.
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aNq(
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 Ecefi
pG
\;3~a9q%
15、《神州日报》(95名) Q#X8u-~
~d4 )/y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8 &LQzwa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jDfC=a])
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EBxl=C}D
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YMcD|Kb p
Y|f[bw
16、“竖三民” u@UMP@"#
?k&Vy
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Z
%ivR: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WSQmtto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uAJx.>$b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DDP/DD;n}r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_Xc8Yg }`
jh%Eq+#S
17、于右任(96论) gnOt+W8
]d0BN`*U.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rdP[<Y9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D9=KXo^
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AaoCa[
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yHCXFWlS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DS(}<HK{
qFCOUl
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3g*Dv{&
'4+
ur`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M#4pE_G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F}/s gbi
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 r1`x=r
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QC
OM_$ y
TCwFPlF|
19、《大清报律》(02论) pHXm>gTd,J
zII|9y
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jK
AEm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k( XW_>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JW83Tp8[8
%op**@4/t\
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 Jy`
B!S_l
%A9NB!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wtQ++l%{G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z1 |TC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4#Li~q
G#q@v(_b
21、《报纸条例》(02论) i4Q@K,$
ky,(xT4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MFIV02[N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ed{ -/l~j
5FPM`hLT
22、《出版法》(02论) Drgv`z
-e"H ^: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wtLO!=B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Ytp(aE: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j}ZB<.>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R+6<